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新授督抚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官制度是清代督抚年龄结构偏老的主要原因,晚清军功、洋务督抚的崛起改善了这种状况,却又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学术界在清代前期督抚制度、督抚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制度与人物研究不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清前中期,中央与地方呈现为中央高度集权的一元政治结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中央政府放权于地方督抚,使地方督抚完成向完整法律意义上行政机构的职能转变,并集聚军权、财政权、人事权和司法权等于一体,形成中央与地方督抚自治的二元法律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4.
清末,由于传统的专制型权力结构被动摇,地方督抚的外交权、财权、军权不断地扩大,最终形成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集团,这就加速了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造成了王朝的体制失控。  相似文献   

5.
陈力生 《奇闻怪事》2009,(10):18-19
本文以“转型帝国”——大清帝国与“成熟帝国”——大英帝国之比较,为理论切入点,探讨了“庚子国变”期间中英关系问题。具体分析了南北两地当局者采取不同对策的成因。对清朝中央的作为,根据具体史实做了客观评价。对地方督抚的“东南互保”则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6.
陈力生 《奇闻怪事》2010,(10):57-58,16
本文以“转型帝国”——大清帝国与“成熟帝国”——大英帝国之比较,为理论切入点,探讨了“庚子国变”期间中英关系问题。具体分析了南北两地当局者采取不同对策的成因。对清轵中央的作为,根据具体史实做了客观评价。对地方督抚的“东南互保”则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7.
钱实甫的<清代职官年表>中有不少错误,对其中光绪和宣统两朝的督抚年表进行一些补充和纠正.  相似文献   

8.
新疆建省前后,以陕甘总督、新疆巡抚为首的汉族官员和以伊犁将军为代表的满族将领因塔城改制问题进行了持续八年之久的纷争,最后以督抚一方的获胜而告终.此次改制问题,明显反映出了满汉官员在新疆权力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秋千 《世界博览》2009,(20):56-59
清代末期,地方督抚权力不断上升并干预中央。民国初年的中央几乎完全不能过问地方政府的事务,实行联邦政治的思潮也一直随着时局变动而反复,30年代的南京政府依然重演着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清代每三年对地方官举行一次大计考核。地方大计或因督抚、布政使及基层州县官人事变动,或因地方战乱,常要展限,并补行大计。大计展限执行中,由于偏重形式问题,并不能真正发挥计典黜幽陟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康熙朝督抚王骘虽然鲜为人知,却以其操守清廉、实心任事展示了满汉合璧的理想人臣形象,是德才兼备的封疆大吏,他也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诸多宠遇和赏赐.研究其人其事,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传统标准、清代务实的用人方针,对当下的干部选任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燮元与奢安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燮元(1565-1638年),字懋和,浙江山阴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土.是明朝天启、崇份年间活跃在西南军政舞台上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本文就朱燮元在平息着安事件中所做的一些有益于社会稳定的工作作一评述.尚祈有关专家学者指正。明朝自万历以来,政治即进入多事之秋,朝野内外,政局动荡,边疆内地,风云迭起。到明熹宗天启年间,努尔哈赤在辽东把明军打得焦头烂额,西南地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奢安叛明事件.也就在此时,朱燮元由陕西接家副使,升任四川左政布政使,开始登上西南政治舞台.作为川黔督抚大臣,为了处理这场上司叛明事件,朱…  相似文献   

13.
评李世杰     
李世杰贵州黔西人,是清代名人之一,他政绩卓著,彪炳史册,以“廉能”、“俭约”著称。他入仕不久,就金川告捷,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他仕而后学,振兴文教重视教育,他三持督抚两袖清风,推行廉政,是整顿吏治的表率。本文在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他竭忠尽智,盘剥人民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日益扩大,西方的商品、文化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和分化,从而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特殊环境;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不仅导致了中央权力结构、地方士绅权力、督抚势力以及满汉官僚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且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结局都有深远影响.一句话,独特的晚清政局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而太平天国运动又深深地影响了晚清政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南,在明代初置卫,后设知府控制土司,国初因之。相传先时止有夷人,风俗浑朴,畏土司如神明,无所谓命盗案牍也。道险多瘴,官斯土者皆住扎省垣,遥领衔名而已(《通志》载:明知府王道广廉静不扰。《明史》载:知府廖铉避瘴临安,印寄土司,后被窃,是知府履任者实鲜。)。本朝贤守令接踵,其实政伟绩皆有可纪,故特书其姓氏,以垂不朽。而督抚大宪有功于广南者,并记于简端,至前代文武员有勋绩者亦附焉。志“名宦”。  相似文献   

16.
1898年9月至次年1月,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华考察期间,贝思福与清政府的朝廷和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贝思福向清政府提出英国派员来华训练军队的建议。由于戊戌政变后的紧张局势,清政府在以礼接待贝思福的同时,对贝思福的建议持戒备的心态。但是民间绅商,甚至个别地方督抚对贝思福的建议表现出同感的迹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朝野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清代浙江巡抚,始设于顺治二年(1645),驻地杭州,是清朝最早设立的巡抚之一,也是有清一代驻地、辖区、名称最为稳定,延续时间最长的巡抚。因此探述这样一个特殊职位设置和职掌的情况,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督抚制度,全面理解浙江地区在清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更准确地把握清王朝历史演变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清沿明制,三品以上京官与地方督抚京察之期以自陈方式奏请皇帝考核。自陈本作为官员向皇帝述职的奏本(题本),内容除官员个人履历、功过之外,尚有部分谦词、缀语,行之既久,趋于形式化。至乾隆时期,在大加改革题奏本章的政治背景下,自陈本也成为改革对象之一,京察自陈最终被取消,而代之以列题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为加强两广地区管理、维护南疆安全稳定,从景泰年间开始设置两广总督。多年以来,学界对明代两广总督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明人对总督一词使用的宽泛和混杂,以及各类著作对任职者的就职情况未加详查,导致学界对两广总督的任职人数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对《弇山堂别集》《国朝列卿记》《(道光)广东通志》《明督抚年表》等四部史志进行互勘,重新审订明代两广总督这一重要职官群体,考辨出任职者共计72人。  相似文献   

20.
惩贪倡廉,减轻民赋,引民固本。 “表不正则影不直”——是康熙帝1669年采纳广西道御吏李之芳上书中的一句名言。李之芳说:“自顺治18年以后,督抚率多缘(凭借关系进行钻营)而得,有所恃以无恐”,“勒索官员,扰害百姓”,“横取财物,贿赂权奸”,“未尝因贪纵而重处一个”、形成“有贪之利,无贪之害”的严重局面。“皇上亲政颁谕”,也仅仅是“纠一二司”而已,究其原因,“表不正则影不直,安足除贪盗风以苏民生?”康熙采纳了李之芳的意见后,对各省督抚进行了甄别,有的“罢黜”、有的“降用”、有的“休致”。(《清史列传·李之芳》卷6)“惩大贪则小贪止”——是1679年康熙的大臣施维翰上书中的名句。施维翰说:“州县多以贿闻者,监司(监督专责的高级官员)为之囊橐(包庇)也。监司取诸州县,州县不得不取诸吏民,惟惩大贪,则小贪止”。他又说:“今文武各官或兼顾商贾,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