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61个县域的人均GDP,运用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和Getis-Ord G指数分析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性,通过标准差椭圆研究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演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近年来发展差异程度逐步扩大,经济热点地区集中在东南部;经济重心较为稳定,有缓慢向东转移趋势,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走向,呈空间收缩趋势.从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和加强地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1990-2005年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选取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后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主要特征.其次,对全省总体差异指数进行了区域分解和产业分解,结果发现:从区域来看,对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的是闽东南地区内部差距和闽东南、闽北、闽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从产业来看,构成全省总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内部差距和第三产业内部差距.最后,针对造成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0年统计数据对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的Topsis分析法对南疆地区42个县域区经济发展进行排序和综合评价,利用GIS软件制出南疆地区县域区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较大,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类,库尔勒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阿克苏市、喀什市、库车县域等8个县域区次之,伽师县、轮台县、疏附县等25个县域为中等水平,策勒县、乌什县、岳普湖县等8个县域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研究成果上明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再构建评价模型。以CPI、PPI标准差和人均工资收入标准差反映区域间联系程度,以人均GDP基尼系数衡量区域经济差异,以山东省GDP增长率和相对GDP增长率标准差衡量区域发展情况,利用人均教育支出标准差、固定资本投资指数标准差衡量区域持续发展能力。最后,结合2003—2012年数据评价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仍十分显著.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产值、文盲率等7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将全省18个市县行政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3种类型.确定今后扶贫的重点市县.让真正需要扶贫支持的市县得到必要的扶贫支持.尽快的脱离贫困.  相似文献   

8.
以《哈尔滨市统计年鉴2010》为基础,使用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两个指标,对哈尔滨市及所辖8区3市7县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使用ArcGIS软件对其格局聚类分析,寻找哈尔滨市各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差距的原因,提出相应协调发展的对策,为哈尔滨市的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和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测算黑龙江省每五年间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及其变化率大小,分析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尤其海南省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为明显.(2)黑龙江省迁出人口迁移强度在各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从2000~2015年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逐渐向环渤海地区集聚.(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率在北方地区较小,且始终保持稳定;南方部分地区变化率逐渐递增;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变化率大多呈先减小后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4)黑龙江省迁出人口的迁移强度变化率在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间空间关联性不强,在2005~2010年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高值集聚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天津地区.  相似文献   

10.
以哈长城市群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分异特点,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四个时间断面为基础,描述2000年以来哈长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得出:哈长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显著,但是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有扩大现象;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从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各地域之间的关联性呈现逐渐增强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低、高水平县市数量所占比重较大,南北地域分布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其中,北部地区较多县市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南部地区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以甘肃省6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其地域空间特征以及发展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部分中部地区次之,甘南临夏地区和部分陇南地区最低;同一发展水平等级的县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不同等级空间分布相对聚散有序.由此,可以将其划分为高值区域、较高值区域、较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引用失衡度模型测度齐齐哈尔市各县域2010~2014年城乡生态文明的失衡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中的Moran’s I和G*系数揭示齐齐哈尔市各县域失衡程度的空间聚散状态,最后利用Matlab R2012a的灰色预测模型模拟并预测其城乡生态文明未来五年的失衡值.结果表明:(1)各县域生态文明失衡程度多处在濒临失衡与轻度失衡之间.县域之间失衡度差异较为明显,拜泉县、富裕县和龙江县失衡程度渐趋严重.社会生态文明失衡是齐齐哈尔市城乡生态文明失衡的主因;(2)由失衡度Moran’s I值可知,各县域生态文明失衡度空间上多表现为弱性随机分布状态,极少出现失衡度集聚效应,各县域独立发展.由失衡度冷热点可知,失衡严重县域集聚现象逐渐加剧,严重区集中在齐齐哈尔市东北部;(3)齐齐哈尔市地区在预测的五年内城乡失衡持续加重,2015~2019年将持续处于轻度失衡状态,与均衡状态的差距愈发增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期为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陕南2000—2016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南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显著,并且存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2006年时间节点,2000—2006年呈现经济要素集聚为主,2007—2016年转变为人口要素集聚为主。(2)陕南各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年上升,集中分布趋势加强,相比陕南整体的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各县区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大,集聚趋势更显著。(3)陕南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核心—外围"分布,以汉台区为例的市辖区集中程度显著增强,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和镇坪县一直是经济分散区。(4)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缩小,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范围增加,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区出现分离。陕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发展趋势明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南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制约作用。为了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4.
摘要: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998—2010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不一致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湾经济区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经济重心则由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往西南方向转移,并呈现南北波动的格局,人口重心的移动远远慢于经济重心的移动;研究时段内北部湾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沿着南宁-北海一带分布;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指数将北部湾经济区各县(市)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和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物价水平CPI、国内生产总值GDP等11个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选择我国不同区域的14个省市,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得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三个主成分:宏观经济因子F1、居民消费因子F2和产业结构因子F3,并求出14个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排序,最终基于各省市的排名分别为东部沿海地区、京津翼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人口流动综合指数等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规模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核心-外围"结构。研究的78个单元中,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地级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型活跃区,黑河、同江等边境市、县多属于平衡型活跃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型市、县连片分布,全省人口流动非活跃区数量大幅增加。各地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省内市、县内人口流动是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主导模式。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经济因素、政府支出因素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注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了黑龙江省环境的恶化,整治水环境已经成为当下的重点工作之一.该文拟定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利用stata软件对黑龙江省2001-2015年间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进行曲线模拟,进而分析在近十五年间里,黑龙江省省内的工业废水的排放与经济发展的EKC曲线特征,从而在为黑龙江省未来的产业发展而进行结构布局以及在环境整治方面提出相关合理化的建议.数据分析表明,省内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在与人均GDP的多次耦合关系式中对比下,四次关系式的拟合程度相对来讲比较高,曲线呈现倒"N"型.与此同时,数据分析也表明了全省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已经渡过曲线的峰值,环境质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正趋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均GDP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利用福建省历年的人均GDP时间序列资料构建混合时序模型,可以预测福建省未来几年人均GDP的发展水平,揭示该省人均GDP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为地方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方法,利用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物资源及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计算武汉市生物资源、能源人均生态足迹,并结合相关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原因,对未来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年来,武汉市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0.75 hm2左右,但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1.58 hm2和0.90 hm2上涨至2010年的2.43 hm2和1.65 hm2.能源消耗量的日益增加是导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上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虽然人均GDP增长和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但万元GDP生态足迹的下降反映该市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能源消耗增幅低于GDP增幅.  相似文献   

20.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了2011年、2013年及2015年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搜索指数.运用季节集中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引入G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关注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各年关注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节假日、周存在"前兆效应";(2)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大多数地区呈现出持续的"低—低"集聚现象;(3)GWR模型优于OLS模型,从全域视角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及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影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从局域视角看,各影响因素作用整体上与OLS模型结果一致,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