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迤冉  陈劲松 《河南科学》2012,30(6):810-814
针对现有的物联网在进行网络寻址时,由于安全性不高而导致信息资源不断遭受威胁的问题,提出物联网安全要达到的目标,然后给出安全单元4个需求条件,并提出一种自我管理安全单元的架构模型,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安全系统、信息管理和自治系统的知识.最后依据面向服务的基础设施———服务安全网关探讨该模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物联网和信息工程监理的特点,将物联网与信息工程监理相结合,设计了物联网安全监理模型和物联网安全监理流程,并结合基于Logistic映射的混沌理论对物联网中的信息进行加密,从而使得物联网安全更加有保障.  相似文献   

3.
综合考虑应用层向内核层传递访问控制信息的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TCB子集的访问控制信息安全传递模型。应用层安全管理器与内核层安全管理器通过安全通路相联,安全通路为已加密状态,密钥存放在可信平台模块TPM(trusted platform model)中,访问控制信息进入安全通路前必须通过TPM的控制处理;安全通路解密后应用层安全通路接口把访问控制信息和校验标签传到内核层安全通路接口,随后应用层接口进行随机抽查,内核层接口返回验证证据并由应用层接口判断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安全传递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访问控制信息的安全性,还可以抵抗恶意欺骗和恶意攻击从而提高了访问控制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工程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缺口问题,提出一套基于本体技术实现领域知识建模和更新的方法。以公路工程领域为范例,从行业标准规范的文本数据中自动提取安全知识,构建领域知识图谱;通过知识模型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结合,开发安全管理应用场景,展示本体引导的知识图谱对工程安全管理的辅助作用。领域本体在知识图谱中作为本体层结构,表示为一个包含7个层级、 390个有效节点的多维度层状结构;基于本体层的引导开发知识提取算法,从海量文本中提取网状知识结构,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知识模型的更新采用由数据层到本体层的知识流动方式;提出基于类属关系、构成关系和实体核心词聚类的3类方法,实现本体层的更新。将知识模型关联实际项目的BIM,从安全管理的应用层面出发,验证了本体的引入在知识的组织和扩展中起到良好效果,展现了知识模型与BIM的结合呈现出的智能化应用前景。该研究为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更新、应用全过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范例,对于本体更新过程实现了方法创新,拓展了知识图谱的应用领域和技术思路,有助于提升工程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郝亚琳  徐广 《科技信息》2012,(35):71-72
大型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巨大的信息量,如果对其信息管理不善,将会使项目中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大降低,从而造成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低效率。本文认为,对项目信息进行管理的关键是信息的集成,而信息集成的重要途径就是项目中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 BIM)的构建。在分析了大型工程信息管理的特点后,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的大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最后讨论了在大型工程项目中成功地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进行信息管理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内容的信息过滤改进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过滤系统的不同过滤目的,将信息过滤分为两类:(1)基于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用户兴趣过滤;(2)基于保障数据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安全过滤.在详细分析了这两类信息过滤的异同之后,指出了安全过滤研究的特殊性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在现有用户兴趣过滤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内容的信息过滤模型,并对模型中新增模块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增模块能够很好地实现基于内容过滤系统的高精度,证明了该过滤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的建模和验证是物联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集成了物理进程,物联网表现出传统软件系统所不具备的物理特性。这些性质作为物联网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在物联网模型中进行描述。移动性作为一种物理属性,能够描述物联网中物理实体的移动以及信息的流动,本文对物联网的移动性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灰箱演算的物联网模型,并且使用灰箱逻辑对其进行分析验证。该方法能够对物联网的移动性进行描述分析,适用于具有移动特征的物联网应用。以欧洲火车控制系统(ETCS)为例,验证了本文建模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何宛容  陈建宏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0):1266-1273
自2015年来,电力基建安全事故频发,面对难度极大的现场安全管理任务亟需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本文从安全信息视角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结合安全信息传递理论以及供给原理,建立安全信息传递管理IT-IM系统安全模型,以探索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和不对称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其对电力建设系统的影响,以期为基建现场管理提供可行的对策。并以江西丰城“11·24”事故为例,进行了模型的应用演示。结果表明:典型案例时间序列中的确存在安全信息缺失、信道噪音甚至信息欺骗的节点且与事故致因高度相符。  相似文献   

