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种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类型及特点,分别对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华北薄鳞蕨(Leptolepidium kuhnii)、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和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innata var. auriculata) 5种蕨类的叶柄或根状茎维管束进行离析处理,并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和照相.结果显示: 1)5种蕨类植物中都有导管分子存在,耳叶金毛裸蕨除具有导管分子外,还有管胞; 2)导管分子普遍具有多穿孔板,穿孔板以梯状为主,偶有网状,但没有单穿孔板,各种蕨类的管状分子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纹孔膜残余; 3)蕨导管分子的端壁和侧壁分化明显,存在网状穿孔板,并具有纹孔二型性现象,以及多孔性纹孔膜和凹槽结构; 4)银粉背蕨叶柄导管分子的穿孔板有的与纹孔膜完整的壁相邻,根状茎导管分子的侧壁之间以"脊"状结构相隔; 5)华北薄鳞蕨叶柄导管分子中存在不连续穿孔板,根状茎管状分子的端壁和侧壁分化鲜明; 6)荚果蕨叶柄导管分子中存在网状-梯状混合型穿孔板; 7)耳叶金毛裸蕨叶柄中同时具有导管分子和管胞,导管分子的穿孔板有的与纹孔膜完整的壁相邻; 8)与被子植物相比,蕨类植物导管分子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原始性.  相似文献   

2.
华中五味子根、茎次生木质部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中五味子根、茎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其根、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特征基本相同:散孔材;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其末端略倾斜,单穿孔;侧壁纹孔类型为梯状具缘纹孔和单纹孔,梯状、对列或互列;仅具纤维管胞,无韧型纤维;木薄壁组织离管型和傍管型;木射线均存在异形Ⅱ型.华中五味子次生木质部既表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如散孔材,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单孔率高,梯状具缘纹孔,仅具纤维管胞,无韧型纤维,木射线为异形Ⅱ型;同时又表现出一些较为进化的特征,如导管分子以单穿孔为主,端壁倾斜度较小,单纹孔,木薄壁组织傍管型,说明五味子科是最原始类群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与根相比,华中五味子茎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短宽,导管分布频率大,单孔率高,纤维短而窄,射线短而窄.茎次生木质部的这种“小型化”与其特定的功能和生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用离析法观察比较了4种木贼属(Equisetum)植物根状茎和气生茎中木质部的管状分子类型,结果发现:这4个种植物的初生木质部中均具导管;在节与节间部的导管分子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节部的导管分子主要是梯纹导管,粗短,常多个聚集成团束(fascicle),末端壁几乎与侧壁平行,穿孔板为梯状、网状和单穿孔板,同时,还发现有网状侧壁穿孔板;节间部的导管分子主要是环纹或螺纹导管,细长,末端壁倾斜或平齐,具梯状、网状和单穿孔板.  相似文献   

