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对现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现行土地制度,通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城市与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等四大关系,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是从理顺土地产权关系着手,明确土地流转不同阶段增值收益分配的主体和权利;二是完善补偿制度,改进补偿计算办法,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基本的土地财产权利;三是打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和价格体系,实现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四是通过改进土地财税制度,发挥其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  相似文献   

2.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是一种制度效果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制度目标和制度功能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考评基础,能够为土地供给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目标要体现土地资源供给公平与合理性,具体的绩效评价效应目标应包括结构配置效应、经济利益效应、社会利益效应和环境利益效应.拟从内涵、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分析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是一种制度效果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制度目标和制度功能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考评基础,能够为土地供给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目标要体现土地资源供给公平与合理性,具体的绩效评价效应目标应包括结构配置效应、经济利益效应、社会利益效应和环境利益效应.拟从内涵、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分析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羽 《甘肃科技》2014,30(16):12-13
征地制度的本质问题是利益的调整,而利益的调整基本是在政府、集体、农民、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政府的土地公权力应该重在管控而非收益。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制定中,应该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征地工作更好、更快、更稳妥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与乡村逐渐有一体化倾向。实现城市化需要从土地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本文以湖南宁远县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研究得出:可采取土地置换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利益;通过城市化,废除城乡界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表明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及社会分工的不断加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省开始展开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来改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取得规模效益,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社大都采用"固定收益+浮动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是可行的,但同时这种利益分配机制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属性定位及运营存在挑战。为更好地推行该利益分配机制,应加快立法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加强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7.
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农民由得到实惠最多到比较利益下降甚至利益受损,制度因素至关重要.保障农民利益,必须改革现存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和乡村治理等制度.  相似文献   

8.
地票交易有利于农地有效利用与城镇化建设需求的互补,是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重要创新。地票交易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土地交易所内以出让方式进行的流转,包括土地复垦、下达指标、交易地票、使用地票等环节,其法律性质是农地发展权交易。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对地票交易的规定较少,并且存在制度障碍。构建我国地票交易法律制度的重点是地票交易的定价机制及交易规则,并且明确交易过程中的利益归属,健全与之配套的土地复垦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征地政策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它在一定的程度侵害了农民利益,带来了腐败、土地浪费等问题。这种“蛮横”的政策之所以能够长期存是由于我国现行的征地政策受到了土地制度及土地征用制度的严重制约。要想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切实的保障农民权益,减少腐败和土地浪费,除了对现行的土地征用政策进行完善外,还要从制度上入手,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土地制度及其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被不断征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以及开发商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作者试图运用博弈分析框架观察和分析土地征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现状。并通过分析与实地调查,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佐证,来支持论点。最后,作者对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实现土地的科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及保护农民利益均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禁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并不具有正当性.我国应将公平与正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益;应确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有期限、有偿使用和收回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应以立法形式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2.
叶宇 《科技信息》2008,(23):164-164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不断走高,农地征用频频开展,但在这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将结合现行的土地制度及激励机制分析农地征用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分配所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面临流转制度不完善、收益分配不合理、政府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缺乏管理等困境。推进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需要完善流转制度、建立收益分配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合理的土地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设一直贯穿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始终,所有权主体的变化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剖析了我国现阶段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基本特点:集体所有,三级主体;两权分离,农户使用;用途管制,约束权能.揭示了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制度老化,与改革开放创新相冲突;主体虚化,与基本经济制度相冲突;产权空化,与加强农村资产管理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生态服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从生态服务层面研究城市的土地类型、结构和功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人类福祉的潜在有效途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目标的实现需要关注多方利益而不仅是一方.因此,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土地利用研究领域,以生态服务为表征,科学分析其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合理协调它们的利益安排,激励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管理对土地生态服务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文章基于近10余年国内外关于土地生态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研究,通过梳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其核心思想及在生态服务领域的适用性,并简要概括了该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以期为土地生态服务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关键是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关系农村整体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进一步揭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使土地流转更加合理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后,变成可建设的"熟地",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它类似于欧美的"土地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是一个必然趋势。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在调整国家、集体、用地单位、农民四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缺陷。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逐渐显露,矛盾突出,这些矛盾又较集中地表现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上。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同时,分别从经济、法律两个方面对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针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政府推动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城镇化土地来源的主要方式,而构建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机制成为关键。文章就农村建设用地的产权主体、交易的合法性、挂牌拍卖交易的方式以及农民利益的保护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地登记制度建立十几年来,在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等方面,发挥了作用。1土地登记机构的设置与问题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土地登记机构设置,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即司法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独立司法与政府之外的专门机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是一时难以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