9.
唐礼忠  成文媛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2):2177-2186
为明晰事故致因本质、促进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基于已有事故致因体系和SOC理论,采用“正向构建”范式,构建以能量和信息为主线的C-EI-C模型。从微、中、宏系统自组织演化和它系统被组织演化4个阶段介绍了系统演化过程,并延伸了模型内涵,阐述其功能与价值。研究表明:将能量与信息结合是安全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型明确了事故致因本质,揭示了完整的事故致因机理,为事故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真正做到事故的超前预防。  相似文献   

10.
将钻井工程信息管理、钻井参数实时采集和智能化决策支持技术集成为一体,设计并实现一个安全优化钻井实时监控智能计算机系统。系统的知识模型由领域层、推理层和任务层组成;知识的表示应用了本体论中的科学方法,建立基于本体的安全优化钻井领域知识构架,对钻井数据、信息、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实现安全优化钻井知识整合。系统可用于钻井设计、施工、完钻总结阶段的钻井异常问题的检测、识别、预测、诊断、预防和处理,实现安全优化钻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冶金系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而安全信息认知(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SIC)可有效防控冶金安全事故,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首先,对冶金安全事故致因机理、人群行为安全管理和安全事故防控等进行理论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构建冶金系统安全信息认知模型并分析模型的内涵和意义;最后,将所建模型应用于具体冶金事故之中,分析事故机理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揭示了冶金系统安全事故的致因机理,有利于进行针对性安全管理,对提高冶金系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晓铃 《科技信息》2013,(21):180-181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是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黄山市作为我国著名旅游城市,旅游安全信息类型复杂多样,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之一。本文分析了加强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的构成,构建了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对提高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水平以及建设"安全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公众对监管部门的质疑。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环节众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偏远农村,常常成为监管的盲区和管理的软肋,如何破解食品安全顽疾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监管存在的问题,基于"四端联动、三位一体"IOT管理模式的系统思维,探索了新的管理模式——物联网管理模式,构建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并就政府如何对IOT管理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监管主体不统一、各类信息“孤岛化”和缺乏全过程监管等现状,提出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点,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发现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将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原料供应、食品加工、运输和销售全过程的海量数据聚合在一起,形成有效、实时的大数据,有效进行食品风险管理和食品供应链管理。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管理,实现食品安全源头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全程监控的监管目标。 云计算可以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大数据高效分析,且无时间、地点限制,云计算还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解决信息“孤岛化”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应用中的不断融合 和全面推广,不仅能够进行事后的被动追溯,还能够实现事前、事中的主动管理和全天候监控,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的拓展深化,物联网成为海绵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有效手段。物联网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为海绵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风险。本文重点研究物联网在海绵城市运营阶段的风险评估问题,对物联网—海绵城市运营安全的系统构建层级进行了划分,并对每一层级的风险点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基于肯特指数法,结合物联网—海绵城市风险点,提出了基于改进肯特指数法的物联网—海绵城市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某物联网—海绵城市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估案例中,进行效果验证。案例分析表明,该物联网—海绵城市的系统运营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来自系统外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物联网病毒及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高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高铁事故的发生,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基于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Safety-related Behavior,SI-SB)系统安全模型分析归纳我国高铁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运行机制,然后从安全信息和安全行为结合的新视角构建基于高铁信息系统的SI-SB系统安全模型并介绍其关键构成要素、安全信息传播机理和缺失机理,最后运用所建模型深入剖析了7.23甬温线事故,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明晰了高铁信息系统中安全信息的传播和缺失机理,为改进高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实现信息集成不可缺少的环境平台.通过对C/S结构和B/S结构的PDM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混合模式PDM信息化集成系统模型,说明了该系统模型的三层结构和体系结构的实行方案,分析了以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为核心的PDM系统产品配置规则、算法和该模型向Internet扩充的功能,该体系结构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为促进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安全信息-安全行为系统安全模型的基础上重构了化工安全管理体系。从安全行为主体的安全特性和化工企业安全信息的传播过程两个基本空间建立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型,阐述了化工安全信息对主体安全行为的影响,提出了“5-14”化工安全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解释,体系包括5种行为活动、14个一级要素和46个二级要素。最后对化工企业安全信息缺失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从化工企业安全行为主体与化工系统本身存在的主、客观因素对其进行剖析解释。该体系的建立可为化工企业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使化工组织优化和事故预测超前化,从而促进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整体化、科学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