4.
发芽季节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的生态学和进化学意义.发芽季节推迟会诱导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可塑响应,但不同物种的响应方式如何随发芽季节的延迟发生变化并不清楚.笔者以6种常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金狗尾(Setaria glauca(L.) Beauv.)、地肤(Kochia scoparia(L.) Schrad.)、冬葵(Malva crispavar.crispa)、野黍(Eriochloa villosa(Thunb.) Kunth)、狗尾(Setaria viridis(L.) Beauv.)和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为研究对象,使其在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时期发芽,并在生长季末测量所有个体各器官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随发芽季节的延迟,所有物种的总生物量都降低,但不同物种生物量分配的响应有差异,主要表现为3种策略:(1)资源获取优先策略:晚发芽的金狗尾可以通过提高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降低茎生物量分配,维持繁殖生长的稳定,晚发芽的野黍与狗尾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可以不降低营养生长而维持繁殖水平的稳定;(2)垂直生长优先策略:晚发芽的地肤可以通过降低根和叶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9种拟步甲16S rDNA部分序列及其亲缘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9种拟步甲的16S rDNA部分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1种步甲的基因序列作同源性比较,计算其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35 bp的序列中,A+T约占74.4%,颠换(transversion)取代的速率大于转换(transition)取代的速率,其中27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结果表明:属内种间的碱基序列差异范围为3.4%~6.2%;族内属间为9.4%~11.0%;科内族间为10.8%~17.7%;科与科间的差异达到46.7%~50.3%.分子系统树表明:拟步甲科为一单系群,其中琵甲族较为进化,漠甲族与漠王族相对原始;琵甲族与土甲族的亲缘关系较近;漠甲族、漠王族与鳖甲族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结果与传统的分类观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唐松草及近缘植物ITS序列和5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毛茛科的唐松草(Thalicrum L.)及其近缘植物黄连、毛莨和芍药科的牡丹等植物的ITS序列和5SrRNA基因间隔区的克隆、扩增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唐松草扩增后ITS序列长607 bp,5SrRNA基因基因间隔区序列长323 bp;系统树证明唐松草属与黄连属和毛茛属的亲缘关系较近,结合形态学与化学等其它学科证据,本研究结论支持唐松草和黄连在进化上更接近,为含木兰花碱生物碱及毛茛甙植物的鉴别以及毛茛科相关植物的亲缘关系初步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苏铁属的台湾苏铁(Cycas taiwaniana)、波温铁属的细齿波温铁(Bowenia serrulata)、双子铁属的双子铁(Dioon edule)叶的羽片,大泽米铁属长刺大泽米铁(Macrozamia longispina)的根,以及被子植物的白兰(Michelia alba)和桃(Amygdalus persica)的叶组织进行了电子扫描显微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2个科4个属苏铁植物的导管类型是丰富的,导管的结构组成方式、发育过程与被子植物是一致的;例如导管端壁倾斜度等结构特征显示,一些被子植物导管的结构比苏铁类植物的要原始。在被子植物的导管中有许多为端部呈扁平的带状,而且还带有扭曲状,没有端壁,只有两面的侧壁及另两侧的很窄的边,在带状的侧壁上具有许多的穿孔。这在过去未见有报道。对苏铁类植物导管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现存最原始的种子植物对严酷环境的适应机制和进化状况,对于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的植物类群,以及对于结构植物学、植物进化和生态学等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湖南植物分布新纪录属2个:狗娃花属(Heteropappus Less.);花佩菊属(Faberia Sch.-Bip.).新纪录种14个:柔垂缬草(Valeriana flaccidissima Maxim.);天目续断(Dipsacus tianmuensis C.Y.Cheng et Z.T.Yin);狗娃花(Heteropappus hispidus (Thunb.) Less.);黔蒲儿根(Sinosenecio guizhouensis C.Jeffrey et Y.L.Chen);黄山蟹甲草(Parasenecio hwangshanicus (Ling) Y.L.Chen);华中雪莲(Saussurea veitchiana Drumm.et Hutch.);密毛假福王草(Paraprenanthes glandulosissima (Chang) Shih);贵州天名精(Carpesium faberi Winkl.);三脉兔儿风(Ainsliaea trinervis Y.C.Tseng);贵州橐吾(Ligularia leveillei (Vant.) Hand.-Mazz.);狭叶花佩菊(Faberia nanchuanensis Shih);梵净报春(Primula fangingensis F.H.Chen & C.M.Hu);齿萼报春(Primula odontocalyx (Franch.) Pax);鄂西香草(Lysimachia pseudotrichopoda Hand.-Mazz.).隶属4科,13属.纠正了咸虾花(Vernonia patula (Dryand.) Merr.)、百能葳(Blainvillea acmella (Linn.) Philipson)的区系记录.  相似文献   

