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薜荔榕小蜂雌蜂存活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蜂存活的最佳条件是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98%,无光照并添加适量体积分数2%蜂蜜液.在此条件下,寿命最长的小蜂可存活15 d,湿度和温度对小蜂存活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食物(体积分数2%蜂蜜液)和光照对小蜂存活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因素对小蜂存活寿命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湿度温度食物光照.温度和湿度以及温度和光照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
薜荔果实乙醇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体积分数(20%~95%)乙醇为溶剂,室温下经超声波辅助浸提,获得薜荔果实乙醇提取液.分别采用还原力法、DPPH法、TEAC法和FRAP法评估了不同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并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了提取液中总酚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获得的薜荔果实提取液表现出不同的还原力,清除DPPH*、ABTS*+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不同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80%,95%,60%,40%,20%,其中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提取液的还原力、清除自由基及总抗氧化能力最强,在700 nm处吸光值为1.04,清除DPPH*半清除率质量浓度为 2.20 mg*mL-1,TEAC值为2.36,FRAP值为157.1,此结果与其提取液中总酚的质量分数(2.50%)最高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董双林  杜家纬 《武夷科学》2002,18(1):316-316
同大多夜蛾科昆虫一样 ,甜菜夜蛾雄蛾腹部第 8节的末端具有味刷构造 ,当雄蛾被引诱到雌蛾或雌性诱芯附近时 ,呈现典型的振翅、打开味刷、腹末端上弯、追逐雌蛾等预交尾序列行为。为弄清甜菜夜蛾雄蛾打开味刷的生理功能 ,探讨利用雄蛾性信息素防治害虫的新途径 ,我们利用电生理及风洞等行为生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初步结果如下。(1) GC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雄蛾味刷的正已烷浸提液中含有 3种组分 (I:II:III) ,3者间的比例为 18:2 5 :5 2 %。(2 )求偶观察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使雌蛾求偶的百分率降低。在整个暗期的雌蛾求偶阶段 ,处理组雌蛾的求偶百分率均小于对照组 ,在暗期后期的差异更大。求偶率下降使平均求偶时间随之明显缩短 ,对照组雌蛾的平均求偶时间为 4 .5 8h,处理组为 3.4 9h,缩短 2 3.80 %。 (3)风洞测定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对同种雄蛾向雌性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在雌蛾性信息素中加入 2 0个味刷当量的浸提液 ,对雄蛾向性信息素诱芯的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接近诱芯及在诱芯上的降落率等指标 ,均无明显影响。 (4)雄蛾味刷浸提液不能引起雄蛾触角明显的 EAG反应 ,表明甜菜夜蛾雄蛾触角上不存在味刷化合物的感受器 ,这与结果(3)也是一致的。上述结果提示 ,在甜菜夜蛾雄蛾接近一只  相似文献   

4.
用适宜浓度的钙和赤霉素及其复合溶液浸种处理早白菜苔、薜荔的种子,研究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Ca2 和GA3都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活力; (2)Ca2 和GA3的复合溶液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更良好的促进作用,各处理间具显著性差异,差异性主要是由GA3引起的; (3)Ca2 和GA3复合溶液处理的淀粉酶活性高于由Ca2 或GA3单独处理的,而且以后酶活性回降的幅度也是复合处理的小于单独处理的.  相似文献   

5.
雌雄同株榕树Ficus具有显著的雌花花柱异长现象并在花序腔内形成子房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在每个子房层里的每一朵雌花都可能产生一个种子或是一个小蜂后代.研究针对雌雄同株的子房分层现象,对榕亚属的垂叶榕F.benjamina subgenus Urostigma从雌花期到雄花期进行了跟踪调查.该种榕树雌花期的花序果可接收多于一只传粉小蜂E.koningsbergeri,说明小蜂间存在产卵竞争.雄花期产蜂雌花的子房层分布显示,在雌花期传粉小蜂间有产卵竞争的情况下,它们多将卵产在中间层的子房中.这一现象说明,小蜂间为竞争产卵位置使其有增加在外层子房中产卵的趋势.同时,对雄花期产种子的雌花子房分布调查表明,产种子的雌花花柱显著长于产蜂的雌花,即明显向子房外层分布方向增加.另外,还发现在少数果中只有种子产生.与正常即产种子又产小蜂的花序果相比,在短花柱雌花的子房中产生的种子明显增加,这些种子多集中于中层子房花中.雄花期调查结果还表明,最终种子的产出显著大于传粉小蜂后代的产出,表现出明显的种子产出优势.产蜂与产种子的子房的空间分层分布与榕树雄花期的种子和小蜂产出之间的差异均表明,榕树的雌花子房分层现象是调节榕树与传粉小蜂利益冲突的关键因素.榕树具有明显的种子优势可能也与雌花的子房分层有关.  相似文献   

