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相应的叙事策略来建构女性历史、实现叙事结构与女性主题的完美结合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一贯风格。在《道德困境》中,阿特伍德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叙事策略上采用副文本隐喻女性真实的生存本相,用变换叙事视角的创作技巧揭露女性真实自我的退场,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一贯关注。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小说《别名格雷斯》是对旧历史真实观的反思之作.用新历史主义的"颠覆"和"抑制"概念来解读这本小说,可以看到:在历史与文本交互的维度上,以往的文本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塑造格雷斯形象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阿特伍德从格雷斯被阶级和性别双重压迫的真实历史处境出发,解构并重构格雷斯的形象,从而起到颠覆以...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中展现出一个看似荒诞,但却真实无比的未来景象.小说中男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残酷压迫、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抗争,展现了阿特伍德独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给世人敲响警钟: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和女性的"边缘"地位,培养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丁 《青年科学》2009,(7):33-33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食物是小说《盲刺客》的一个重要叙事元素。在女主人公艾丽丝回忆家族史的过程中,有大量关于食物的描写,提供了深层隐喻:食物隐喻着不同角色的自我延伸,助人物于无意有意中构建真实自我;通过投射和内向投射,作为补偿机制出现的食物延伸着人们的情感诉求,有时以近乎成瘾的形式外显,实质隐喻的是一种存在焦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依靠潜藏在主流历史下的女性/民族双重叙事,在“吃”与“被吃”之间隐喻着加拿大的民族焦虑,并借由小说结局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的父亲和杰克大叔去清扫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于是杰克大叔在前,爱因斯坦在父亲在后,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下来时,杰克大叔依旧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跟 在后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你的生活可能并不像仙女故事中那般奇妙,但当你拥有了一面特别的魔镜以后,可能就有点步入仙境的感觉了。这面镜子是由好莱坞特技专家设计的,还整合了家居安全系统和家庭自动控制网络(如果你足够幸运拥有其中之一的话)。大多数情况下,它看起来不过是一面普通的镜子,  相似文献   

8.
《青年科学》2011,(10):23-23
英国温切斯特马维尔野生动物圈的工作人员在努力近40年以后,终于促成园内火烈鸟的成功繁衍,他们借助了一种特殊手段——  相似文献   

9.
镜子的玻璃载体对光产生折射作用,它对光在镜子反射面的反射成像产生了影响.考虑了折射因素的影响,镜子的反射成像的像距应为u 2d·(no/n)·(cosi/cosγ);像的单心性也受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10.
镜子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镜子意象被写入我国古代小说中,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演变直至今天,镜子的功能,在小说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在演进变化。小说中的镜子实际上是一面反映人类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镜子。通过小说中的镜子意象,人类得以反观自身,反观社会,这其实才是镜子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批评以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的文艺理论体系,认为蔡仪的文艺理论的出发点──“镜子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达·芬奇"镜子说"的分析,揭示了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深刻内涵。"镜子说"完美地表达了艺术和现实之 间的关系。根据此种理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应该永远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相似文献   

13.
运用女性精神分析法,从精神与实际上的奥德赛之旅、独立自主性、两个黑暗角色的对比三方面对当代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黄金国度》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进行对比,认为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知识女性都应当在求索之路上回归到一种身心放松、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从而达到与另一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屠户是一个“镜子式”的人物。这面“镜子”承担了麻烦制造者、奚落训斥者、不离不弃者、见证者(看客)、寄生者、前倨后恭者的诸多功能,从而在叙事上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生动与复杂。  相似文献   

15.
运用女性精神分析法,从精神与实际上的奥德赛之旅、独立自主性、两个黑暗角色的对比三方面对当代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黄金国度>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进行对比,认为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知识女性都应当在求索之路上回归到一种身心放松、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从而达到与另一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和“镜子”意象不仅是小说局部性修饰技巧,还同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联系在一起,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月亮象征了世俗欲望,而镜子则是它的反向复制,在二者的联系对照中表现作品的内涵。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同样也采取了反向对称结构,在人性的挖掘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我在书房看书,正看得入迷时,突然书中出现了一面镜子,我刚想用手摸摸它是怎么回事?可没想到竟一下子被镜子吸了进去。我只觉得一阵眩晕,身子轻飘飘的,好像飞了起来,等我稳住后,仔细一看,这才发现,镜子里不仅是一块玻璃,而且还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神奇的"Party"中,许多名人都在这里聚会:牛顿、莎士比亚、罗贯中……连行动不便的霍金也在手舞足蹈。不管哪个国家、哪个世纪的名人都能在这个聚会上找到,而且他们都在说中国的白话文。但是也有些人连我这个"万事通"都不认识,我猜想,那些肯定是未来的名人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些人见到我之后,竟然异口同声地大  相似文献   

18.
《小学科技》2010,(12):31-31
<正>向人们宣布有这样一个实验计划:工作人员会在他们的脸上画上一道十分恐怖的伤口并让他们去人群中体验别人的目光。请愿意参加这个实验的人当志愿者。在一间有镜子的房间内给志愿者们的脸上画上一道逼真的血肉模糊的伤口(操作过程中让志愿者们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05,(6):24-45
从这里开始,我们踏上了爱因斯坦曾经走过的那条发现相对论的道路。当时的爱因斯坦仅有16岁,心中充满了好奇。“我如果以光速飞行,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脸的吗?(图1)要看到镜子中的脸,从脸部发出的光必须要抵达镜面,  相似文献   

20.
蔡嘉 《科技信息》2009,(4):72-72,67
《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其作者西奥多·德莱塞更是美国文坛赫赫有名的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嘉莉妹妹》这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以及作者德莱塞本人的家庭、苦难经历都无不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该作品是反映当时美国人对“美国梦”的狂热追求以及梦想的破灭;中产阶级社会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