9.
DNA条形码分类(DNA Barcoding)是以生物线粒体DNA为工具来鉴定物种的新方法,是外来物种快速鉴定、物种分类与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的基础.研究以我国辽宁地区常见的寄蝇亚科(双翅目:寄蝇科)2族4属6种为对象,扩增和测定COI基因部分序列,对得到数据用MEGA4软件分析计算,构建该类群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0.
以吡啶为唯一碳源、氮源,采用吡啶质量浓度每代递增(0.1,0.2,0.3,0.4,0.5g/L)的5代富集培养方法,从3头骆驼消化道分离筛选吡啶降解菌株,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高效降解菌株对吡啶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共获得3个属22株吡啶降解菌,其中瘤胃7株,归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肠道15株,归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和产碱菌属.筛选获得的菌株都可以较好地降解吡啶,其中1株产碱菌(KF641851)经96h,1株芽孢杆菌(KF641839)经108h能够将吡啶(0.4g/L)完全降解.研究显示骆驼消化道在有氧条件下可培养降解吡啶微生物种类不丰富,肠道菌种类和数量较瘤胃多,其优势降解菌归属为产碱菌属.研究提示骆驼消化道可能蕴藏着可降解吡啶的微生物,本研究可为研究动物消化道微生物降解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动物源微生物在生物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药用砂仁的原植物(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海南砂仁A.longiligulareT.L.Wu和缩砂密A.villosum Lour.var Xanthioides T.L.Wu & Senjen)及混淆品(长序砂仁 A.thyrsoideum Gagnep.和疣果豆蔻 A.muricarpum Elm.)作了较详细的解剖研究,发现上述正品和混淆品两大类,既有同属植物的共同特点,也有比较明显的鉴别特征,这两大类分别归属草果亚属和豆蔻亚属,因此也可为两属的划分提供解剖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石蜡切片法比较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市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亚洲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L.)、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并头黄芩(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串铃草(Phlomis mongolica Turcz.)、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6种唇形科植物根、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这6种唇形科植物的根多为次生结构,周皮脱落,有发达的维管组织.茎均是四棱形,表皮细胞角质层较厚,有腺鳞和表皮毛,皮层薄,近表皮均有1~2层厚角组织,含有叶绿体;初生维管组织为无限外韧维管束,均由4个维管束环状排列,其次生生长过程中,束间形成层产生新的小维管束和薄壁细胞;髓占比例大,髓射线宽.叶表皮细胞1层,排列整齐紧密,角质层较厚,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器和腺鳞分布,腺鳞处大多数表皮下陷;叶为异面叶,栅栏组织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有发达的孔下室,主脉木质部和韧皮部较发达.薄荷茎的皮层中含有晶簇细胞,并头黄芩的叶表皮中无腺鳞.  相似文献   

13.
籼-粳分化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驯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其分化机制仍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水稻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生境的结果,也有人认为籼-粳分化在水稻的野生祖先种中就已经存在.为了研究普通野生稻的籼-粳分化,并解析稻属(Oryza)植物的籼-粳遗传变异,利用34对籼-粳特异插入/缺失分子标记(InDel)引物,研究了50份典型籼稻(O.sativa L.subsp.Indica Kato)和粳稻(O.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样本以及来源于35个国家的348份稻属其他种材料.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普通野生稻复合体(O.rufipogon complex)中存在"偏籼"和"偏粳"类型,而稻属的其他种均未出现籼-粳分化,普通野生稻复合体中"偏籼"和"偏粳"类型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籼稻和粳稻的地理分布格局相吻合.考虑到大部分普通野生稻复合体的样本取自邻近有栽培稻种植的普通野生稻群体,推测得出部分普通野生稻样本中表现出的"偏籼"和"偏粳"类型可能是栽培稻的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在普通野生稻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基因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配体水杨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H2L,C14H11N3O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036 27(7)nm,b=1.361 52(9)nm,c=0.923 63(6)nm,β=99.530(2),V=1.285 2(2)nm3,Z=4,Mr=605.54,Dc=1.474 g.cm-3,μ=0.111 mm-1,F(000)=630,R=0.067 7,wR=0.211 4.晶体内每个H2L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与相邻另一个H2L分子缔合成一个沿c轴方向的一维链状结构,O-N氢键键长为0.287 3(2)nm,O-H-N氢键键角为158.91°.通过电子光谱实验分析,其钒酰配合物VO(L)(CH3OH)(CH3O)的V原子为+5价.  相似文献   