6.
社鼠斗殴行为及其声频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2—5月,对捕自杭州市郊小和山地区的11只社鼠(成体3雄5雌,幼体3雌),通过计算机红外监测录像和数字录音,测定了双冲突个体的斗殴行为。结果表明:同性成年个体相遇均进行激烈争斗;异性成体相遇则雄体表现出求偶和少量追逐行为;成体与幼体相遇时除个别有少量追逐行为外,一般不发生斗殴。根据对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次统计分析表明,同性个体之间激烈争斗所占的时间明显较异性成体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追逐的时间长,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有不同行为时社鼠伴有不同的叫声。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有警戒、觅食、梳理、育幼和移动.其中警戒和移动是白鹇的主要行为,分别占其总行为的46.18%和40.63%,依次是觅食占10.82%、育幼占1.58%、梳理占0.79%.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觅食和梳理行为有2个高峰期,育幼只有1个高峰,警戒和移动行为没有显著的时间波动.在不同的季节,白鹇的5种行为中只有警戒行为具有显著的节律性.白鹇的集群大小为1~6只,平均1.37±0.74只,其集群类型包括单雄、单雌、雄-雄、雌-雌、雄-雌和母-子6种类型,以单雄群为主(占52.2%),单雌群次之(占35.2%),然后依次是雄-雌群(占6.0%)、雌-雌群(占3.9%)、母-子群(占2.3%)和雄-雄群(占0.4%).白鹇多以单只型为主.在春季期间开始出现了母-子群,冬季期间单雄集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动物在繁殖期间随自身繁殖价值的变化而调整择偶行为,从而导致它们择偶行为的多样性.本文研究具交配经验的雄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Y型水迷宫中对不同婚配状态的潜在配偶的择偶行为.结果表明:雄虾在原配一侧的总访问时间和平均访问时间极显著大于在处女虾一侧(P0.005);访问原配的次数与处女虾相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双侧检验P=0.086),但倾向性还是偏向原配(单侧检验P=0.043).当原配不在时,雄虾随机选择潜在配偶;面对都具备交配经验的原配和非处女虾,雄虾也随机选择配偶.这说明雄虾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潜在配偶的婚配状态,推测雄虾可能通过配偶保卫策略确保父权;但雄虾的忠诚度可能会因原配的存在与否而及时改变.因此,雄虾能根据自身的婚配状态以及获取配偶的成本来调整择偶行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 hexyl)phthalate,DEHP)围生期母体暴露对青春期(6周龄)和成年后部(12周龄)子代小鼠行为的影响.母鼠从妊娠第7天至断乳前(产后21 d)灌胃染毒DEHP(10,50和200 mg/(kg·d)),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及溶媒对照组.出生后第6和第12周时分别检测仔鼠的活动性、焦虑、空间记忆等行为.结果显示:DEHP暴露显著抑制了青春期雌、雄仔鼠的活动性,增加了其焦虑状态,且加剧的焦虑状态可延续到成年后的雌鼠;损伤青春期雄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但对青春期雌鼠和成年后雌、雄仔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没有影响.以上结果提示,发育期DEHP暴露性别特异性地影响仔鼠的多种神经行为,青春期的情感和记忆能力更容易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缘天牛对沙棘7种挥发物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防治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的生物诱剂,研究了红缘天牛对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选取沙棘的7种挥发物成分,以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混合配方作用于红缘天牛,观测其嗅觉行为和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7种单一成分中,除了戊醛、2-甲基丁醛和壬烷3种化合物外,2,3-丁二酮、正辛烷、正十一烷和正庚烷4种化合物对雌性和雄性红缘天牛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引诱活性.而且雌、雄虫均对一定体积分数的2,3-丁二酮和正辛烷具有较强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多组分配方实验中,11种配方对红缘天牛均具有引诱活性.