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县域基础上,以各贫困村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福建省2201个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的贫困村密度总体上呈现出东北部高、西部略高、东南部低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山海区域间差异较大的空间格局,包括一个核心集中区和多个相对集中区;在内部关联格局上,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贫困村比率高的县市在空间上集聚;地形海拔、到所在市中心的距离和路网密度显著影响福建省贫困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因素的作用效应不同。研究结果为福建省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运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考察了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后增长速度变缓;江苏省博物馆数量居于首位;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中,上海市博物馆数量最多。(2)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总体为空间正相关,呈集聚态势。以上海市为核心,极化作用不断增强,整体呈“多核串珠状”,省会城市作用突出。从局部尺度来看,各省城市间差异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北部城市。(3)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显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城市资源禀赋、城市经济水平、人口因素和政府财政等因素共同影响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了2007、2012、2017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之间城市流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福建省资源配置、集聚与扩散的能力相对较好,区域内优势产业门类较多,产业互补性较高,具有较强的城市联系作用,城市流强度优势明显;(2)空间尺度上来看,福建省城市流强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态势,但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由沿海向内陆扩散;(3)城市流强度分布结构表现为单极发展向双核心集聚、多个重要节点的网络阶梯状发展格局转变,作用时间短且高效;(4)海陆分布等区位条件对福建省城市流强度分布影响巨大,在资源上出现较强的集聚性,城市流等空间格局要素分布具有较大差别;(5)集聚特性总体上由向沿海聚集转向两大核心城市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福建省总体的城市流都极化向厦门、福州双星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沿海轴向分布。  相似文献   

5.
基于阿里研究院提供的华东地区464个县(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则对华东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其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华东地区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地理分布差异显著,空间格局自东部沿海区域向西部内陆区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层特征.等级规模特征显示,华东地区电子商务等级结构体系位于中间位序城市较多,首位城市的垄断性不强.县(区)电子商务发展状态主要处于"低-低"和"高-高"两种状态,"两极化"空间分布较显著,发展成熟的县(区)分布在东部沿海区域.在县(区)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热点聚集区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聚集区分布于安徽省、江西省部分县(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福建省各县(市、区)2005年和2014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性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并有围绕沿海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关系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不断趋向于协调,表现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县域逐渐向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型转变;从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关联上看,Moran’s I由2005年的0.422降为2014年0.374,表明不一致性指数较高(较低)县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减弱,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以"高-高"型集聚区域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研究中建设用地空间差异与溢出效应耦合分析缺失的问题,本研究使用Theil和Moran指数,以及spatial lag with regimes模型,分析了福建省建设用地空间差异与溢出效应的耦合特征.结果显示:(1)福建省建设用地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其中"沿海-内陆"差异不断扩大;而由于中心市辖区对周边县域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外围"差异不断缩小.(2)福建省建设用地在局域尺度存在显著空间溢出,其中以厦漳泉地区的溢出效应最为突出;由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呈现从"高-高"到"低-低"类型的梯度式空间差异.(3)建设用地的扩张机制存在空间差异与空间溢出的嵌套耦合结构,表现为不同地域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强度存在差异,而且空间溢出效应也局限在地域内部.最后,针对福建省建设用地空间差异与溢出效应的耦合特征,提出了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突变级数法,从空间集聚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市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2009年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强弱,并将其分为5个级别。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发展水平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现象,具有城市性发展水平高和城市性发展水平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闽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呈现"高-高"正关联,闽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呈现"低-低"正关联。  相似文献   

