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因循守旧,敢于革新。莫里哀的喜剧创作独具特色,他的喜剧以笑为武器,批判了社会上的各种恶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把各种戏剧因素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的足音未远之时,承其余绪而写的不少悲剧中,受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影响写成的悲剧《中国孤儿》(以下简称《中》),已成为今人耳熟能详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结晶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赵》悲剧,从18世纪30年代流传到法、英等一些西方国家,现今又以改头换面的《中》的悲剧形式回到中国舞台,形成一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其运动轨迹呈“循环式”。在这种颇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中,伏尔泰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他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他的喜剧作品尤其不同于其他人,在创作风格上显露出个人的独创性。按照传统戏剧观点,悲剧和喜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样式。简言之,悲剧产生的作用是震撼灵魂的神圣的恐惧,喜剧产生的作用是笑。莎士比亚的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一切从自然出发,不屈从于某些教条框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戏剧创作道路。对此,众多的文艺批评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有的批评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违反了一切规则,把所有的体裁都混在一起,损害了人物形象的逼真性。其实,戏剧发展到今天,悲剧与喜剧己非截…  相似文献   

4.
法国17世纪的文学主要是"古典主义"的悲剧,何以难登大雅之堂的莫里哀喜剧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并一跃而成为后世法国戏剧的"经典"?除了莫里哀本身的戏剧天赋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现象呢?本文将从莫里哀所处的时代背景、观众观念以及其莫氏喜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入手,来探究这一喜剧形式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小溪 《科技信息》2013,(8):191-191
本文认为,《赵氏孤儿》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史诗"结构。文章第一部分解释了亚氏所谓"戏剧"结构和"史诗"结构;第二部分从"三一律"、多重悲剧题材的叠加、演员叙述语言三方面进行了论证。由此出发,第三部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悲剧之悲,更多的在于过程之悲,而不在结果之悲。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对古希腊悲剧有四大继承性,体现在结构上,情节安排和矛盾冲突上,人物形象塑造上,艺术手法表现上,但必须肯定,莎士比亚在继承中表现出更多的创新,突破和拓展,完成了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历史责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卡斯特尔维屈罗诗学思想既有对古希腊罗马文艺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挥,其主要之点是:诗的目的不在教益而只在娱乐,诗的特征是创造性的想象虚构,初步地确立悲剧三一律的观念,用娱乐重新阐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本文对上述要点作出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普遍适用性。他们认为: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艺术真实必须尊重历史真实,但也应当允许和倡导合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运用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做到人物的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文艺创作必须"莎士比亚化";文艺创作应当努力做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相融合,因为这正是戏剧的理想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梅根·特里的戏剧创作一直聚焦于美国战后的女性在自我身份上的各种焦虑和困惑,为了更好地探讨新时代的女性话题和社会问题,她以自己独特的转换剧创作以及强烈的社会意识对传统戏剧形式,特别是女性戏剧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11.
浅谈《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科技信息》2009,(25):135-135
作为喜剧作品的典范,莫里哀的剧作影响了许多国家戏剧事业的发展。法国的博马舍,英国的菲尔丁、谢立丹,意大利的哥夫多尼,德国的莱辛等剧作家都曾受到莫里哀的启发。今天,莫里哀的许多喜剧已经译成了各种语言,成为世界各国舞台经常上演的剧目。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尤其是《伪君子》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成为各国剧坛最为经典、盛演不衰的一部。《伪君子》属于五幕诗体喜剧.是古典主义戏剧的杰作,不仅思想丰富深刻,而且艺术成熟。从剧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也可以看到莫里哀戏剧的特色.并可以从中学习和了解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暗恋桃花源》是当代台湾话剧史上的先锋之作,在接受西方戏剧现代主义元素的同时,不仅灵活实践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戏剧尝试,也成功实现了对其的创新和超越。这部戏剧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它丰富了舞台技巧和戏剧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它能够在杂糅的故事拼接中,将主题统一在一个线索之上。  相似文献   

13.
冯至先生在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中的四首叙事诗的意义在于,挖掘出了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命运悲剧,使他创作的主题转向了对"人"与"命运"最纯粹的自我思考,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引起我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三一律是西方古典戏剧的一种结构规则,它强调戏剧表现的时间、事件、空间高度集中,在浪漫主义出现以后,三一律因其过于程式化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逐渐失去权威性。然而现代的电影人却将这种古老的戏剧手法运用到了电影中,这一类电影往往有着相似的内容、形式和主题,并因其在时空上的紧凑、在事件安排上的独特性,表现出比其他类型电影更加深厚的人性关怀,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更能引发观众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那样的生活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向上的路。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更进一步深入到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连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戏剧语言之一的宾白在剧本构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创作中,"宾白"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李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对家庭戏班悉心教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上大力提高宾白在剧本中的地位、提出宾白创作中的几个标准以及对宾白创作的具体办法,形成了他的"宾白"论.  相似文献   

17.
勃拉姆斯交响乐创作中回复古典传统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曲式结构方面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2.动机的延伸;3.无标题性的纯器乐交响曲;4.运用了巴洛克复调对位技巧;5.配器朴实。勃拉姆斯交响乐创作的浪漫风格和个性创新,主要表现为在处理抒情性主题时,时常突破传统基本配器原则并把器乐套曲思想内容的中心从第一乐章移到最后乐章,同时从德奥古典音乐传统与城市、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然后融化成自己独特而完整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8.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20.
英国文坛的常青树戴维.洛奇不仅在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在戏剧、电视、电影方面也有所涉猎,因此他深谙戏剧和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多有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小说兼容并包的特点,引入蒙太奇、影视脚本、电影场景等影视表现手法为己所用,使文字媒介达到了动态视觉艺术的效果,使现代小说艺术得到了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