雌虫对配方G的EAG相对值最高,为1.46;其次是配方C和E,EAG相对值均超过1.35,3种配方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虫对配方C的EAG相对值最高,为1.45,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次是配方B和J,EAG相对值分别为1.37和1.40;再次是配方G、H和K,5个配方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种配方中,配方C和G对雌、雄虫均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栎丽虎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为其行为和电生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栎丽虎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栎丽虎天牛雌虫触角明显短于体长,雄虫触角短于或等于体长。雌雄虫均有4种类型11个亚型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6个亚型、毛形感器3个亚型、刺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各1个亚型,按感器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毛形感器在触角各节都有分布,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梗节、鞭节第1~2亚节和部分鞭节亚节的端部,钟形感器分布在雌虫鞭节的第7~9亚节和雄虫的第3~4亚节。感器数量和类型从触角基部向端部逐渐增加,雌虫感器数量多于雄虫。【结论】 触角端部是感受化学物质的主要部位,鞭节第6~9亚节是电生理试验的首选部位。雌虫触角数量感器较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各感器的功能需要结合行为和电生理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制高效且环境友好的槐绿虎天牛成虫诱剂,以生长于西鄂尔多斯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牛心朴子为来源植物,选取该种植物的5种挥发物,即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糠醛、苯甲醛、乙酸-4-叔丁基环己基酯和1,3-丁二醇,研究单一组分和复合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引诱活性,测试项目包括EAG反应、嗅觉行为和野外诱集实验.结果表明,丙二醇甲醚醋酸酯、1,3-丁二醇和乙酸-4-叔丁基环己基酯对槐绿虎天牛雌、雄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但效果不显著,同对照物(石蜡)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甲醛和糠醛有忌避作用.以前3种化合物为组分配制的7种复合配方中,配方P1(体积分数为0.100 0%的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和0.010 0%的乙酸-4-叔丁基环己基酯等体积混合)的引诱活性最好,其次是P5(体积分数为2.500 0%的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和0.010 0%的乙酸-4-叔丁基环己基酯等体积混合),这2种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EAG、嗅觉行为和野外诱集效果均优于单一化合物和其他复合配方.牛心朴子挥发物中,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和乙酸-4-叔丁基环己基酯可以作为研制槐绿虎天牛诱剂的备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能够识别水中信息素进行求偶,明确其信息素的有效组分能为克氏原螯虾绿色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Y型水迷宫测试鸟苷-5′-单磷酸二钠、鸟苷-5′-二磷酸二钠、鸟苷-5′-三磷酸二钠、N-乙酰-L-亮氨酸、己酸孕酮、乙炔雌二醇、胆红素和4-巯基尿苷等8种化合物对克氏原螯虾选择行为的影响,筛选具有引诱作用的乙炔雌二醇和己酸孕酮进行浓度测试。结果表明:雄性克氏原螯虾对4-巯基尿苷、胆红素、N-乙酰-L-亮氨酸、鸟苷-5′-三磷酸二钠、鸟苷-5′-二磷酸二钠、鸟苷-5′-单磷酸二钠的选择反应率接近50%,选择系数在±0.15之间,引诱效果不显著(P>0.05);对乙炔雌二醇和己酸孕酮选择反应率高,分别为64.10%、63.24%,选择系数为0.28、0.26,且表现出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对雄虾,乙炔雌二醇的最低有效引诱阈值是10μmol/L,己酸孕酮的最低有效引诱阈值是100μmol/L,而雌虾对这2种化合物不敏感。因此,己酸孕酮和乙炔雌二醇对雄性克氏原螯虾具有明显的引诱效果,却对雌鳌虾无明显反应,表明己酸孕酮和乙炔雌二醇是克氏原螯虾性信息素的...  相似文献   

