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学者何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教育学者以专业研究在学术界立足,由此产生的"专业性"既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有碍教育学者对公共领域的涉足;但教育问题呈现出的公共性品质,公共问题的强大渗透力,以及典型的体制内公共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使教育学者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既成为必要,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成分,是由教师的扩展性专业能力、交往性专业能力和本体性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一种特殊能力.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扩展性专业能力中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教师的交往性专业能力的结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交往性专业能力的活动目的的价值取向也要由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还要求教师的本体性专业能力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切身体会,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议选 《科技信息》2010,(1):209-209
新课程目标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政治教师带来新挑战,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自已的角色.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技能 《甘肃科技》2007,23(2):242-244
生命化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中不断发展的活动.彰显生命的独特性、注重生命的生成性、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是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有六种策略:确立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构建促进生命完善发展的课堂实践操作体系、关照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营造生命自由展现的伦理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建立生命相融的教学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该做哪些转变?本文认为就教师而言,角色要重新定位、掌握丰富广博的知识、精当地问题设置、"零距离"地接触学生;就学生而言,要求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善于钻研和质疑;同时提出教师必须研究课程和学生、正确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进修,倡导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样一个变革促进了多媒体技术进入了教育领域。在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加课堂教学密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初中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小学和高中教育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持续进行,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围绕着"如何向学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来创新英语教学模式。该文在新课改的视角下,分析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创新英语教学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敞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本文重新定义了课堂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课堂评价及教师角色,并从学生参与程度、课堂活动、学生认知能力及学生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重新定义的课堂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有效地融入学科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师范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师范性、专业性为重点,对教师角色的运用进行探究,为师范体育专业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实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顺应了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国际潮流,回应了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迫切需求,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师范类专业发展遭遇专业实体化体制与师范类专业"双专业性"融合之间的矛盾、"国考"与师范类专业价值迷失的关联以及教师教育开放化导致师范类专业"师范性"弱化等现实困境。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应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指导下,多方面促进师范类专业建设。一是专业去实体化,基于"课程组合专业"范式建设师范类专业;二是学科实体化,强化师范类专业学科群建设;三是课程模块化,基于能力结构建设师范类专业课程群;四是教学学术化,依据教师教育者要求构建师范类专业教学团队,以适应和促进新形势下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切实推进教师教育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从课堂教学能力的三大构成因子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演示能力和讲授能力较强,互动能力较弱。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存在性别、职称、教龄、学位等人口统计学差异,其中,女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总体高于男性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职称高低呈正相关,与教师学位呈负相关;课堂教学能力在教龄轴上呈"W型"发展趋势,"新手型"教师和"新晋教授"在教师总体中处于课堂教学能力的两个低谷。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特点,提出"坚持目标导向,不断推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关注特殊群体,分别促进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两大对策建议,对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文彬 《科技资讯》2014,12(20):146-146
一堂课能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师和学生都有关.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这一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意识角色的转换,有可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也可能间接地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师生在角色的变奏中,共事教与学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的"格"是课堂教学能否产生有效教学的研究重点。文章在分析了格和课堂教学的格后,从课堂教学目标等四个层面探讨了课堂教学格的"立"与"破",进而认为,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需要转变。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的环境中和学生共同营造新的课堂,以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实施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途径主要有:转变好教学观念;主动变换"角色",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自由地学习;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谈到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时,多数学者都用到了“边缘化”“边缘人”这些词语,并由此而认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也在逐渐丧失,作者却认为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的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其公共性并没有丧失,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的接触也并未使知识分子变质。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如目标不清晰、方法不恰当以及教师主导地位缺失等困境,而要走出困境,高中英语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创设师生交流平台,增进教师间研讨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策略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建构的合理性、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出发,详细分析了移动学习能力和习惯、拓宽学习新方法的目标设定;从满足移动学习特点、注重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设定阐述了移动学习内容设计原则和流程;移动学习程序包括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两个方面的设计;移动学习中教师由"单能型"向"多能型"转变、学习者要做学习的主人等.该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学生把平时不利于学习的移动工具变为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改目标”。课堂教学就是生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开发课堂生成性资源是“关注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具体的落实。所谓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是教师知识、教材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情境等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