9.
基于道路网络图件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ArcGIS,GeoDa和SPSS软件,运用叠加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趋势面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呼包鄂地区、赤通地区和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成为道路密度的热点集中区,其他地区是冷点集中区;道路密度呈现出东西两边低中部高,南高北低的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特征.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特征形成机理,经济发展、人口和交通固定投资是影响内蒙古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空间趋势分析法和局部莫兰指数法,揭示广州市2020年二手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在综合考虑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区位特征和教育特征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可视化探究各影响因素对二手住宅价格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广州市二手住宅价格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均呈现“倒U型”的趋势分布,在整体空间分布上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点,并在房价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空间聚类程度和关联程度。各影响因素对住房价格的影响作用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其中,商场和小学对住宅价格的作用表现出商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服务的局域性;而且,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差异程度受政策变化的影响。此外,GWR模型中部分住宅价格样本点的拟合效果不足与局部区域集中的资源优势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日报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插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等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探究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2014-2016年中国城市的AQI呈下降的趋势,空气污染城市数量减少,表明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中国城市AQI季节均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夏、秋两季空气质量空间分异格局不显著,春、冬两季的空间分异格局显著,呈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季节性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城市AQI空间分布呈现出持续增强的空间集聚态势,形成以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为核心并蔓延至湖北省中北部的中度污染区和以乌鲁木齐和阿图什市为核心的中度污染区,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地区是稳定的空气质量优良区。(3)从核密度估计图可以发现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6个显著核心密度区和3个次级核心密度区,2014-2016年内该基本格局在局部区域发生较明显变化。本文通过不同的时间尺度全面分析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中国各个城市制定相关的空气质量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66个国家级及省级特色小镇为例,利用Arc Gis空间可视化手段,对其空间分布均衡性进行定量化分析,归纳出空间分布特征.同时进一步剖析福建省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特色小镇在省级空间尺度上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从市级尺度来看,高密度区有福州东部沿海、莆田东部、泉州东南沿海以及厦门与漳州交界地区,而宁德、南平、三明、龙岩地区特色小镇的分布较为分散;市场、交通、资源、地形等都是影响福建省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创新驱动特色产业发展,才能推动福建省特色小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73个区县为研究单元,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人口城镇化系统、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及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水平发展增长呈现“中心区县高及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高的趋势更加明显,阿里地区增速最快,各地级市中心区县发展最优;(3)耦合协调水平落后,但呈现出增长的发展趋势,2000年与2015年格局相似,空间分异明显;(4)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日益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协调发展具有以拉萨和山南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特征;热点区先向北扩张、后向南缩小,次热点区呈现“东北—西南”的方向性,次冷点区范围缩小,集聚在昌都和林芝东部,冷点区数量增加,集中在藏西北高寒区域。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发展理念选取36项指标系统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9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盟、州)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及关联特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低水平波动上升趋势,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显著;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以正向为主,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分布大致呈从东至西热度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经济实力、集聚程度、人才供给、财政支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污染排放指数的提升会抑制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房地产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房地产企业投资对资本成本不敏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特征;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投资对债务资本成本敏感,与大型企业相比,其负债水平较低、偿债压力较小;适应性预期会显著影响房地产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此效应主要存在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中,2011年一季度后房价增速明显放缓,中小型企业投资力度开始受资本成本影响,而大型企业仍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PCA-GWR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的时序特征、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波动降低阶段,内部差异较大,形成了主城和渝西片区较高、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较低的二元空间结构,前者表现为"高中心—低外围"的圈层结构,空间差异较大,后者表现为"岛型—面状"的空间结构,空间差异较小;(2)人口半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高/低值空间趋同、聚集分布,热点区、次热点区连片分布于主城和渝西片区,冷点区、次冷点区多位于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3)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人口半城镇化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推动效应显著,影响程度在空间上大致沿"西南—东北"方向梯次递减。最后提出优化城镇、产业空间结构,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约束,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沿海城市为研究区域,对福建省沿海旅游地入境客源市场进行了竞争态分析和地理集中度分析,对国内客源市场进行了地理集中度分析、市场等级划分、市场份额随空间距离变化的分析.结论表明:福建省沿海旅游地境内外客源市场分布较广,市场较为稳定;入境客源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市场、香港市场、台湾市场“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国内客源接待...  相似文献   

18.
周炳喜  梁屹 《江西科学》2021,39(6):1030-1034
以宋元、明清时期的赣南历史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权重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历史时期的赣南地区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赣南历史军事聚落及其空间影响格局演化呈现以下特征:军事聚落层级宋元代为三级、明代为四级和清代为五级;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三种空间影响格局:"多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双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轴"状、带状与"核心"状空间影响模式.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空间影响"轴"可以成为赣州城市发展主轴,空间影响环绕带上的城乡发展差异大,应加强城乡统筹和重点镇发展,空间影响副中心可以作为现代赣南次中心城市发展,历史军事聚落应作为历史城镇、历史乡村聚落进行重点保护.研究表明采用权重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地表现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方便历史军事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四川省县域为空间单元,在进行乡村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相对较高,平均值均保持在0.5左右,但呈弱化的趋势,空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强乡村性区县趋于集中分布;2)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整体呈现出"U"型空间格局,弱乡村性与较弱乡村性县域在后期明显增加,并向东扩展,强乡村性县域整体趋于向西集中分布;3)四川省县域乡村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性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增强,冷热点分布从边缘到中心整体呈现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类同心圆"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层面构建四川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演变机制,包括稳定因子、动态因子和扰动因子三大类,并结合不同因子对乡村性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运用自上而下法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框架探讨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和空间分异十分明显,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2交通运输碳排放呈现离散分布,负相关性不断减弱,热点区和冷点区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出现热点结构特征,西部内陆始终为低值簇;3在不断扩大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差异中,随机性增强,空间自组织性减弱,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渐次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