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矮嵩草无性系对不同放牧强度的生长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 (放牧强度分别为每公顷 0、2、4、8只二龄藏羊 )高寒草甸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组成和克隆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单位面积 ( 1 0cm2 ×1 0cm2 )矮嵩草无性系、营养和生殖分株种群生物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生殖分蘖中种子数呈增加趋势 ;矮嵩草无性系营养分株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小于生殖分株 ,分别为 35 66%、35 75 %、38 2 2 %和 40 40 %。营养分株中分蘖数量和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叶片的变化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从内蒙古大青山采得嵩草属新值物,定为新种——大青山嵩草。本薪种与细叶嵩草K.filifolia(Turcz.)C.B.Clarke及贺兰山嵩草K.helanshanicae W.Z.Di etM.J.Zong相近。与前者不同在于:根状茎明显,秆较高而粗壮,叶较宽;花序含11—22枚小穗,小穗通常含花2—9朵;小坚累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与后者不同在于:小坚果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具喙;柱头2—3。  相似文献   

3.
基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14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80个位点数,其中多态性位点138个.结果表明,四川嵩草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与生境有相关性,而与海拔没有明显相关性(P=0.768>0.05,r=-0.232).AMOVA数据表明,四川嵩草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居群内(77.45%),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2.55%,遗传分化指数GST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0.2101),这一结果符合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从四川嵩草4个居群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以及用NTSYS对四川嵩草4个居群的的遗传距离矩阵与地理距离矩阵间的关系进行Mantel检测,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r=0.61211,P=0.9176>0.05).  相似文献   

4.
海拔梯度对嵩草叶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海湖地区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高山高草(K.pygmaea)的叶进行了从海拔3260米到海拔4050米分布梯度上的超微结构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变态程度增大,内质网和高尔基器含量减少,结构简化。  相似文献   

5.
两种沼泽化嵩草草甸建群种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甘肃嵩草和西藏嵩草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两种嵩草都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3.27%,71.13%;Nei's基因多样度h为0.2266,0.252 1;Shannon's信息指数Ⅰ为0.3369,0.3772.AMOVA数据表明:甘肃嵩草和西藏嵩草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居群内,居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85.71%和80.00%,居群间变异占总变异的14.29%和20%.遗传分化系数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分别为0.143 8和0.1884).这一结果符合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在两种嵩草中,其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均存在一定差异,西藏嵩草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高于甘肃嵩草的,而基因流小于甘肃嵩草的,此差异应与两种嵩草的花序特征和生长的地理环境有关.针对两种嵩草的遗传结构及其差异,对今后的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嵩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嵩草属(KobresiaWilld.)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多数是高寒草甸的建群种,具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等特点,为各类家畜所喜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优良牧草和生态草种,其良好生长对维持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介绍了近年来对嵩草属植物的系统位置、地理分布、生长土壤、繁殖对策以及生理生态等的研究概况,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水深对刺苦草生长和繁殖策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西凉湖的刺苦草(V.spinulosa)在不同水深下的生长和繁殖策略,试图弄清是否水位的变化影响刺苦草的繁殖策略,进而影响刺苦草在湖泊中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1.4~2.2 m的范围内,刺苦草有性繁殖体的生物量、有性繁殖体的收获系数和繁殖体个数都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水深2 m以下,随着水深的增加,刺苦草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水深超过2 m后,生物量显著减少,刺苦草的有性繁殖受限.随着水位的变化,有性繁殖体的投资比率发生变化,从水深1.4 m的2.77%±0.96%到水深2 m的0.13%±0.22%;而无性分株繁殖方式水深2 m以下没有显著差异.当水深超过2 m时,无性分株数明显减少,约为492株/m2.水深不影响刺苦草的根冠比.  相似文献   

8.
山西五台山嵩草(Kobresia)草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嵩草草甸在山西仅分布在五台山2400米以上的山地,由北方嵩草(Kobresia bellardii)和小嵩草(K. pygmaea)占优势。本文就草甸植被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以及类型和分布作了初步分析。并将其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嵩草草甸作了简单比较。最后,讨论了五台山嵩草草甸的垂直地带问题。  相似文献   

