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春小麦早熟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早熟性是一个受多基因系统控制的数量性状,抽穗期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早熟期的选择,较晚世代将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小麦早熟性是当前小麦育种工作一个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小麦早熟性的遗传规律,对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探讨抽穗期的适宜选择世代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试验是1980—1982年结合教学和科研,在育种实践的过程中,以P_1、P_2,F_1(正交和反交)、B_1、B_2和F_2等世代为材料,对小麦抽穗期的遗传变异组成及其有关的遗传参数进行初步的研究,并探讨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蚕豆重要数量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及遗传规律,以云122和TF42为亲本构建F_2遗传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_2代的株高、荚数、粒数、初荚节、茎粗、分枝数等6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符合Model B-6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控制的等显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4.52%。荚数、粒数、初荚节3个性状均符合Model A-1遗传模型,为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8.53%、38.93%、70.56%,其中,初荚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率。茎粗和分枝数未检测到主效基因,为微效多基因遗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蚕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显隐性关系,对进一步控制相关性状的基因进行挖掘、定位。  相似文献   

4.
超早熟大豆育种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立超早熟大豆育种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生态和自然条件因素,同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在超早熟大豆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选择双亲生育日数差值小、花期短、鼓粒快、株体繁茂、中日性、耐低温的极早熟种质资源作为杂交亲本;在杂交亲本组配方式上,以极早熟、丰产、抗病品种间杂交为最佳组合方式;大豆生育期性状遗传,属于简单的数量性状遗传,以基因累加效应为主,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早熟性基因累加超亲遗传后代,进而可以创造出更早熟的杂交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旱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规律,基于旱黄瓜强单性结实自交系6457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9,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旱黄瓜单性结实性进行了6家系世代(P_1,P_2,F_1,B_(1∶2),B_(2∶2),F_(2∶3))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旱黄瓜单性结实性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符合D-0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0.31和7.73。B_(1∶2),B_(2∶2),F_(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44%,39.65%,24.62%;B_(1∶2),B_(2∶2),F_(2∶3)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3.31%,0.00%,35.21%。  相似文献   

6.
水稻抽穗期是重要的农艺性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水稻基因组学的发晨,水稻抽穗期基因发掘、定位和克隆取得较大的进展,文章对水稻抽穗期QTL定位、上位性遗传,QTL与环境互作、基因克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小麦阶段变化与熟期的遗传关系表明: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短的品种,比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长的品种抽穗早。抽穗开花后,熟期的早晚与灌浆速度和脱水快慢差异明显可见。抽穗早不一定成熟早。熟期的遗传表现,F_1代抽穗和开花介于中间偏晚,而成熟则以同晚和超晚居多;F_2代抽穗,开花和成熟为连续变异,属数量性状遗传。从倾早到倾晚,舞穗,开花近似常态分布,而成熟期则呈负偏斜为高狭峰。小麦的早熟性为隐性遗传。控制冬春性小麦熟期性状的基因数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对基因的熟期遗传;另一种是多对基因的熟期遗传,已测定估算为2—3对基因。同时,也研究了抽穗期和开花期与成熟期的相关。其抽穗与开花的相关系数,6个组合中有3个组合表现极显著,γ=0.7978-0.9291;而抽穗与成熟的相关,6个组合的相关系数,γ=0.1584-0.5956,表现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水稻早熟基因显性抑制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明恢63,9311,IR68,献国和BG1639等5个迟热水稻品种与早籼核不育系6442S—7杂交,对F1,F2代以及三交F1群体进行抽穗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9311,IR68,献国和BG1639等4个迟熟品种含有1对等位的显性抑制基因,可部分地抑制6442S—7显性早熟基因的表达.以6442S—7∥明恢63/9311三交F1群体为定位群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将该抑制基因定位于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上.该抑制基因命名为Su—Ef-cd(t),并认为该基因对于利用6442S—7早熟基因来培育不同熟期的早熟和中早熟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6个小麦品种组配成所有可能的单交、三交、双交组合。并且利用不同的模型分别估算了不同杂交类型当中各种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探讨了基因效应与配合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对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有3种杂交类型中,同一性状不同杂交方式起主要作用的基因效应是相同的;同一种杂交方式不同性状起主要作用的基因效应有所不同。三交、双交分析结果表明,上位效应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是群体遗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加性×加性上位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类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伴性显性遗传,X伴性隐性遗传,Y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等。本文详述了这几类遗传方式的特点,简要比较了各遗传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抽穗期是与水稻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克隆调控水稻抽穗期的相关基因,对于水稻育种改良至关重要.通过将一个地方籼稻品种巴香占与粳稻品种中花11杂交,对这2个品种及其F_1代植株、F_2代群体的抽穗时间进行统计和遗传分析,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巴香占抽穗时间平均为(78.5±1.4) d,比中花11晚抽穗约14 d;巴香占晚抽穗表型受单个显性核基因控制,该目的基因被初步定位在3号染色体RM14359标记与短臂末端之间,物理距离为2.8 Mb.该研究定位了一个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为后续该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牡丹主要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点,指导牡丹的育种实践。【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ב新日月锦’的F1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调查了F1群体的株高、冠幅等20个表型性状,对这些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显示,20个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分离广泛,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1.03%~63.49%。除花高、花瓣宽、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8个性状间紧密相关。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冠幅、新枝数、果柄长、花径、开花时长、果荚直径和果荚高等8个性状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新枝长度、花朵数、花高、花瓣数、花瓣宽、蓇葖果数和单果荚种子质量7个性状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 叶长由两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 花瓣长受两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 叶宽、单果荚种子数量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单果荚质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结论】牡丹杂交F1代20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且部分性状表现出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效应。研究为牡丹表型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控制谷子抽穗的关键基因,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ate,EMS)诱变谷子参考基因组测序品种豫谷1号,获得遗传稳定的谷子超早抽穗突变体jt1242-14b.与豫谷1号相比,jt1242-14b抽穗期明显提前,茎秆变细,叶片变窄、变短.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以SSR41(父本)、jt1242-14b(母本)和F2群体进行突变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在分子标记In4746和In9-11之间的4 447 kb之内.进一步测序比对分析发现突变位点位于PHYB基因内部,因此,PHYB很可能是该早熟突变体的目标基因.本研究为谷子早抽穗基因克隆及PHYB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显性无腺体近等基因系研究了显性无腺体基因在3种不同陆地棉遗传背景下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性状上显性无腺体的作用方式相似,但遗传背景与腺体类型的互作效应在铃重、衣分、籽指、衣指、纤维伸长率上差异显著,显性无腺体基因在3种遗传背景下对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但在衣分、籽指、衣指、纤维伸长率等性状上表现多效性。  相似文献   