14.
发情期野生与圈养麋鹿群主行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麋鹿发情期,以大丰麋鹿群主为对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5种行为及群主吼叫行为为研究内容,探讨大丰野生麋鹿与圈养麋鹿习性差异.结果显示:行为发生频次在时间段上分布差异显著;两种群主吼叫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持续时间为9.495s±6.070s;但在06:00~08:00,08:00~10:00,10:00~12:00和12:00~14:00吼叫持续时间出现显著差异;在行为发生方面,休息、追雌和奔跑,吼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而走动和驱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大丰野生麋鹿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行为习性有别于圈养麋鹿,正在逐步恢复野生麋鹿的本性.  相似文献   

15.
荔枝蒂蛀虫对植物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荔枝蒂蛀虫的化学生态调控措施,试验测定了荔枝蒂蛀虫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4种植物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和嗅觉行为反应随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和植物挥发油种类的不同而差异显著.荔枝蒂蛀虫对植物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反应大小顺序是:柠檬油>薄荷油>飞机草挥发油>松节油.对荔枝蒂蛀虫驱避反应大小依次为薄荷油>飞机草挥发油>柠檬油>松节油.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长期口服混合稀土常乐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将120只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平均分为对照组和2、5、20 mg/kg 3个剂量的给药组,连续以灌胃方式给药90 d,第91 d取血清,测试肌酐(碱性苦味酸法测试)、尿素氮(尿素酶电导法测试)、尿酸(终点法测试)和钙(离子选择电极法测试),用SPSS10.0软件对肌酐、尿素氮、尿素、钙的含量和尿素氮/肌酐比值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尿素含量:雌、雄两性大鼠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尿素氮含量:雄性大鼠,2 mg/kg组的含量比对照组极显著增多,而20 mg/kg组比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雌性大鼠,5 mg/kg和20 mg/kg组均比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同时,2 mg/kg组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肌酐含量:雌性大鼠和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钙含量:雄性大鼠各剂量组均比对照组极显著增多(P<0.01),雌性大鼠2 mg/kg组比对照组含量显著性增多(P<0.05).⑤BUN/CRE比值:雌、雄性大鼠在5 mg/kg和20 mg/kg组均比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2 mg/kg组的雌性大鼠比同剂量组的雄性大鼠极显著性降低(P<0.01).  相似文献   

17.
2014-2015年利用视频监控法对保定市动物园5对笼养黑鹳(Ciconia nigra)的交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笼养黑鹳交尾最早开始于1月5日,最晚结束于4月24日.交尾持续日期平均为(14.60±2.967)d,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交尾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高峰期出现在07:00时和日出后的1h内;交尾时雄鹳尾部偏向性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持续时间为11~24s,平均交尾持续时间为(15.07±2.560)s,主要集中在13s;交尾后的鸣叫时间为2~11s,主要集中在2~3s;交尾过程中雄鹳尾部下压1~6次,平均为(3.47±1.068)次,主要集中在3次.  相似文献   

18.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对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其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卵径55~60μm,核相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精子为鞭毛型,全长约50~55μm.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10~30 min,精子入卵膨胀成球形;30~50 min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排出第1极体;50~60 min进行第2次成熟分裂,排出第2极体;同时精核和卵核体积膨胀,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70 min左右,雌、雄原核联合,形成第1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70~90 min受精卵进行第1次卵裂,形成2个卵裂球;90~110 min进行第2次卵裂,形成1大3小的4个卵裂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长白山北坡蝗虫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9月系统调查了长白山地区蝗虫的形态特征和各垂直带内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4年的7—10月进行了补充调查.结果表明:三大不同垂直带内同种雌性蝗虫的各项形态指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而在同种蝗虫雄性间表现为不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雌、雄两性在生殖过程中的行为差异所致;在所考虑的6种环境因子中,不同垂直带内同种蝗虫的前翅长、后足股节长和体长的差异主要受郁闭度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主要影响雌性蝗虫的胫节长.并进一步对各种环境因子发生作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一起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