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布兰顿以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对语言主体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我们"是拥有"智识"能力的语言共同体,语言的思考及表达是一种推论性的实践活动。布兰顿重新划分了语言主体认知能力的运用:"概念的恰当使用"归属于理性能力,并且在语言实践中具有优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使其明确的能力"从理性能力中区分出来,归属于逻辑能力。布兰顿对智识、理性、逻辑能力的介绍与区分向我们展示出他语言哲学中的理性实用主义特点,是对传统理性主义同实用主义认识论的结合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然主义是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自蒯因提出其自然化认识论后,许多西方学者围绕其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梳理了其争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理性的自然化问题。试图说明自然化认识论者对理性自然化的辩护是的失败,而理性自然化的失败也表明了自然化认识论重构传统认识论的失败,进而认为,解决理性自然化争论的出路在于对理性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涉身理性:自然化认识论的发展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自然化问题是传统认识论和自然化认识论的争论焦点.但是,他们对理性的理解都是建基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解决理性自然化争论的出路在于理性概念的重构,即理性不是脱离认知主体的身体的先验的纯粹理性,而是处于生活世界中基于生物有机体的进化并涵蕴于社会实践的涉身理性.涉身性集中反对身心二元论,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性是基于身体的;二是,理性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隐喻的和想象的,理性是世界结构的一部分.由此,理性并不是一个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理性和自然是一致的;理性与自然的一致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人类智慧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理解和思考的智慧和能力.它是复杂多维的,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科学理性与人文思想同出于人类智慧理性.人类智慧理性从科学与人文浑然一体到凸现科学理性,而非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最后必将在更高层次复归,聚焦科学理性和人文思想,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呼唤新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逻辑理性--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理性经历了从逻辑理性到历史理性的演进。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应是将二者统一的“历史的逻辑理性”。正确把握历史的逻辑理性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历史。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历史的本质是实践的。历史的逻辑理性将是科学哲学理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现代技术既给人类带来进步与繁荣,又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现代技术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难题之一.作为现代性运动必然结果,"技术问题"不仅反映了技术与自然之冲突,还透射出肇始启蒙的现代性文化之固有矛盾.理性是现代性运动的核心文化理念之一,从启蒙理性到技术理性之蜕变以及技术理性之过分张扬是技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理性和真理是西方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理解科学进步的基础。逻辑经验主义(包括波普尔)主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讨论科学进步问题,他们把理性形式化,把真理等同为理由,从而使真理成为虚幻。社会历史学派的科学进步观疏远了理性,同时拒绝了真理。科学实在论者夏佩尔和普特南试图揭示理性和真理的内在关系,并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讨论科学进步,为科学进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1692年,英国著名国教神学家理查德·本特利担任了波义耳讲座的首任主讲人.讲座中本特利继承基督教自然神学传统,针对信仰与理性这对持久存在的矛盾做出新的诠释.他以牛顿原理为代表的理性知识应用于神学解释体系的构建,在当时获得高度评价,却在客观上提高了理性的地位和价值,为信仰的自我消解埋下了种子.本特利的做法深刻影响了西方学...  相似文献   

9.
墨家科学理性的形成及其中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墨家的科学理性及其形成,人们往往采取认识论的途径,直接诉之于其经验、逻辑或生活实用的说明.本文根据价值理性的定向与统摄作用,认为其形成主要是因为墨家的宗教意识撑开了其人文关怀与经验认知之间的张力,而其中绝则是传统的现实关怀及其收摄作用所致.因而,只有在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才能成为双方相互促进乃至各自独立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之本体的学说,也是关于知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通向关于世界(或宇宙)知识的理性路线,并且导向了他的逻辑理性方式。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将对自然世界的解释和使解释作为永恒的和必要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统一了起来。因此,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基于观察的逻辑归纳方法和基于(主要是常识性的)共识的逻辑演绎方法两条方法论路线。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证据的接受,标志了认知境界的重大转换,从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生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解读地理信息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地理信息一如其他信息既非物质,也非精神,而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它作为能指者不同于所指者,其意义拥有主观性、虚拟性、建构性、能动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协同性、实用性等特征,与人之生存实践和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故其作为人之思想和语言的构造物不同于客体算于和主体活动,而是代表认知的组成规律、经验的抽象形式,显现出人类能动地创造概念、建构理论和发现“新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代语义学的走向及其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意义的逻辑基础、实现途径和解释模型进行综合的哲学语义学在现代语言学中愈来愈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本文从当代语义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主张的意义理论和运用的核心概念三个方面对其总体发展的趋向性和本质特征进行了了具体论述,指出当代语义学的必然走向在于通过“动态语义学”达到“情境论”与“相关论”在语境基底上的统一;当代语义学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背景框架”发现实现意义图景的多样途径之间的一致性;当代语义学的整体意义在于通过“直指”和“隐喻”阐发语言实体所具有的一般的语义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划界、分析与表征的问题,首先围绕三个分主题对国际生物学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协会(ISHPSSB)2011年双年会的相关报告进行介绍并评论:关于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关于自然选择理论的扩展性的研究;对于生物学个体性概念的讨论,然后介绍了作者在共生语境下对生物学个体概念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表征模式以及对同一概念的不同分析方式,体现了两种科学传统在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冲突与交汇;系统生物学力图综合不同研究范式,整合不同生命组织的层次,对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概念体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是未来生物学哲学的热门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标志着精神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的疾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的分类学概念向描述性症状学概念的转变。雅斯贝尔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方法是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和因果说明。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发展与过程等。雅斯贝尔斯指明了通达心灵生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现代基础研究的特点、功能、研究内容、进行方式及管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基础研究是不考虑应用目标的研究"的观点已经过时,现代基础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更密切,在思想、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基础研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有机宇宙论已成为一种颇具风格的思想流派。它贯彻并倡导有机的、动态的、整体的以及中道的立场。思想承续上,它可被看作是基于当代语境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关注视域上,它不仅独特地审视了世界诸文明的传统资源,而且还深刻地发掘现代前沿科学变革的深层意蕴;态度取向上,它力图摒弃诸种"中心主义",倡导基于全球视野的文明对话与融汇;未来旨趣上,它直指现代文明瓶颈并试图从多维度为人类新文明萌发贡献哲思。有机宇宙论为东亚智慧价值的升发提供了新契机,也将成为中国学界参与国际学术互动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家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其科学观从体用论深化为开出论,再转变为对话论.这一变迁显示、折射出他们的学术理路的逻辑变化和社会形势、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因此,对现代新儒家科学观的考察不仅有思想史意义,更有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还原论与反还原论在当今生态学研究中的争鸣尚无定论。生态学研究中的还原论争鸣涉及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尤其是在某些理论中存在三个层面的还原论立场相悖的情况;生态学研究中的还原论思想存在强还原与弱还原、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争鸣;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主要针对其中一个层面或某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且无论在生态学的具体研究还是在生态学哲学的具体研究中,经常表现出对于具体问题认识上的差异与错误诠释,存在"秘密的还原论"。  相似文献   

19.
20.
否定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思想,特别是西方逻辑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包括否定的定义和本质,是否有与否定命题相对应的否定的事实存在,以及否定命题与肯定命题作为描述世界的方式是否具有同等地位这样互为相关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