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可笑的爱情》、《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起先无疑是以政治和性爱两大敏感题材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批评家则透过这些让人“眼花乱”的描绘勘探小说中深刻的文化、哲学和历史意蕴,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作出简略的概括,对昆德拉小说的结构、形式却还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昆德拉自匕曾整理出版了一本关于艺术思考的论文集刚、说的艺术》,虽然他在这本小册子的后记中郑重声明“自己没有丝毫的理论野心,全书只不过是一位实践者的自白(加点原有)”,①但…  相似文献   

2.
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小说为例,剖析二战后日本"垮掉的一代"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深入探索其对爱情、性、生命的态度、认识及艰难的自我救赎和成长,并与小说写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进一步探析其精神和思想根源,从而揭示村上春树小说的青春书写在表现青少年生活和成长方面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遗忘”一直是昆德拉作品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词,在昆德拉移民法国前后的几部作品中。这一主题就更加明显地反映出来,尤其是被法国文学界一致称为“遗忘”三部曲的三部小说——《慢》、《身份》、《无知》,这三部小说反映了由于一些不可控制力所产生的无意识遗忘,进一步显示了遗忘的人类学本质。同时在三部曲中,昆德拉似乎更加淡化了政治因素,增加了哲理以及思辨的色彩,并更加集中于对遗忘和自我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慢》的分析,来探讨昆德拉关于人的存在和文化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对存在的追问,为此生存领域中无处不在的对话性成了米兰·昆德拉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结构入手,旨在探讨米兰·昆德拉将对话性融入小说结构中的艺术特征,认为米兰·昆德拉超越传统小说的外在化特征,用内结构的聚合方式将对话性有机融入小说中的建构手法是小说艺术技巧方面的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5.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利用小说叙事构筑了一个"灵"与"肉"冲突下的人文寓言,寓言的形象性决定了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属于精神理念的人物,特丽莎是肉体的象征。托马斯与特丽莎相遇,流浪被限制了,有了羁绊;而特丽莎的忠贞被限制了,有了裂痕,两人在这样的处境中寻回失去的"人",即作为灵魂与肉体的交织体的人。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完成的诗意回归及伦理道德的回归,与他本身的反道德意识形成悖论,这也是福柯等人的最终悖论。  相似文献   

6.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书中拥有众多繁复的意向,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命中许多不能承受的"轻"。不仅如此,与其他在意识形态下创作的小说不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直接讨论了人性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谋而合。书中大量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性的描述以及对人的本性的深刻探讨,无不带着弗洛伊德式的思辨,非常值得细细研究。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基本主题是人类的存在。昆德拉站在时空的交汇处,在人类宏大的存在哲学命题下,探索生命处于失重状态下的精神世界;同时,在轻与重、灵与肉、偶然和必然的二元理性关照中,通过对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为人类提供了化瞬间为水恒、融无限于一指的历史镜子,照射出人类永远无可奈何的生存窘况。  相似文献   

8.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德拉并没有局限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而是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的存在是非本真的,并且人深深地陷入在本真与非本真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体现的途径则是身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在沉寂了十年之后,当代世界文坛大师米兰·昆德拉推出了新作《庆祝无意义》。这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简洁灵动、寓意深刻,秉承了昆德拉长期以来思考并践行的小说艺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同时,《庆祝无意义》也是一部有着丰富哲学内涵的佳作,它承载了昆德拉对于悖论、渐变和无意义等诸多哲学命题的深度认知。解读小说中的哲学思想,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该作意义的理解,也能为全面理解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林白的小说《致命的飞翔》《瓶中之水》《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等的分析,说明她的小说具有对女性孤独与抗争、生命的悲剧感与生命的激情相交织的复杂的两重体验,即小说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池莉的《不谈爱情》和谌容的《懒得离婚》等作品在1985年前后的陆续出现,爱情这个昔日光彩夺目的小天使开始逐步退出了文学的伊甸园,取而代之的是情爱、性爱话语文学的陡然崛起。爱与欲、情与性却被活生生地割裂开来,一面是对爱情的怀疑和解构,一面是对性与欲的认同和放纵。这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中性爱话语变奏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详尽地展现了主人公爱情的过程和丰富细节,同时也涉及到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很多现实问题。除了写爱情,小说里还涉及了作者对人生与时间的思考、对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探索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喜欢借小说阐释哲理的作家。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关于“轻与重”,关于“灵与肉”,关于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实在是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虽然人们早已习惯了对它们给予漠视。书中昆德拉用他哲人的深邃,小说家的细腻,把这些人生的坚果一个  相似文献   

15.
《蓝桥会》是黄梅戏七十二小戏之一,演绎了蓝玉莲与魏魁元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这一故事缘起于尾生事迹,后结合了唐代裴铏的小说《裴航》,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黄梅戏《蓝桥会》的主题却由最初的赞美尾生重信义变成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蓝桥会》也凭借着黄梅戏独特的魅力及演员的精彩演出,突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张贤亮小说中引起争议最多的两个问题是女性与性。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主观性有两部分内涵:一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大都是小说家当年困厄时期心理缺失的补偿;二是“恋母情结”-不是性心理层次上,而更近似于一种化情结。张贤亮小说中的“性”则主要体现为与政治的一种同构关系,政治激情和情欲冲动的相似性赋予了张贤亮小说“性”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二月》讲述了一个漂泊者的故事。萧涧秋回芙蓉镇,是幻想用故乡与爱情,将养漂泊人生孤寂彷徨的疲惫心灵;他的离去,表明他的思想行为与沉滞的社会格格不入。小说既表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波希米亚人的生命体验,又包含了对现实社会和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批判。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浓郁的伤感浪漫的主观抒情性,二是情节结构与情绪结构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A.S.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讲述了两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一为百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男、女诗人艾什和拉摩特“飘逝”的爱情悲剧;其二为当代英国男、女学者罗兰和莫德“渐悟”的爱情喜剧。它们在小说中交叉前行,构成了小说的叙述主线。艾什、拉摩特的爱情是罗兰、莫德爱情成功的主要推动力量。两段爱情故事虽相隔百年历史,但都生动地阐释了爱情的伟大和不可或缺性,其主人公在爱情追求和对待爱情的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革命和爱情是人物成长小说中常见的题材,《双城记》和《芙蓉镇》两部看似不相关的小说都涉及到了革命腥风血雨中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历程都透出了作家对特定时代下人们境遇的思考,其中人物的爱情命运的不同与作者爱情观和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价值观念的差异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昆曲《水浒记》改编自明代小说《水浒传》。该剧围绕阎婆息描写了两段"爱情故事",一是和宋江,一是和张文远,通过这两段被异化的爱情,展示了当时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爱情选择的无奈。阎婆息被异化成了商品,没有选择权,两性关系的不平等,价值取向偏向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情感被压抑等原因造成了阎婆息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