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观念和师德思想从其““““心学““““理论出发,主张教育要“致良知”,达到“明人伦”;提倡“知行合一”,“自求求自得”,倡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还重视社会教育和儿童教育.许多有见地的师德思想值得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实际中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罗韬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1):174-177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师德作为高校师德的一个分支,有别于其他师德规范。教学目的决定其师德建设的突出政治性;教育对象决定其师德建设的鲜明示范性。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不仅要加强他律体系的完善,同时又要提高教师的自律水平,必须重视师德建设中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倡导“实学”、“习行”的教育思想;主张培养能实行实用、通经致用的人才;教学要体现兵农、礼、乐和实习力行、劳动等内容;教师应注重道德教育、注重躬行实践等。他的师德思想有鲜明的重实学、重习行的特点,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自身的不懈追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时代赋予的重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只有把教育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以出众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去感染、教化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视教育、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  相似文献   

5.
高校师德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政府应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建设的实效性,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改革陈旧的高校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二是提升管理者理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德制校,要形成德才并举,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要关注教师;三是完善高校德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师德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建立师德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新进教师师德教育培训制度,设立师德建设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治国经验的总结。贯彻落实这一思想,作为我们教师必须要加强师德修养。加强师德修养,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以德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德的特征 师德一般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德为师之本,师者须德高。作为从事崇高而伟大事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师德。师德具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春秋晚期奴隶制行将崩溃的前夕对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周礼进行了“损益”。他调整了周礼的强制性,在周礼中增益了道德性的仁;调整周礼的适用范围,提出礼下庶人与刑上大夫的主张;调整周礼“尊尊、亲亲”的任官原则,提出“贤贤”的主张;怀疑“天命”,重视“德政、人治”。他的思想不仅不保守而且具有相当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的形势,新情况,抓好师德师风的建设,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其主要方面有三:一是要从“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使学校和每个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要从实际出发,用心确定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目标、新内容,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三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机制上创新,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和保障性。  相似文献   

9.
殷长林 《科技知识动漫》2008,(3):104-104,107
教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的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满腔的热忱去爱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造就独立的现代人格,展露独有的师德魅力;让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教师面向新世纪。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注重德能统一,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 ,是我党关于道德建设思想的概括和提升。“以德治国”的提出 ,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效地抓好高校德育 ,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工程。要抓好高校德育必须理顺德育管理体制、构建德育体系、改进方法、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要给予经费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他的“君为民害”论和“民主君客”论,批判了君主专制,伸张的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他提出“藏天下于天下”“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具有民治、民享、人权平等的思想倾向;“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则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优良师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书育人”,但“教书育人”目前并未成为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还处于一种势单力薄的境地,工作难度还相当大,要大力开展优良师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优势,建立制度规范,形成合理的“教书育人”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并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陆九渊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实施以做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美君 《科技信息》2012,(10):177-178
蔡元培在上世纪初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是其美育思想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学术影响的命题。从教育角度看,这一主张坚持了教育的独立和健全人格的建构;就社会作用而言,这一主张有实现思想启蒙,重建国人信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所以,教师不仅应当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一个学生思想的塑造者。教学中,利用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文质兼美的文本;校园环境的“软硬”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良好的师德师风,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培养真正智与德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6.
陈亮是南宋时期浙东学派的杰出代表,他不满理学空言性理天命的迂阔,提出了实事实功的主张。他认为:治学要"通其委曲,以求见诸事功";治世要"取王霸之杂,事功之会";修为要"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他的事功思想对南宋以降的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历史大转折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商鞅的普法思想是其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主张国家和政府要守信用,要有公信力;强调法律必须“明白易知”;加强制度建设——“为法置官吏”;法官问责制;奉行“重刑主义”。对今天我国的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湖湘文化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及主张变革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贺长龄经世教育观的形成。贺长龄重视并致力于发展教育,倡导培养德才兼备的经世人才;他批评"俗学"、"俗士",主张变通教育学习和科举考试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法律思想主体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目的在于挽回明朝中叶的腐败统治,他主张教化,认为教化是长治久安的上策;但同时也重视刑罚,认为刑罚是改革风俗必备手段.在特殊的历史形势下,他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虽有诸多变通之处,但这种变通没有脱离正统法律思想的轨道,他思想目的与宗旨在于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能够重新振兴.“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争论,从春秋战国以后从未中断过,正统法律思想中的“德刑并用、礼法结合”在王阳明个人的法律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对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实践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和“学”,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内因和外因二者的作用关系,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内因(学)才能发挥作用。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高尚的师德,要制定合理严密的课时计划,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