15.
当性状表现涉及到多个基因座位时,只要有关座位的基因型值以加性方式组合在一起,群体平均值就是各座位贡献的总和。而近交衰退值杂种优势值:一般|Id|=CHF1.Id的大小决定于显性程度、显性方向和基因对数。CHF1的大小决定于显性程度、显性方向、双亲基因频率差和基因对数。因此,在一般情况下,Id和CHF1值的遗传含义是混杂不清的。只有当基因显性方向完全为正时,  相似文献   

16.
野生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分析及转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野生稻对江陵691。PXO61和T7174三个白叶枯致病菌系的抗性遗传及转育效应。普通野生稻2号与四个栽培稻杂交组合F2群体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普通野生稻2号带有三对相互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一对同时支配对供试三菌系的抗性,并且与显基因Xa-4和Xa-7非等位,与稳性基因xa-5及xa-c独立遗传;另两对则分别只控制对江陵691和T7174之一的抗性,利用杂种胚和F1幼穗培养  相似文献   

17.
用Hayman和莫惠栋法对小麦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抗旱性的基因作用方式属于加性—显性模型,其显性是部分显性—完全显性遗传,显性基因为减效基因。该群体抗旱性的最大潜力值为1.995,其后代出现大于F1最高值的概率为6.81%。首次提出了小麦抗旱性的适宜选择世代。  相似文献   

18.
在昆明低温冷害条件下,以02428与合系35配制的杂种F1,F2,F3和F4等为材料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02428x合系35的F3,F4分离群体在同一世代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穗下节长、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均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以结实率为耐冷性鉴定指标,孕穗期耐冷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其主效基因的遗传率为73.13%,微效基因遗传率为23.36%,主基因和微效基因都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紫色花的豇豆品种为母本和白色花的豇豆为父本,杂交获得F_1代,再自交获得F_2代群体为实验材料,在豇豆盛花期进行田间调查,记录亲本及子代花色。统计分析表明,F_2代群体的豇豆花色有紫色花(母本类型)、白色花(父本类型)和浅紫色(中间类型),花色表现出性状分离。经χ~2检验,该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其遗传分离比率被修饰为12∶3∶1。豇豆花冠颜色遗传规律符合质量性状遗传特点,可能存在一对非等位基因P和W,P基因控制紫色花的形成,W基因控制白色花的形成。只要P存在,W所控制的白色花冠就不能表现出来,反之亦然。据此推断,基因P掩盖了另一对非等位显性基因W的表现,为显性上位效应。本研究探讨了豇豆亲本的花色在杂交后代中的变异,初步发现豇豆花色的遗传变异特点,以期对豇豆花色变异的遗传基础与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基因平衡定律和伴性基因的遗传特点,从理论上讨论了伴性基因的选择原理。主要对显性和隐性伴性基因的完全和部分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推导出了各种选择方式下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