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实秋说过,“五四”时期“最流行的诗是‘自由诗’,和所谓的‘小诗’,这是两种最象白话的诗。”①实际上,“小诗”也是“自由诗”,只不过它作为一种“变异”的新诗形式,在1921年到1923年间的诗坛颇为盛行,以至被人们称作“小诗流行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五四"新诗运动的中国现代诗歌在迄今80年的发展中,突出地显示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追求以现代口语表现新的时代精神的革命性即现代性;一是追求现代诗歌语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仅就追求现代诗歌语言形式之灵活自由与优美、和谐的完美统一而言,就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但中国现代诗歌的格律化,乃是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反复过程,现在依然还处在这一过程中.继20年代中期新月诗派首倡并试制"新格律诗",50年代中期何其芳重倡"现代格律诗"之后,郭小川在60年代初期却以其不事声张的一系列创作,为现代格律诗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其创作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一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与"经世致用"是分不开的.由于古今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侧重点不同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实事求是"风气,到了汉代分别表现为对文字训诂和对微言大义的阐发.在宋明理学中,"实事求是"观念事实上被淡化.到了明末清初以及清代,随着考据学的重兴,"实事求是"又被重新重视起来.伴随着近代"开眼看世界"之风的兴起,"实事求是"思想被注入了向西方学习的元素.  相似文献   

5.
“文革电影”给历史留下了充满争议的文化背影.作为特定时代语境下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文革电影”不幸成为被“极左”政治扭曲和异化的艺术个案,在历史坐标中留下一抹悲情的色彩,它又在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流变中演绎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变奏,对其进行历史视野下的反思应能对当下电影创作提供某种积极的警醒或启示.  相似文献   

6.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7.
切尔卡斯基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家,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仅中国新诗选集,他就翻译出版了十余种,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全部,对俄罗斯的中国新诗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支撑.他的《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可谓是其翻译与研究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8.
艾仁贵 《世界知识》2012,(20):56-57
公元1605年,在中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民族学界的事件——开封犹太人"被发现"了!这其中,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西方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作为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人物,不仅开创了中国化的传教方式,而且将大量的西方先进科技引入中国,这些贡献的共同之处都是将西方的事物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利玛窦也将中国的事物介绍至西方,其突出表现即首次"发现"了中国犹太人.在此以前,开封犹太人自称是"一赐乐业"(即以色列的音译)教徒,周围的中国人视他们为蓝帽回回,而利玛窦首次正式将他们确认为犹太人.从这个意义来说,利玛窦是界定中国犹太人身份的第一人.正是他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没有犹太人的习惯认识,自此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参与到开封犹太人的历史发展之中,见证甚至几乎左右了开封犹太社团走向衰落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惠特曼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草叶集》,从内容到体式皆给中国现代诗坛带来勃勃生机,甚至掀起了自由体诗歌的创作热潮。惠特曼的诗集和诗学理论,成为中国诗学深入地颠覆古典诗学的驱动力,对中国现代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文章深入探寻作为他者代表的惠特曼,在被中国现代诗人所接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现象和有创造性的误读,以及此种误读现象存在的成因,阐释中国知识分子对其诗学精神和诗歌体式的重塑,以期为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惠特曼诗歌精神在中国的接受语境下的传播状况和变化现象,为中国当下诗歌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一定的鉴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是一位主动探取西方思想资源的现代新儒家,其现代观是在中西思想激荡中形成的。冯友兰注重社会"新性",其所论说的"新性",不仅是从逻辑原点上说,更是从实践层面的一国、一民族及社会改革层面上说的;他依据社会"新性"来论述其开来、继往的现代观,其精彩之处,就在用开来与继往的辩证过程来表征"革命"这一范畴,他认为若忽视了革命亦是继往,则对于社会上的变革,必将产生误解。冯友兰对"制度"演进有深刻的认识,他以现代制度演进的实例,来支撑其社会"新性"的原理,这其实是冯氏的深刻之处。将辛亥革命视为中国现代化的步骤,则显示了冯友兰的理论卓见。  相似文献   

