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民勤 《科学通报》1995,40(14):1342-1342
<正>磁性高分子微球可结合抗体和其它生物特性分子,如细胞、酶、毒素、激素、生长因子、核酸、药物和放射性同位素等,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葡聚糖包埋氧化铁制备的磁性毫微粒既能通过其活性基团连接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又能通过热运动保持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并能够在磁场中不被永久磁化.葡聚糖磁性毫微粒由葡聚糖、三氯化铁和二氯化铁水溶液在碱性条件下共沉淀而形成,用激光光散射系统测定其有效粒径.(1)葡聚糖浓度的影响:葡聚糖在磁性粒子形成过程中起着隔离作用,随着葡聚糖浓  相似文献   

2.
李宗全 《科学通报》1989,34(22):1704-1704
内直径为1—50nm、具有洁净表面或均匀覆盖层的超细微粒组成的材料叫做毫微晶材料,其性能大大优于相同成分的粗晶粒材料,也可能形成新的结构。例如,毫微晶TiO_2的性能比粗晶粒TiO_2高得多;在超细氧化铒微粒中观察到新相。因此,无论在理论上或潜在的实际应用上,研究超细微粒的制备和性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制备超  相似文献   

3.
两种顺铂磁性纳米颗粒制备及其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连接物质对顺铂(cis-dichlorodiamine platinum, 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meter particles, MNP)形成复合物的影响及所形成CDDP-MNP的特性. 分别采用高分子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 SA) 和小分子油酰肌氨酸(N-oleoylsarcosine, NOSARK)作为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的连接物, 并与以羧甲基葡聚糖(carboxymethyl dextran, CM-dex )为载体的CDDP复合物作对照,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光子相关光谱(PCS)法、分光光度法等测定CDDP-MNP的理化特征, 并通过载药量和稳定性的比较来评价两种分子量不同的连接物的优劣.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SA改性的CDDP-MNP呈基本均匀的圆球体, PCS直径分布约为43~52 nm, 磁核平均粒径为(8.8±1.3) nm. SA的载药量大于NOSARK, 与CM-dex相当. 以溶液形式保存在4℃条件下40 d后, SA改性的CDDP-MNP复合物仍然稳定. 结果表明, SA作为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结合的修饰物明显优于NOSARK, 天然的SA可替代CM-dex作为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的连接物. 实际应用时则要同时考虑最大可逆荷CDDP量和可逆结合的CDDP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附近树叶的磁学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张春霞  黄宝春  李震宇  刘贺 《科学通报》2006,51(12):1459-1468
近年来, 随着日益加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大都市及周边的大气环境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对北京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旁树叶样品的磁学研究, 揭示出: 高速公路旁树叶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为准单畴的磁铁矿, 平均粒径介于0.2~5 μm之间; 树叶样品中磁性矿物的含量和粒径随着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现代交通污染磁响应高值区局限于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约2 m宽的条带状区域内. 此外, 尽管磁化率测量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且廉价的交通污染检测方法, 但当污染样品磁性很弱时, 饱和等温剩磁(SIRM)可取代磁化率而成为大气微粒含量的指示器. 因此, 多参数岩石磁学研究能有效地确定微粒的含量及粒度特征, 是一种有效的且经济、快速的大气污染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用超声化学方法产生超细非晶态铁微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金谷 《科学通报》1995,40(15):1370-1370
超细金属微粒是新材料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在纳米级范围内研究的新的物理状态,具有与人们通常所认识的“块状”材料不同的新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崭新的应用前景.因此国际上在发展新材料的计划中,都瞄准这一新的纳米科技的前沿领域,并促使其研究、开发和应用迅速发展.纳米级金属微粒的制备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综合方法等.发展较快的有激光气相法、激光加热蒸气法和红外多光子解离法.本文研究用超声化学方法产生非晶态铁微粒.非晶态铁可作为耐腐蚀涂料、高磁性记录密度材料以及用于制造电力变压铁  相似文献   

6.
DNA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键合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沈鹤柏  汪友宝  杨海峰  姜继森 《科学通报》2003,48(21):2252-2256
DNA磁性纳米粒子在DNA或RNA的分离和纯化、靶向药物的定向以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技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 采用微乳液的方法有效地把SiO2包覆在磁性γ-Fe2O3粒子表面, 形成了粒径均匀的单分散的磁性纳米粒子, 并在其表面成功地修饰了一层巯基化合物, 将修饰有过硫键的oligoDNA分子共价键合到其表面, 形成了DNA的磁性纳米粒子, 并进一步在其表面进行了杂交实验. 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证明oligoDNA被有效地连接到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上.  相似文献   

