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它以现代派的姿态挑战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但同时又对充满牧歌情调的传统乡村文化眷恋不已,在物质与精神,灵与肉的冲突中,折射出几千年农业社会所形成的中国文人根深蒂固的乡村情结。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亦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4.
何琳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04-108
本文依据文化翻译研究理论,对新中国重要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翻译选材进行研究,探究该刊物的研究价值以及文化翻译理论在原语环境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创造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类。它们是:安琪儿——提纯了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的象征;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苦难现实的体现者;红色接班人以及浪子和逆子。这些内涵各异的形象反映着作家们不同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文人心态的分化与裂变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发生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市场经济对文人心态的影响入手,详细分析与论证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多元分化的深层复杂原因,并以池莉、张承志、贾平凹等人为例对转型期文学空间的分裂状况进行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反现代”倾向的核心,总结核括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的两种“反现代”倾向,在此基础上以作家,文学思潮为切入点,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现代”问题进行了溯源式的追问,从而揭示出“现代性”与“反现代”之间的非此即彼而又亦此亦彼的互补性的对抗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发动侵略扩张战争,日本文学卷入民族主义的漩涡。在"日本浪漫派"理论、"国民文学"论和"近代超克"说等民族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服务于侵略战争的文学活动,出现了"大陆开拓文学"、"满洲文学"、"兵队文学"、"笔部队文学"和"皇民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文学。15年战争中的日本文学,全方位地服务于侵略"国策",日本文坛几乎整体沉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是常燕生文学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20年代之前常燕生信奉的是学术独立发展,应不受政治影响。但随着1922年大量社会团体的建立和社会运动的开展,常燕生的文化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并于同年5月发表了《反动的思想界》。1924年加入狂飙社。1925年加入青年党以及与鲁迅的论争表明了其文化思想向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中国文学创作始终。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概括了从五四时期到新时期各个阶段的特点,探讨了底层文学如何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从而获得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雅、俗两途,此文论述两者的区别、不同的成就与地位、相互又对立又渗透的复杂关系,和他们在历史上的消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文学新的雅俗关系,强调应借鉴历史,兼顾普及提高、相辅相成.这才有利于新文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31-34,67
1920到1930年代经历的多个历史事件中,苏俄“拉普”的介入恰恰为鲁迅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机缘,使其在文学和革命、革命和政治、文学和政治的认识上带有某种思想上的“反常识性”。就鲁迅思想主体而言,苏俄文艺观及其本土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形成一种全球化的语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灵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深受其影响,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标记,表现为“消平深度”、“解构中心”和“拼盘杂烩”。这种接受及其所带来的变化虽然还需商榷,但是它毕竟显示了中国文学求变的勇气和日趋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严羽、袁宏道二人诗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严羽所谈之“趣”指“韵味”,而袁宏道所谈之“趣”指“自然”,二在内涵、目的、特征上有差别。而从禅学上来看,二也有根源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地区为例,探析了农村与城市在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服装选择,个人卫生、娱乐活动及其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为了解今日农村之变化,为农村更好、更快地城市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将建国以来的“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评述,第一阶段是90年代之前的研究,研究重点是资料的挖掘和清理;90年代至今的研究作为第二阶段,有关研究从泰戈尔的文学、文化、思想三个层面进一步展开,此部分的评述首先对总体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考察,然后对分类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考察。今后,有关泰戈尔的比较研究领域尚有诸多学术的空白需要后学者们继续耕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中国社会经历大变革的时代.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及共和国成立后政治风云激荡,成为"社会历史批评"生成演变的重要社会背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观的制约,及俄苏诗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复杂影响,"社会历史批评"经历了从多元批评范式到单一模式化、从主流批评上升为主导批评的历史变迁.本文仅以政论批评、认识论批评和主体批评等"社会历史批评"的三种类型为样本,粗略勾勒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的前期处于自由发展阶段,主要延续了传统文学写作的路子,随后在商业资本的作用下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并迅速走向了以类型小说创作为主的发展阶段;然后由于移动阅读的普及,网络文学的写作开始走出类型小说的藩蓠,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按小说类型的发展顺序对网络文学的走向进行简单梳理,大致可分为:延续传统的言情期,追求创新的幻想期,商业主导的类型期,多元发展的回归期。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通过造就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创新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开创新的局面,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