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1 年4月12 日,是人类 进入太空 40周年。人们也许还记得,40年前的这一天,莫斯科时间9时07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苏联“东方1号”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载人航天时代从此拉开序幕。在驰骋太空1小时4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一次破天荒的历史性飞行。这108分钟的太空飞行,不仅揭开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篇章,而且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光耀的名字:尤里·阿历克赛耶维奇·加加林——邀游太空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首次把人造地球卫星送到太空后,便打开了人们宇宙旅行之门。紧接着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08分钟,行程4万公里,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旅行。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着"阿波罗11号"第一个登上了月球,把地球与其它星球联系了起来。之后30多年,航天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人类已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人类要开发宇宙,到太空去旅行、生活,就必须有交通工具把人与物送上去。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目前各种太空交通工具应运而生。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火箭明与飞机的结合体,它既能像火箭那样发射到宇宙空间,又可像飞机那样降落到机场。航天飞机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航天飞机的主体,叫轨道级;下部是固体火箭助推器与外贮燃料  相似文献   

3.
遨游太空,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今年2月14号,由英国维珍银河公司开发的太空飞船的实体模型在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亮相。随着维珍太空计划的出台,实现太空旅游的梦想离我们似乎更近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行星探测器“旅行者2号”于1989年8月25日接近了太阳系最边缘的行星——海王星,向地面发来了大量的有关海王星的最新信息,其探测成果举世瞩目。不久,“旅行者2号”将远离海王星飞向太阳系之外。“旅行者2号”是于1977年与“旅行者1号”相继由地球出发的。1980年,它们共同完成了对木星、土星  相似文献   

5.
6.
在广西桂林,听说有个叫周伟森的斥资2.5亿元构筑了野生动物驯化基地,养了171只老虎,堪称是"中国养虎第一人"!笔者半信半疑,决定"深入虎穴"实地考察。周伟森的野生动物基地,坐落在桂林市郊太平乡,占地50万平方米,分成科研、繁殖、野化三个基地。科研基地是动物学家的工作场所;繁殖基地是野生动物的"产科医院",怀了孕的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12,(5):8-8
题图中,潜水员正在一具人头骨附近放置标志物。这具头骨2007年发现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加勒比海附近一处叫做“黑洞”的大型水下洞穴中。根据头骨所在位置,考古学家相信这些遗骸在大约10000年前就已经在这个洞穴里了,随后不久,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2月11日,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工作的物理学家宣布,在几十年的努力后,他们已经检测到两个大质量黑洞爆炸性碰撞所引起的引力波(也就是时空涟漪)。LIGO是设置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德的两台庞大的仪器,为LIGO工作的科学家有一千人之多,但其中到底谁才是第一个见到人类等待了许久的信号的幸运儿呢?这份荣耀最终落在了一位说话嗓音轻柔的博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利玛窦去世400周年。许多人会问,利玛窦是谁?他去世400周年与我们有什么搭界?  相似文献   

1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认为,正如当年前往美洲的欧洲拓荒者清楚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一样,第一批被送往火星的宇航员应该做好余生在那里度过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1.
12.
黄林 《科学之友》2008,(4):30-31
彭加木,一个神奇而光辉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因为他带领科考队在全世界首次纵穿罗布泊成功,也因为他在接下来的探险考察中神秘失踪,留下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不久前,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疑似彭加木"干尸的消息一经传开,彭加木的名字再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人们想追寻的是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是一门可以跨越时空又连接文明的科学。上海,在中国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2020年,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将在上海举办,这是中国首次获得大会主办权。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认为:1607年,徐光  相似文献   

14.
正他用两块透镜,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微生物的大门。让这些无处不在的微小生物,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1673年的一天,成立时间不长的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一封经人转来、以简单口语式荷兰文书写、带有许多插图的信函,信的标题是《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一开始学会的学者们颇有点儿不以为然,毕竟这位研究者名不见经神奇的微觀世界  相似文献   

15.
物以稀为贵,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目前全球只剩1000只左右,而其中绝大多数或野生于或被人工圈养在中国。有科学家曾预言,未来一百年,大熊猫将会灭绝。2500万年前大熊猫与近亲黑熊分化,后因地球沧桑变化几乎绝迹。那么,当代大熊猫是怎么被发现和猎获的呢?笔者的家乡人、祖籍孙中山先生故乡──中山市翠亨村的杨帝泽、杨帝林兄弟于70年前在西南山地猎获了史载第一只活体大熊猫。杨氏兄弟的祖辈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与孙中山先生同村。现在在杨帝泽先生祖居的墙上还悬挂有美国四星上将杨帝泽将军的任命书、美国国旗…  相似文献   

16.
地处祖国西南的苗岭山区,因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封闭自然景观和众多民族沿袭自耕自食,裁靛植棉,纺纱织布,浸染剪裁,蜡扎挑绣的生活习俗,给予了蜡染这种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扬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5年6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8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中校军衔,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杨利伟于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  相似文献   

18.
余家驹 《世界科学》2006,(11):47-48
1914年10月出生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2006年5月31日因早老性痴呆症与世长辞,享年91岁。戴维斯是探究恒星“心脏”的第一人,他是通过俘获在核聚变反应过程中放射出的中微子进行这一工作的,而核聚变则是太阳及其向太空发射光流的动力。据天体物理学家称,太阳每秒钟释放的中微子数量为2后面跟38个0,这意味着当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数十亿的中微子以几近光的速度穿过了你的眼球。1960年代,戴维斯进行了一项试验,他在达科他一英里深的地底下试图俘获太阳中微子,旨在了解恒星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当时,许多人认为…  相似文献   

19.
X射线的发现激动了西方社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现在各大医院所使用X光照相技术,都受益于此项发现。  相似文献   

20.
冈子 《科学之友》2007,(8A):24-25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 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