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范林夏 《科技信息》2013,(6):239-240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并以此来指导广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3.
郭瑞娟 《科技信息》2006,(11):146-147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文化态度、翻译动机、翻译准则等主观因素将影响译本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康英 《科技信息》2013,(2):228-228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目的论改变了众多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即由原来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向注重文本以外的文化因素和更加注重功能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注重翻译的交际性与目的文本的交际性。本文基于目的论来探讨在翻译散文和政论文体过程中,译者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语言对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将源语和目的语进行机械对应从而导致对译失误。译者的英汉对应依赖心理是导致机械对应产生的主因之一。语言对应的客观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策略等因素促成了英汉对应心理的形成。应通过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避免频繁的英汉对译练习、在翻译教学中倡导宏观对应理念等措施来克服机械对译。  相似文献   

6.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而典故的翻译至今为止仍然是翻译的一个难题。如何翻译使得典故易于理解,使得其中的形象在目的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这是有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朱生豪在《威尼斯商人》中采取的典故翻译的策略为基础,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且对译者处理典故翻译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言对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将源语和目的语进行机械对应从而导致对译失误.译者的英汉对应依赖心理是导致机械对应产生的主因之一.语言对应的客观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策略等因素促成了英汉对应心理的形成.应通过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避免频繁的英汉对译练习、在翻译教学中倡导宏观对应理念等措施来克服机械对译.  相似文献   

9.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人类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不例外。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会根据各自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运用目的论的观点,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电影片名的佳译离不开译者的审美加工和艺术再创造。在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艺术效果为先、目标受众为中心以及文化调适的翻译原则。同时,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片名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采取内容升华、巧用四字格和叠音、代偿式转换、文化适应等多种变通策略,通过译名体现情节美、音律美、幽默美、人物美以及文化美,最终达到商业和艺术效果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接受美学理论从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实现和译者的创作自由两方面给文学翻译以启示,并为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为研究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继而,总结出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精确、以模糊译精确三种具体的翻译技巧,以成功地实现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语际转化。  相似文献   

14.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15.
杨芳芳 《科技信息》2010,(34):I0172-I0173
副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汉英翻译中如何正确翻译和巧妙使用副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包括断句分译、合句整译、转换词性、正反译法等),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了通顺原则、清晰化原则、语境原则及神似原则,而这些原则又都能在译文中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政治用语英译研究有不足之处,如缺乏对译文如何才是"忠实"的描述,缺少译者如何在译入语众多备选项中进行筛选的论述。从认知翻译观的视角,提出政治用语英译应以"翻译的两个世界"和"和谐翻译"为指导原则。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的英译为实例,论证了认知翻译观的科学指导性,进而探讨了实现认知翻译观原则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考虑到语篇的语境和风格才能再现原文风貌。在人称代词的翻译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以《赫兹列散文精选》(潘文国译)为例从语篇语境与风格的角度分析英汉人称代词的差异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对译者的英语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由于受到自身的语言功底及翻译技巧,背景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使翻译产出质量参差不齐。由此,文章以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的精彩译句为例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翻译质量的策略,以期能够为英汉翻译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