15.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Pers.)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黑高粱(S.almum Parodi)和高粱(S.bicolor(L.)Moench)是假高粱的两种近缘种,其中黑高粱有入侵性,高粱则为栽培植物,不表现出入侵性.为了解影响植物入侵能力的生物学因素,比较了高粱属3种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大小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结果表明,高粱染色体平均投影面积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假高粱的最小;就细胞和细胞核大小而言,都是高粱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和假高粱;在25~35℃的温度范围内,高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速率最低,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种子(颖果)以高粱最大,黑高粱和假高粱的显著小,幼苗相对生长速率以高粱最小,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与其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和种子大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入侵性植物往往具有较小的分生组织细胞、细胞核和种子,但是有相对高的细胞分裂速率和幼苗相对干重.因此,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学指标在高粱属植物入侵能力评估上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种枳实中药材柚皮甙、橙皮甙和辛弗林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枳实是一种中药材,为来源于芸香科(Rutaceae)柑桔属(CitrusL.)和枳属(PoncirusRaf.)的部分植物干燥幼果.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绿衣枳实、鹅眼枳实、柚和酸橙(代代)中主要有效成分柚皮甙、橙皮甙和辛弗林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这4种枳实中药材在这几种有效成分含量上存在较明显差异.柚皮甙的质量分数以柚最高,可达13.872%;橙皮甙的质量分数以绿衣枳实最高,为0.100%;辛弗林的质量分数以鹅眼枳实最高,为29.128%.由于枳实药材的药性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所以明确这4种枳实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对药材的品质和用量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二-吡啶2(3,2-d:2,3’-f)-二氮萘(Dpq)为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二维超分子化合物[Cu(Dpq)(CO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m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4.865(5),b=13.729(5),c=9.193(5),β=95.653(5),V=611.0(7)3,Z=2,R1=0.0242,wR2=0.0711.晶体解析表明化合物中铜离子与Dpq配体的两个螯合氮原子配位,并在碳酸根的桥连作用下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相邻链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网络,并对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外来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与土著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根际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笔者分别于2009年4月(出苗期)、9月(开花期)和12月(枯萎期)对杭州下沙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及相邻芦苇群落的根际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植物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采样时间(植物生长阶段)有关.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的线虫数量、属丰富度和多样性在出苗期和开花期与芦苇根际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枯萎期则显著高于芦苇.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线虫营养多样性在三个生长阶段均显著高于芦苇.在出苗期和开花期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植食性线虫比例明显低于芦苇根际,食真菌线虫比例则明显高于后者;在枯萎期,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线虫的食真菌线虫比例明显高于芦苇根际土壤,而食细菌线虫比例趋于降低.非参数多变量排序(MDS)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芦苇在其三个生长阶段均差异明显,其中枯萎期差异最大.上述结果表明外来植物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线虫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营养结构,这种改变可能导致土壤生态系统中营养源流向和路径发生变化,并促进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  相似文献   

19.
甲醇和水混合溶剂中,邻羟基苯乙酮缩氨基硫脲(L=C9H11N3OS)和乙酰丙酮氧钒VO(acac)2,在醋酸钠存在下反应,得到一种新颖的二维层状超分子配合物[ vO(acac)2(H2O)]·(C9H11 N3OS).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结构表征.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α=0.78...  相似文献   

20.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采自甘肃省永昌县马铃薯农田的加拉帕戈斯似殖口虫形态学和细胞发生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提取物种的DNA信息,获得该种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殖口虫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种形态学特征为:活体大小约为(60~85μm)×(20~25μm),虫体呈长椭圆形,两端收缩钝圆, 3列额腹棘毛列, 1根口棘毛,横前棘毛、横棘毛和尾棘毛均缺失,大核6~8枚,小核1~4枚附着于大核附近.细胞发生学特征为:老口围带被前仔虫完整保留;第Ⅱ~Ⅴ列棘毛原基以初级发生式发生,第Ⅰ列棘毛原基单独发生;无横棘毛、横前棘毛和尾棘毛的形成;左右缘棘毛原基产生于老结构; 3列背触毛原基产生于老结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加拉帕戈斯似殖口虫与中华殖口虫和殖口虫属未定种以较高的置信值聚为一支,与殖口虫科其他属形成姐妹支,分子信息再次印证殖口虫科为非单元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