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英语言对比,尤其是两种语言中修辞现象的对比,是汉英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围城》中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夸张等方法,使小说意译突出具有美感,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围城》的英译本中的翻译,对汉英修辞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围城》一书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也没有古怪荒诞的蹊跷构思,更没有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但她却能扣人心弦,引人渐入佳境,牵动中外千万读者的思绪与情感.究竟是什么原因?除了小说所反映的是不多见的题材这一因素以外,文学语言的运用是小说成功的第一要素,其中理所当然地也包含了大量地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他修辞手法暂且不论,仅就比喻一项而言,笔者认为,《围城》可谓比喻辞格的“百科全书”,书中各类比喻一应俱全,通篇堪称比喻手法之集大成、作者对语言的驾驭娴熟而高超,尤其对比喻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传神入化的境界,比喻语言渊博、幽默、恰切;全卷始末,比喻辞格俯拾即是,妙语联珠,其使用频率之高,构成了此部小说的重要特色之一,令人叹为观止.纵览全书,就象漫遨于比喻的“文学港”,时而令人捧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时而催人陶醉,给人以美妙绝伦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3.
《围城》中的人物肖像描写独具特色 ,其中比喻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其形象生动的主要原因。从《围城》中人物肖像描写中的以物喻人、喻体的感情色彩及滑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独特的比喻艺术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靖 《科技咨询导报》2014,(24):211-211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语言运用魅力四射,书中的妙语连珠令读者拍案叫绝。通过对《围城》的分析发现,小说中无锡方言的使用是一大特色,作者在语法的运用上对西洋语法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小说自始至终都穿插着讽刺的喜剧情调,手法别具一格。书中讲述的是一些非常严肃的内容,但是钱先生却偏要用幽默、辛辣、机智的文风来表现严肃,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开拓了汉语的运用边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小说《围城》人物对话中出现的称呼语的定量定性分析,从不同角度归纳、析解出了《围城》中称呼语的不同的类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围城》称呼语应用的基本规律。由于语境的作用,存在着常规称呼语与偏离称呼语这一互为转化的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6.
王萍 《科技信息》2007,(36):265-265
《围城》是一部描写文人的小说,亦是一座思想的宝库,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围城》是通过空间环境的不断转换更好地展现方鸿渐这个"精神流浪者"以及"精神迷失者"的心理"真相"。这便是"流浪汉体"特有的"开放空间"给《围城》带来的最大好处。而在《围城》的"开放空间"的环境格局中,依然包括了一个个"封闭空间",正是在苏文纨家的客厅、三闾大学、方鸿渐在上海的旧式家庭和方鸿渐的新家的"封闭空间"中,一群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人性弱点得到醒目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的大量使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从比喻修辞的视角分析《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以及评估《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可以看出,小说中的动物性比喻不仅形象地展现了各阶层的人的品性,而且深刻地揭露了19世纪初法国的金钱至上的冷酷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作为男性作家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围城》中的男权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叙述人的口吻和方鸿渐的眼光,对与方鸿渐有关的女性的外表、性格、心理作了大量的歪曲和变形的刻画。时而含蓄时而明显地嘲讽和贬损女性,从中显现出男性作家典型的男权意识,《围城》在女性观念上呈现出某种滞后性和保守性。  相似文献   

9.
《围城》是一部具有杰出艺术成就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享誉颇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力图从理想、爱情、家庭、处世、人格等角度去分析《围城》里知识分子灵魂的堕落,从而探求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及其根源,这也许正是《围城》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王娟 《科技信息》2008,(15):188-188
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活用词语用、文言文词语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一、运用比喻进行讽刺;二、运用活用词语进行讽刺;三、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相似文献   

11.
孙妍玉 《科技信息》2012,(18):183-184
人际功能是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的,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纯理功能之一。人际功能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参与者可以表达他在某一情景中的态度和推断。本文以人际功能为出发点,从人际功能中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和说话者对事物的评价这四个层面来研究《围城》小说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以此来揭示语码转换这一交际策略在《围城》小说中所具有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杨绛的《洗澡》自出版以来就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看作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姊妹篇。的确、这两部小说,《围城》描写抗战期间的知识分子,《洗澡》叙述解放初期的知识价了,题材既相一致,手法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充满学者机智的讽刺,柔腻细致的内心描写。然而《洗澡》毕竟不同于《围城人首先是作者那恬淡的态度,冷静的白描手法。胸中有机智,但并不随意发挥,笔下有褒贬,但并不恣意渲染。浓淡相宜,错落确致。其次是对于书中的人物,作者的爱憎是很鲜明的。尤其是对几个主人公,可以说是相当…  相似文献   

13.
《围城》是一座迷人的“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这样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与杰出的幽默讽刺艺术的作品实在是不多见的.《围城》用以造成喜剧效果的主要途径有修辞、逻辑、漫画三个方面.比喻和比拟,是小说中使用最广泛,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它们来“乱点鸳鸯谱”,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容貌”、“气质”,根本不“般配”的事物“撮合”在一起,以其思维的机智或事物的反差造成幽默。如以官吏商人换外汇来类比学国文的人要留学的虚荣心理;以政治家的大话喻某些女人的眼睛;以国民党冠冕堂皇的欺世之语喻人物举动;…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围城》以其诙谐的艺术风格和幽默的语言特色著称于世,其中新颖奇特的隐喻更是这部小说拥有重大吸引力的原因。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理论,从陌生化的角度研究《围城》隐喻的翻译。指出隐喻陌生化效果在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现代文坛上,它达到了暴露讽刺小说的一大高峰。其语言诙谐风趣,充满了学者式的睿智与幽默,具有很高的修辞研究价值。本文从语言偏离方面进行分析,语言偏离合作原则四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也是该作品实现幽默讽刺的有效手段。从而揭示《围城》中语言的一大特色——偏离给小说增添了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新鲜奇特,喻体反常”、“讽刺幽默,一箭多雕”、“兼用夸张,小题大作”、“变化引伸,博采多喻”四个方面论述了《围城》中比喻修辞方法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围城》是一部”黑色小说”——使人深切地感伤和深沉地思索.它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战争时期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传达政治腐败和战争对人生的影响.笔者初涉“钱海围城”,本文只是试图“从钱解‘钱’”,探讨一下《围城》历史的处理艺术,不过是偿试而已.那么,什么是“历史”呢,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们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更是毫无例外地具有.这里,环境便是历史.《围城》写的是1937年至1939年的事,对1944至1946年的钱钟书先生来说,那其间的人事自然已成了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那更是历史了.我所要探讨的“历史”,正是那样的历史概念——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外语词汇及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文化传递中至关重要。该文从阐释学理论视角,主要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以珍妮·凯利的《围城》英译本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进行阐释,分析和研究其翻译策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向来为人称道,小说的一个重要的语言运用手法是词语陌生化手法,即对于世人所熟悉的词语作陌生化处理后使旧词呈现新义,这也是小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纪奕娜 《科技信息》2009,(31):297-298,321
语码转换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同一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码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不仅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较为常见。其中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鉴于各种原因,小说中人物在他们的对话中经常使用语码转换。因此,本文以《围城》为语料,以Jef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寻找可以导致这些语码转换发生的因素,以及这些语码转换所具有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