9.
去叶频次对假俭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日本九州野外移栽试验地,通过每隔10 d(D10),20 d(D20),30 d(D30)以及60d(D60)一次的4组去叶试验,研究了不同去叶频次对移栽后假俭草草丛克隆生长的影响.去叶对假俭草蘖数量、匍匐茎长度及构件生物量影响显著,影响模式也较为一致,即蘖数量、蘖出生速率、茎长度、茎伸长速率以及构件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D30>D60>D20>D10.中等频次的去叶(D30)有助于假俭草的生长,移栽后30~40 d是假俭草克隆生长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磁极化强度的磁化水配制草覆虫培养液培养草覆虫,36h后进行个体计数并显示其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磁极化强度为0.300,0.400,0.500,0.600T下的磁化水能明显促进草覆虫的生长繁殖(P〈0.01),磁极化强度过高或过低,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使生长繁殖速率降低(P〉0.05)。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磁场强度的增强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克隆动物研究经历的历史过程,并提出克隆动物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对两栖类、鱼类的克隆和对哺乳动物的克隆.文中简要介绍了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期望揭示其克隆生长调节对策.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的种群,其子株密度和生物量大于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的种群.②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的个体大、单轴型个体多;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的个体小、合轴型个体多.③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克隆器官的生长;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根系的生长.④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增长率大、高度级多、产生克隆子株早;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增长率小、高度级少、产生克隆子株晚.  相似文献   

13.
泰伯百合的离体快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泰伯百合(Liliumtiber)鳞茎、茎尖和带叶芽的茎段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组织培养,探讨了激素对芽诱导及增殖的影响,其最佳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 0 5mg/LBA 0 05~0 5mg/LNAA;MS 2 0mg/LBA 0 05mg/LNAA;MS 0 1mg/LBA 0 1mg/LNAA.最佳芽增殖培养基为:MS 0 05~0 2mg/LKT 0 02mg/LIAA(或0 05mg/LNAA).生根培养基为:MS 0 2mg/LKT 0 5mg/LNAA.  相似文献   

14.
将薄背涡虫(Notoplana humilis)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薄背涡虫的精巢可划分为6个时相,每个时相的生精细胞组合图像不同,精子发生先后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卵子发生先后经历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成熟的卵母细胞以及受精卵.对精子发生过程中各级生精细胞的特征以及卵子发生过程中各级卵细胞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切除匍匐茎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切除匍匐茎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匍匐茎使鹅绒委陵菜根部直径有增大趋势,而根长明显小于对照;在生物量分配方面,切除匍匐茎使其生物量投资偏向于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明显小于对照;此外,切除匍匐茎使鹅绒委陵菜的复叶数、复叶长度、基株高度在不同程度都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了藏嵩草构件群体特征及火烧对此特征和草甸群落组成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为:(1)藏嵩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2)随其株丛增大分蘖密度减少,有性枝/无性枝的比例增加;(3)分蘖群体中的分蘖均重与密度关系不符合“恒定最终产量法则”,不发生因分蘖间竞争而致的密度自疏现象;(4)火烧显著提高每株丛地上部生物量,增加无性枝数量、降低有性枝数量;(5)火烧使群落组成显著变化,物种多样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Effects of diatoms on reproduction and growth of marine copepo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o hot spots in marine ecology, deleterious effects of diatoms and feeding selectivity of copepods, as well as new progress on these two issues achieved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are reviewed. These two issues are considered correlated closely. Diatoms and their metabolites can induce deleterious effects on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pepods, including increase of mortality and decrease of egg production, hatching and growth rates. Such negative effects, resulting from either chemical toxin or nutritional deficiency, can be conquered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by diverse feeding.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deleterious effects of diatoms observed in laboratory or during blooming period are only a special case that accommodation of feeding strategy of copepods is disabled. To understand their feeding strategy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is a prerequisite to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s of deleterious effects caused by diatoms,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re-evaluate the energy flow in marine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