7.
王莹  王占华  张俊虎  张恺  杨柏 《科学通报》2006,51(14):1729-1731
分别在水和乙醇溶液中制备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MMA-b-PLDMA)的胶束. 因为共聚物的亲水链段含有金属铅离子, 所以通过与硫化氢气体的反应在共聚物胶束溶液中原位制备了PbS半导体纳米粒子与共聚物胶束复合的杂化微粒. 实验中通过调节胶束的自组装形态、共聚物胶束的溶液性质及硫化氢通入量来调节复合在胶束中的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形态, 这为调节半导体纳米粒子自身的特殊性质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宜华 《科学通报》1994,39(7):606-606
由磁性层和非磁性层组成的多层膜,通过改变非磁性层材料的类型及多层膜的结构,可以得到各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ZnSe属于Ⅱ—Ⅴ族半导体化合物,当掺入磁性杂质原子时,便形成稀释磁性半导体,它有许多独特的磁学和光学性质.由磁性层和ZnSe组成的多层膜,界面处由于原子扩散,会形成一层很薄的稀释磁性半导体层,因而使多层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曾研究过Fe/ZnSe双层膜,发现在700nm的波长下;极向克尔旋转角增加可  相似文献   

9.
左旋葡聚糖主要来源于植物体纤维素在植被火燃烧发生时的高温热裂解过程,化石燃料燃烧的贡献极低,在环境研究中通常被作为示踪植被火燃烧的分子标志物.左旋葡聚糖研究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对地表环境介质中左旋葡聚糖记录及其对植被火燃烧变化的指示意义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气溶胶中的左旋葡聚糖能够反映从事件至季节尺度的植被火燃烧变化,雪冰和沉积物中的左旋葡聚糖记录则能够揭示从季节至冰期-间冰期尺度的植被火燃烧变化规律.因此,左旋葡聚糖有望成为地表环境介质中指示植被火燃烧变化的可靠代用指标,但涉及其稳定性、在冰芯与沉积物中记录解析、与其他环境代用指标的对比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粒过滤器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微粒和NOx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光辉  黄震  上官文峰  阎存仙 《科学通报》2002,47(21):1620-1623
通过在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0.95K0.05Fe2O4,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排放的NOx和微粒(PM)反应特性及机理进行了研究.在程序升温反应过程中观察到NOx的还原和CO2的形成出现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证实了在柴油机排气氧化气氛中同时去除NOx和PM反应的发生.柴油机微粒中的可溶有机成分(SOF)和固体碳粒(soot)分别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温度下还原NOx,NOx浓度降低了18%左右.在催化剂作用下,PM的燃烧温度下降了150℃以上.微粒在不同气氛中的催化氧化燃烧活性为NO O2>O2>NO.该方法集PM的捕集、PM的氧化燃烧和NOx的还原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柴油机排放后处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蒋挺大 《科学通报》1984,29(13):792-792
多糖这种多羟基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的影响,以及很难在溶液中反应,在多糖改性或结构研究中很难获得全取代或选择性取代的产物。 作者运用液-固间的相转移催化技术,成功地制备了6-O-苄基N-乙酰氨基葡聚糖和3,6-O-二-苄基N-乙酰氨基葡聚糖。  相似文献   

