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拟从法理的角度,针对我国现阶段立法中存在的泛化问题,探讨影响选择法律调整方式背后的变量,反思我国实践中立法泛化的现象以及大而全的立法偏好,指出其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杨惠之做的雕塑,从形式上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塑”,属于雕塑中的加法,他较少制作雕刻艺术,最突出成就也是泥塑艺术。第二是对雕塑进行着色妆彩。杨惠之的画技不输于吴道子,故而对雕塑妆彩后,显得更为生动逼真。他是唐代第一个把写实风格引入雕塑艺术的人,他的泥塑作品能较好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与神情特点,这在当时被认为合乎相术,时人称为“古今绝技”。他成功地把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运用到雕塑方面,有“天下第一”的盛誉,赢得了与“画圣”吴道子同等地位的称谓——“塑圣”。  相似文献   

3.
"习惯法"与法的概念的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和概念的原理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能予以否定。然而,近年来法学界却流行在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之外还存在所谓“民间法”、“习惯法”、“非官方法”等法的概念泛化现象。法的概念泛化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影响是消极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相矛盾,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相冲突。这个理论误区必须澄清。  相似文献   

4.
副词“回头”大致产生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其词汇来源是古汉语中的动宾词组“回头”。导致“回头”虚化的原因主要有结构形式、后续成分的变化、语义泛化、认知心理因素、语用频率的提升等。  相似文献   

5.
主客体的融合、交融是西方当代认知理论和中国传统认知方式的出发点和背景语言。由此产生的体验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体验认识的主客观基础是信息全息律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据此,说明如下认识现象:“客体自动”现象、美感现象、“忘我”现象、直观现象、“形象”现象、“入定”现象、主体性现象、创造现象等等。从体验认识形式的人类认识史的根据考察,原始人的认识形式,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中国传统的认识形式,主要是体验认识形式。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应用也遍地开花,透过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严重泛化。作者从信息认知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在接受学习信息时工作记忆运作所产生的负荷为切入点,对多媒体教学应用泛化后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学习效率低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求“食秽”行为背后所传达的仪式性魔考,可看出道教“吃粪吮疮”的神仙做事深刻地反映了宗教心灵所需要的谦卑告罪的内核。 《国语·郑语》所载“龙蒙”事件,说明不洁之物能散发神秘的慑服力,不洁之物也可能转化为不可侵犯之圣物。就这类故事的基本母题与其转化来观察,从最初晋朝《神仙传》中浮现的原型模式,随时代发展,基本形式被扩大并加入了许多细节,反映了民俗文化中佛道两教混融,以及宗教与民俗文学互用互染的现象,到清《七真祖师列仙传》的出现,成为这一类型故事集大成的高峰作品,随着宗教文本向文学方向倾斜,发生整体情节简化、神仙角色概念化、魔考与试探弱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田俐 《科技信息》2011,(18):I0197-I0197,I0194
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在高度开放、自由的Web2.0时代被多元化、泛化,网民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把关人”。然而,网民把关在带来新闻自由、个性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策划和营销漫天飞舞的时代,貌似悬念丛生而又嘎然而止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活脱脱的”战争秀”,尤其是众多媒体以电视直播的形式拼命吸引众人的眼球,隐藏在战火纷飞背后的是充满着商业味道的硝烟弥漫。  相似文献   

10.
魏伟  谢青青 《科技资讯》2007,(14):163-164
景观雕塑与环境的非叙事性关联是雕塑主体与环境之间在形态、空间和材料上的对应,是景观雕塑造型语言内部的问题,更多指向形式问题的考究。当下的景观雕塑倾向于表现环境功能和地域文化,在表达雕塑与环境的“整体性”时,往往忽略主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面貌之间的非叙事性关联。  相似文献   

11.
泛在学习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理念,一切支持"无所不在的学习"的外部环境——自然的、物理的、信息的、社会的是泛在学习发生与实施的环境基础。泛在计算与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没有衍生关系,而是新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关系。理清泛在学习的定义及内涵,可为推进泛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从哲理上作些解析,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发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求,它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运用和演绎;“四位一体建设布局”和“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形式,它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相统一的真实写照。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周而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使他从"历史真实"的文学本质论出发,形成了以"主题发展论"为标准的作品内容观,以"典型规律论"为特点的作品创作观,以"语言唯一论"为追求的作品本体论,从而在文学的本质与创作规律、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形成了以"真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4.
“推陈出新”是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题写的题词,其精神实质是强调“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相结合。延安艺术家们就是在“推陈出新”原则指导下,从利用民间艺术到改造民间艺术到创制出具体鲜明民族特色的新艺术形态,最终实现了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其中,以对秧歌的利用、改造、创新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彼得·潘》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儿童文学作品。朱宾忠教授等的新译《彼得·潘》承袭了原著优美的语言风格,传达了其神韵。同时,译者洞悉儿童的心理,其语言充满童趣,富有诗意,蕴含哲理,实现了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6.
《文选·赋》"物色"类选录了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四篇作品。萧统是从先梁赋的"整体"中选出此四赋的。四赋入选《文选·赋》"物色"类的原因大致有三:内容上,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形式上,文采斐然,结构巧妙;评价上,均得到先梁士人的好评。探讨《文选·赋》"物色"类选文原因,有助于推进...  相似文献   

17.
以罗丹的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为例,探讨其纪念性雕塑难为当时公众接受的原因———反纪念碑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了纪念性雕塑反纪念碑性的表现,并进一步论述了罗丹反纪念碑的原因。认为罗丹纪念性雕塑的反纪念碑性,主要在于他把纪念性雕塑当作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工具,艺术表现占居首位,一反传统的纪念碑外在的要求占居首位的创作模式;他的反纪念碑,根源于纪念性雕塑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进而认为它与传统雕塑特别是纪念性雕塑有着根本性的冲突,西方现代雕塑对传统的解构实是受到罗丹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潘岳隐居考     
萧统《文选》收录了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其第一首有“长啸归东山”句,李善注引潘岳《天陵诗序》说潘岳曾屏居天陵东山下。一些学者也认同该观点,但未加具体论证。潘岳隐居天陵山之事属实,潘岳在作《秋兴赋》后、出任河阳令前,曾在天陵山短暂隐居。这不仅与其仕途失意有关而且涉及到当时的党派斗争。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可见,民主是一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核心观点认为民主制的实质是一种国家制度,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了的人,其价值旨趣是“自我规定”的人的“自由解放”,而其精神实质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数学概念教学应该注重概念的"形"与"意"相结合。数学概念教学可从如下几方面思考:概念的本质,概念的过程,概念的思想,概念的结构以及概念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