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艳丽 《科技信息》2010,(8):I0380-I0380
凯特·肖邦是美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女作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从女性主义文学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自然主义视角探讨她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暴风雨》的主题思想、人物特征和写作风格,管窥肖邦作品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超人是杰克·伦敦作品中反复出现和称颂的形象,通观其作品可发现,杰克·伦敦笔下超人的强大是处于原始返祖状态的强大,更多是自然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形象,而非尼采哲学意义上的超人,他们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杰克.伦敦对现实文明的妥协和逃避。  相似文献   

3.
思维决定言语形式。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心理活动方式,反映在言语形式上,主要是句子的长短和语序的调度,就必然是各不相同的。鲁迅作品诸多短句现象多可以从这一语言学原理得到合理解释。汉语节律规律也是造成鲁迅作品短句现象的原因之一。实现短句化的手段主要有易位、话题化、破句、小句平列、小句分述等。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向中国的旧制度旧思想作彻底批判的同时,终其一生关注着妇女问题。鲁迅极力反对古代圣人的节烈观,并在众多作品中,痛斥节烈观的泯灭人性,呼吁让每个女性都生活在自然的天空中。  相似文献   

5.
6.
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常规使用与变异使用,都是为了充分发挥标点符号的功能意义,以取得最佳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主要来自描写对象和作家,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方言、风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从作家来说,主要体现在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等,具体地说就是作家的故乡情结或乡土情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特别多,其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信息极其丰富,鲁迅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从环境、风俗、方言、宗教信仰等几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闲笔”,都有其很重要的作用。《药》文中的“闲笔”,短短两句话,既突出了主题,拧紧了结构,又表现了个性,何等精炼!《藤野先生》中的几处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烘云托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人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特别注意从中体会他设计人物语言的匠心,必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9.
2009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张旭东、俞兆平的《阿Q正传》研究,逄增玉的《故乡》研究,宋剑华、李哲的《伤逝》研究,方维保的《祝福》研究,皆堪称力作;《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任广田、吕珏、张鑫的文章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吴康、张旭东的阐释极为精彩;于爱成的《故事新编》研究,李怡、辜也平的《朝花夕拾》研究,邓国伟、李震、熊焰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魏韶华的《鲁迅与广义民俗学》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明显减少了鲁迅作品篇目,《阿Q正传》等作品在教材中消失,引发教育界、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热议。同时,师生中普遍存在鲁迅作品难教、难学的困境。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在校园中面临是去是留的尴尬的境地。笔者2011年2月在湖北咸宁、黄冈以及浙江绍兴等20所中学组织开展鲁迅作品教学问卷调查,综合调查数据、意见和各种相关的研究资料、文献,从教材编选和教学应对两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以引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关注并参与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材编选及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一系列具有浙东乡土风味的小说对193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为年表四川作家群,在作家本身,年及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他们继承和学习了鲁迅年现实主义笔触作批判的武器,批判国民劣根性,表现乡土年民俗的特色,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眼光和主体情绪。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呐喊》、《彷徨》研究中,部元宝、吕周聚、李今的《狂人日记》研究,宋剑华的《药》研究,郭小东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潮,吴康、李玉明、汪卫东的阐释极为精彩;邓国伟的《故事新编》研究,毕绪龙、郝庆军的鲁迅杂文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符杰祥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甘智钢的《两地书》研究,陈平原的《长安的失落与重建》,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刘九生、逄增玉的《阿Q正传》研究,靳新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原鹏的《孔乙己》研究,魏韶华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故事新编》研究中,王富仁、江弱水对于《铸剑》的理解可谓别具一格;《野草》研究共分三大部分,刘继业的文章堪称《野草》研究史上的优秀之作,从哲学、诗学解读《野草》的文章所在多有,汪卫东有关《复仇》(其二)、王乾坤有关《影的告别》的解读也颇有特色;李冬木的《阿金》研究其小题大做的论述方法可能更值得注意;毕绪龙有关鲁迅序跋文体的研究可谓独具眼光;有关鲁迅、茅盾贺红军信的论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朴素、平实是鲁迅小说艺术又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该风格表现为:"小"处着眼,"广"域取材,"俗"中见雅。其特征为:民俗性和时代性。素朴之美渊源植根于生活,成长于对中外作家作品的借鉴,成熟于鲁迅精神的思考和锤炼。  相似文献   

16.
一种精神的存在强度不仅表现在其对当时世俗所具有的批判力,更表现为其对后世的精神感召。鲁迅刚肠嫉恶的心性遭遇颓废不振的心灵现实时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精神脱困式的悲剧性批判,而正是这种悲剧性的生命态度蕴蓄着其批判性的感召强度。  相似文献   

17.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期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及其翻译思想做出全新的探寻和挖掘。研究发现,鲁迅所倡导的"直译"即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依然能够为广大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孤独的鲁迅以多篇小说反抗孤独,从而形成了四面环敌的角色模式:孤独的主人公以孤独的方式反抗孤独,没有一个助手和支持者,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都充当了对象和对头的角色功能,成为主人公悲剧的助推器。这种四面环敌的小说角色模式,既表现出鲁迅强烈的现实孤独感和反抗孤独的顽强欲望,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启蒙者无奈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