12.
低硫柴油直喷燃烧超细颗粒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炜  张武高  李新令  朱磊  黄震 《科学通报》2009,54(12):1773-1778
对比研究了燃用普通柴油和低硫柴油其排气超细颗粒数量浓度分布及化学成分特征. 结果表明, 相对于燃用普通柴油, 燃用低硫柴油其排气总颗粒质量浓度略有降低, 而数量浓度显著降低, 且降幅随负荷和转速增大. 燃用普通柴油和低硫柴油其排气微粒数浓度粒径分布曲线形状基本相似, 同一测试工况下, 相对于燃用普通柴油, 燃用低硫柴油其排气积聚模态微粒数量浓度变化较小, 而核模态微粒排放显著降低. 发动机排气微粒主要由C, O, Cl, S, Si, Ca, Na, Al, K元素组成, 燃用普通柴油和低硫柴油其排气微粒元素组成基本相似, 但燃用低硫柴油排气微粒中没有发现S元素. 排气微粒中挥发性有机物(SOF)主要成分有饱和烷烃(碳原子数为C15~C26)、有机酸酯和多环芳烃等. 燃用低硫柴油时微粒采样中未发现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3.
杨燮龙 《科学通报》1995,40(12):1083-1083
近年来,铁基微晶合金FeCuMSiB(M=Nb,Cr,V,W,Ta)具有优异的软磁特性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最好的软磁性能可以通过最佳的热处理条件得到,此时在非晶中,会均匀地长出直径约为10nm左右的FeSi相晶粒,与剩余的非晶相形成纳米微晶的晶粒与晶界.Herzer等人曾利用无规各向异性模型来解释该材料具有优异磁性能的原因,认为晶粒尺寸D足够小会使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减小,其值与D~6成正比.然而,一些实验已经证实提高退火温度(例如T_a>600℃),其磁性能会急剧变坏,但此时的晶粒尺寸并未明显地变化,因此有关磁性能与材料微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君  纪立军  容建华  马劲  杨振忠 《科学通报》2003,48(13):1414-1417
以聚合物有序孔为模板, 制备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凝胶微粒的三维有序排列结构. 重点考察了其pH响应特性, 揭示其在可调光子晶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以有序凝胶为模板通过二氧化钛的溶胶凝胶过程, 制备了单分散二氧化钛微球三维有序排列结构, 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N-磷酰化氨基酸在没有缩合试剂的水溶液中能够与氨基酸发生成肽反应,利用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用电喷雾二级质谱(ESIMS/MS)对产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反应体系中均有磷酰化二肽生成,且成肽反应具有方向性;成肽产物的N端氨基酸来自N-磷酰化氨基酸,成肽反应发生在其C端,另外,成肽产物中只有α-羧基参与形成的磷酰化二肽,这表明N-磷酰化对氨基酸羧基的成肽反应具有显著的选择性。量化计算表明室温下溶液中N-磷酰化氨基酸成肽的反应是可行的,溶液中N-磷酰化氨基酸的成肽反应规律对蛋白质起源和生物合成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物质和材料的宏观性质同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探讨其规律性,并利用这些规律性实现“分子设计”,即依指定性能设计新材料,这是当代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的一项带有战略性的课题.中子技术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一种有力手段.中子不带电荷而有磁矩(-1.91核磁子),热中子的波长约为1~10埃,能量约为1~100毫电子伏(或10~1000K),正好与固态物质中分子或原子的间距以及运动能量相近,因此研究固体,尤其是磁性物质的结构以及各种运动状态,用中子作灵敏的微探针是极适宜的.中子技术在现代磁学的研究中有其重要的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低钴磁合金     
在各种工业中都广泛使用着强磁性永久磁铁,而现今诸如铝镍钴、维卡磁合金一类普遍采用的永久磁铁,都含有稀少、昂贵的钴元素。钴是作为增强铁的永磁性而广为使用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冶金工程部的Sungho Jin研制成了一种取名为“ChromindurⅢ和Ⅳ”的含钴量仅占5~12%的永磁合金,为通常永久磁铁合金含钴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磁性却达到甚至超过了原有水平。这种低钴磁性合金采用了一种所谓“变形老化”技术,拉长了球形合金微粒,使它们排序,从而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但我们对液体的结构与性质,与液体结构相关联的物理过程,例如溶液本性、固液界面、液体相变过程、以及晶体生长机制等,还知之甚少。本文提出用悬浮微粒作为研究液体的探针。微粒探针的基本思想是:人为地将少量微粒(可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直径,例如0.1~10um的微粒)载入所要研究的液体中,用显微  相似文献   

19.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表面分析技术和配有X射线能谱分析仪的扫描电镜 (SEM/EDAX)对提取于希夏邦玛峰冰芯的不溶粉尘微粒样品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显示 ,微粒物表面的SO2 -4 及SO2 -3 含量明显高于内部 (有机硫化物除外 ) ,这种差异源于大气粉尘在沉积到雪冰中以前对SOx 的捕捉 ,因而与微粒本身的含硫物质成分属于不同的来源 .微粒物中富含具有催化能力的过渡金属 (如Fe ,Ti等 ) ,它们的氧化物在冰芯记录形成之前可能对大气中的SOx 氧化成为硫酸盐沉积物的过程产生光催化作用 .分析表明粉尘对SOx 的吸附运载和催化作用 ,是造成冰芯中SO2 -4 与粉尘微粒记录相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  相似文献   

20.
陈长敬  邓昱  闫尔云  胡勇  蒋锡群 《科学通报》2009,54(10):1322-1329
介绍了两种在壳聚糖-聚丙烯酸纳米微粒(CS-PAA NPs)表面进行生物矿化制备聚合 物-磷酸钙复合纳米微粒(CS-PAA-CaP NPs)的方法: 氨水滴加法和尿素热分解法. 氨水滴加法得到的复合纳米微粒形状不规则; 尿素的热分解使磷酸钙在CS-PAA粒子表面矿化, 获得形貌规则的复合纳米微粒. 通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XRD)对由尿素热分解法得到的复合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尿素热分解矿化方法可以避免CS-PAA粒子在碱性环境中沉淀, 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复合纳米粒子, 粒径约为400~600 nm; 此复合粒子中无机成分约占23%, 其无机成分主要以磷酸氢钙(CaHPO4)晶体的形式存在. 该复合粒子的多孔结构有望在药物传输以及其他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