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人一出生就置于一个文化世界中,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其形成和发展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文化是形成、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土壤和气候。因此从文化视野去研究人的主体性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学生基本人格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庭杰 《科技信息》2008,(5):232-232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内在规律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一务,就是要承认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性,通过开发和调动人的主体性来积极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格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出现的新文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人类文化。我们要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使网络文化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朝着网络文明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产生的阐述以及对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特征分析,进而论述网络文化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所以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性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持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科学任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一心理一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或部分的局部发展。主体性教育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  相似文献   

5.
素质数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该文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观点从几个侧面论述了数学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人文精神是指向人的生命层次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价值诉求,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证。着力阐述重庆人文精神作为历史的沉淀,包含有诚信、热烈、开放、拓新四方面的主要价值取向,是重庆人优秀品格和能力规范的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旨在为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质主义视野里的教育“本质”不过是特定语境中教育的“意义”话语。主体性培育作为工具主义教育意义的建构内容,具有其时代背景、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主体性培育理念的确立,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和尊重,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主体性主导作用的展现和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培育全面落实是工具主义教育意义关于主体性培育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8.
陈瑶 《甘肃科技》2009,25(7):173-174
柏拉图以相说为核心的主体性思想不仅确立了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而且使人的思维方式完成了从“生长论”到“制作论”的发展。当时希腊的城邦社会是柏拉图主体性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柏拉图试图用主体性思想加以重塑的领地。柏拉图的主体性思想最终没能逃脱本体论的时代氛围,从而造成了对人的主体性既提倡又抑制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所谓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富民强之根本。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法。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法,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粟莉 《韶关学院学报》2013,(11):201-204
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性提升、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凝聚力提升、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可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大学文化建设、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等四个路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科技带动了社会高速发展,却也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和统治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窒息了人们的创造精神。积极思考科技异化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和抑制科技异化及确保科技安全的思路与方法,澄清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困惑,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加速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彰显科技内含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也有助于完善国家现代安全文化体系,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性,人民群众文化成果的共享性以及大众化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等。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文化权益主体地位缺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困难。牢固树立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理念,调动农民群众文化创作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创建活动,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蔡钊  叶姿含 《西藏大学学报》2012,(3):125-128,155
中国各民族的声乐艺术,既具有各自的审美特点和文化背景,在历史发展中又相互交融,具有许多共性特征。文章以汉族和藏族声乐艺术为个案,分析了汉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和而不同,认为天人合一和空灵之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汉藏声乐艺术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5.
音乐人类学研究以人的生物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音乐文化。藏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以萨班《乐论》为标志的音乐理论。文章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解读萨班《乐论》中有关音乐声音的概念"俱声乐"和"缘起乐";音乐的社会行为和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人体发音部位与音调和歌词的关系;人的声音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的生理特征和声音的关系等。认为萨班《乐论》中体现的音乐理论与音乐人类学理论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推动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主要通过体育文化的生物价值来促进人自身和谐发展,通过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和谐校园的共建.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文化话语权,它包括创造权、所有权、阐释权、享受权和继承权,具有主体性、尊严性、唯一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国家文化主权与原生态文化的安全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关乎我们社会主义价值现的认同,关乎文化自尊、自信、自爱。在多民族文化交流当中,我们时刻都要有国家文化主权及原生态文化安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根红线。人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人总是在自觉地追求着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历时态上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在共时态上社会主义不是狭隘的个人全面发展,在本质上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解放和发展人的统一。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