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天然水中氚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卫克勤 《科学通报》1980,25(10):467-467
氚是氢的一种宇宙成因放射性同位素。宇宙射线和上层大气组分相互作用生成氚,主要的核反应是~(14)(n,~3H)~(12)C,~(16)O(P,~3H)~(14)O。氚的半衰期为12.26年,并经β~_反应,生成氦的稳定同位素~3He。在大气圈上层生成的氚组成水分子后,与大气层水汽混合,参与天然水的循  相似文献   

2.
王平 《科学通报》1983,28(3):166-166
宇宙成因的天然氚和热核试验所引入的人工氚均以HTO形式参与自然界的水分循环。热核试验以前降水中的氚含量极微,平均值为5—10 T.U.;1954年以后,历次的核试验产生的大量人工氚对降水氚含量有明显影响。1963年降水中氚含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北美局部地区高达10000 T.U., 到了七十年代,北半球降水中氚浓度明显下降,一般为几十到几百  相似文献   

3.
张栻 《科学通报》1963,8(8):15-15
前言有关氚的研究,近几年来有飞跃的进展。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生物、化学以及很多新生学科的领域中,推动了有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控制热核反应的积极研究和高空核爆炸的连续进行,更引起了人们对氚的注意。从军事方面来说,利用氚核反应的聚变  相似文献   

4.
唐孝威 《科学通报》1987,32(4):268-268
中微子质量的问题是粒子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氚原子核衰变过程,即~3→~3H+e~-+(?)中,β射线的能量很低,因而目前有许多实验,通过测量氚的β射线能谱来研究电子反中微子的质量。由于氚原子核的这种重要性,实验上确证氚是纯β放  相似文献   

5.
一家英国公司研制了一种新光源,可连续点二十年以上,而且在此期间无需维护或检查。这种光源乃是一个玻璃状空心球,由硼硅酸盐制成,并注入发光的磷,而靠微放射性氚来维持发光。放射性衰变的结果,氚就射出电子,激起磷光。虽然此灯的功率不大,但对任何气候条件都极其稳定,也不受海水和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立伦 《科学通报》1987,32(15):1171-1171
宇宙成因的天然氚或热核试验产生的大量人工氚,主要都是通过降水到达地面,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冰川是由大气固态降水堆积演变而成的具有运动特点的自然冰体。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所以,氚是冰川水体转化过程理想的示踪物。测定冰雪中氚含量,对于研究冰川过程的某些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至展 《科学通报》1979,24(2):63-63
利用我们所提出的一维拉格朗日编码,对激光聚爆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若干物理因素的影响。重点是当前实验中广泛研究的充氘氚的玻璃球壳,另外也对氘氚冰-玻璃双层球壳聚变靶作了初步计算。我们采用的一维模型,在物理上,考虑了靶元素的电离状态;  相似文献   

8.
蒋崧生 《自然杂志》2007,29(2):102-106
3He的来源至今被地球学家解释为在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即原始起源。但是这原始起源学说在解释有的地学问题已受到了挑战,例如:①有的金刚石中的反常高的3He/4He 比值;②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中脊的热液气孔喷出的热流的3He/4He比值具有近似恒定的峰状分布。作者最近对火山湖水中氚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新的研究,发现火山口形成的土耳其Nemrut湖和德国Laacher湖底部同时注入有来自地幔的氚(3H)和3He。这二者都是核聚变(d-d反应)的产物。氚的半衰期为12.4年,地球形成时的氚早已不存在。地球深处由已知常规核反应生产的氚含量小于0.01TU (1TU相当3H/H=10-18),处于探测限以下。地球深处释放的氚表明其可能来源于核聚变。作者认为产生3H和3He的核聚变可能发生在地幔和地核的交界处的高温高压下富集氢的介质。由此推论:地球深处的3He并非一定是“原始起源”。  相似文献   

9.
引入到相当冷、致密氘氚混合物中的μ子可以代替原子中的电子,形成μ子分子,这些μ子分子很容易参加核聚变反应。已经取得每个μ子催化引起~150个聚变的产额,重新唤起了μ子催化聚变作为一种可能能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有争议的第四种中微子终于被宣布“死亡”。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鲁·海姆最近承认他犯了一个错误。他的小组曾于1991年进行过一个实验,似乎表明有一种质量为17电子伏特的中微子存在。海姆的坦诚态度得到了许多理论物理学家的欢迎。因为如果真有一种17电子伏特的中微子存在,那末物理学家关于宇宙创生及运行的良好理论将遭到毁灭。关于第四种中微子存在的“证据”最早是于1985年提出的。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辛普森在做一次氚衰变实验时,发现了具有不寻常能量的电子。辛普森认为这种不寻常可用同时发射出一种17电子伏特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1978,23(1):57-57
细胞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探索肿瘤的发展和指导肿瘤的化疗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二十年来的研究,对于逐步阐明肿瘤细胞的普遍规律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于临床病人,更需要了解个别病人、不同病期的特定的细胞动力学变化,并依据其特殊情况制定切合于实际需要的化疗方案以提高疗效。近十多年开始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应用简易的体外氚-胸腺嘧啶  相似文献   