11.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刚刚落幕,带给新时期的中国更多的思想动力和方向指引,其中不乏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本期专题即从学习十七大开始,系统将十七大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从"理论创新有深意、小康目标新要求、四位一体的事业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方面解读十七大报告,以便让我们的读者一册在手,对十七大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是"软实力",作为一个西方学者首创的观点,第一次被引入十七大报告中,且多有着墨,可见国家对此问题的重视。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了对前一阶段发展过程中暴露问题的反思,"硬实力"增强之后的下一步就是"软实力"的跟进,这正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强势介入,中国历史进程出现了一种"断层"。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断层"的处境和语境中,中国学者先于西方学者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化"概念与理论。只有以一种"历史断层"的视野来审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才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现代化"会作为一个核心主题在中国凸显出来并贯穿始终,才能正确地理解"现代化"概念与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杯吸"(拔罐)与"蛭吸"是东西方许多国家都曾经或仍在使用的治疗手段,但其在东西方的流行程度却大不相同。就中国而言,由于前者在当今社会非常流行,因而被认为是自古以来便广泛使用的所谓"民间疗法";而后者则因早已不见使用而鲜为人知。就西方而言,其使用的情况却是后者远远超过前者。迄今,中国医学史家对于古往今来本国使用这两种疗法的实际状况的研究并不深入,且疏于对域外使用状况的关注;而西方的相关研究则缺乏对于中国乃至东方其他国家使用这两种疗法之历史的了解。因而当将东西方、不同国家使用这两种疗法的历史状况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与比较研究时,便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例如:尽管在中国医疗史上确实很早便有将"负压"作为技术手段的记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方法、目的、适用范围等诸多方面却有极大的不同———唐代突然开始使用邻国早已使用的"蛭吸"之法;制造"负压"的工具与方法在相当晚近的时候突然从"角"变为"罐"、从"水煮"变为直接用火加热等等。又如日本学者始终对"医蛭属"的拉丁学名与日文读音一致的现象有所关注,但却惑于其拉丁学名为林奈1758年所定而无法将研究深入下去,而一旦将相关的词汇依时间顺序加以排列,便会清楚地发现司空见惯的"定说"实际上并不准确,从而获得重新解释的可能。凡此种种,便是构建于精细的"史料考证"基础之上的"综合比较"能够赋予我们的新得,也是"杯吸"与"蛭吸"这一问题之研究所欲达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杰出代表.本文总结了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分期及各阶段的风格特色,并力求从余光中的创作心理深处,分析他的诗歌代表作如何在主题、题材、节奏等方面遵循“中国化的现代诗”的诗歌主张,坚定的确立具有民族风范的现代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7.
从“水”到“太阳”海子长诗风格转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子长诗的创作在核心意象上有一个从“水”到“太阳”的转变。背后是诗歌情调和诗歌境界的变化。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导致诗人旧我的灭亡,新我的重生。基于对生命的沉思,海子的长诗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他的诗学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现象对中国诗坛的启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传统数学中很早就有了"微分"和"积分"二术语,在中国古代传统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注》中就多次出现,其意义是无限分割和无穷叠加。而作为微积分理论中表示无穷小分析的"微分"和"积分"二术语则是在1859年的《代微积拾级》中首次出现。"微分"和"积分"二术语是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和西方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时共同选用的。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得出"微分"和"积分"二术语的翻译可以说是李善兰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中名词意译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罗曼 《菏泽师专学报》2012,(4):35-38,48
蒋孔阳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理论的价值和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对话性思维方式在文艺思想中的运用。“对话”一方面意味着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比较与创新。在这样的一种对话状态中,中国文艺理论将被引入一种良性发展的循环,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这是蒋孔阳文艺思想在新世纪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杨晋 《世界知识》2010,(4):24-25
<正>有一句老话叫:"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不过,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真的仅仅用"无知"或者"偏见"就能完全解释,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吗?"被找茬"、"被误读"、"被偏见"在21世纪度过第一个十年之际,中国崛起成了西方媒体竞相报道的话题。2010年元旦,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在这幅漫画里,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