12.
1954年,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美国比基尼岛试验成功,从那时起,受控核聚变就成了各国核物理学家研究的共同课题,因为核聚变能将是人类未来唯一清洁、有效、且又取之不尽的能源。核聚变反应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氚及惰性气体~3He(氦-3)。氘在地球上蕴藏极其丰富,据测,每1升海水中含  相似文献   

13.
李玉璞 《科学通报》1989,34(14):1062-1062
奥氏体不锈钢是贮氚容器及核反应堆结构的主要选择材料。了解由于氚衰变、(n,α)反应或α等离子体轰击而聚积在不锈钢中的氦的特性及其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核能工程的进展,已经有了一些He离子注入Ni和其它金属,以及不锈钢的报道,然而,很多问题仍在广泛地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ITER的管理无法有效解决问题,也无法应对项目需求,致使一些技术难题堆积如山,并导致项目陷入停顿。事实上,2013年的一份管理评估报告也将ITER组织的决策过程描述为"定义模糊、难以实施"。——伯纳德·比戈十年前,中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联合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实验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六个月后,印度也加入了这一项目。ITER的目标是利用氢的两种同位素氚和氘的核聚变反应(10倍于太阳内部的  相似文献   

15.
高宏成 《科学通报》1983,28(21):1304-1304
磷酸三丁酯(TBP)是核燃料生产、稀土分离和有色金属水冶中广泛应用的重要萃取剂。它的水合作用,对萃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生产中TBP的流失、乳化等,对萃取机理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重视。人们曾用Karl-Fischer滴定、红外光谱等方法初步地研究过TBP的水合作用。近年来Rsddy用氚标记法,通过热力学计算,认为生成TBP·H_2O、  相似文献   

16.
受控核聚变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厚昌  黄锦华 《自然杂志》2006,28(3):143-149
核能包括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核裂变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由于公众的反对意见,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核聚变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果实现以氘为燃料的受控核聚变,则可获取2×10~(11)TW·a的核聚变能,若以每年20TW·a速度消费,则可以使用100亿年。如以氘-氚为燃料,也够使用3000万年。所以受控热核聚变一旦实现,世界能源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它是相当安全的能源。燃烧等离子体一旦建立,任何运行事故都能使等离子体迅速冷却,从而使核聚变堆在短时间内熄灭。在等离子体中的储能非常低:小于1 GJ。它是相当清洁的能源,不产生化石燃料电站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和氧化氮之类的燃烧产物,也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物——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氚具有放射性,但它的半衰期非常短,仅为12.3年。因此,从长远看,发展核聚变能源对我国乃至全球解决能源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激光加热氘氚靶丸的聚爆过程中,临界面附近的等离子体对激光呈现共振吸收现象。过去的理论都是对倾斜的平面波入射到密度呈线性分布的无限大平面型等离子体情况下进行讨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1月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受控热核装置Alcator C的劳孙参数nτ达到了8×10~(13)秒·厘米~(-3),首次超过劳孙判据(即热化氘氚等离子体中输出的聚变功率大于输入的加热功率的条件是离子密度n与能量约束时间τ的乘积须大于6×10~(-3)秒·厘米~(-3))。 Alcator C是一座紧凑的高场强托卡马克(其大、小半径分别为64厘米和16.5厘米,设计场强为  相似文献   

19.
巴丹吉林沙漠诺尔图湖泊水化学特征与补给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巴丹吉林沙漠最大、最深的湖泊诺尔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湖水和地下水八大离子、总溶解固体含量、稳定同位素18O和2H组成,地下水放射性同位素氚浓度,研究了诺尔图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湖水理化参数及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诺尔图湖水理化性质年际和季节变化明显大于附近地下水的变化,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湖水混合较均匀,不同深度湖水的水化学型一致,均为Na-Cl-CO3-(SO4).诺尔图湖水、地下水同位素沿着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斜率的当地蒸发线展布,较低的斜率表明研究区强烈的蒸发环境特征.湖水同位素大多位于蒸发线的右上角,地下水同位素大多位于蒸发线的左下角,结合湖水及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表征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诺尔图钙华泉水(地下水)的年龄约为75~80 a,说明湖泊水初始补给源可能为次现代~1952年之间补给的混合或年代更老,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杨子成 《科学通报》1984,29(10):630-630
淋巴细胞转换率的大小与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近来不少人报道,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来测定淋巴细胞的转换率。此法较简便、灵敏、可靠,并能同时测定较多的样品。此法的基础是把~3H-TdR和~1H-TdR的物化性质和在掺入生物大分子时的行为看作大体一致而进行示踪研究的。但是,由于~3H比~1H的质量数大2倍,因此它们在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方面有明显差异,进而在生物学行为方面,如代谢、酶反应中有相应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