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为读者上帝而创作,接受美学弥补了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不足。从读者接受角度研究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萨特的《禁闭》已被列为大学外国文学课的必读作品,从接受角度分析《禁闭》的外、内形式结构因素,结合对读者接受信息反馈和作者创作指导思想的研究,可以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读(接收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不禁联想到了现代文阅读教学,深感其主要思想对我们有许多有益的启迪。接收美学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它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崛起于西方美学界,主要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他们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究。他们认为读者对本文的接收过程就是对本文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生产,就是文学作品的实现。这样,他们就把读者…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主要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方面进行文学研究,尤其重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作品只有被读者接受了,才完成创作过程,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等读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考虑在内,指出并承认了对作品不同理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接受美学还力图从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来寻求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的原因,又为见仁见智现象找出了客观依据。下面就从古代解诗的迥然不同来谈谈接受美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作品的精髓,在跨文化传播中有效传达其美学效果尤为重要。一篇诗词翻译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被目标读者接受和欣赏。该文将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对比《红豆曲》的两个版本,讨论诗词翻英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源语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由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方面的作用。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寒山热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当时接受环境中的接受者期待视野,并且鉴于期待视野的动态性而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于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中英诗歌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诗经·采薇》两种译文的欧美国家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可接受性测试为出发点,研究中诗英译的可行性策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德语拟声动词是德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不同的发声主体在不同的场合所发出的声音各有差异,所以德语拟声动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本文借助德语日常语言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拟声动词,分析该词类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进行总结归类,将其分为三类,便于学习者甄别和熟练使用,从而了解更多层面上的德语语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方法、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是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反对单纯从作家、作品的角度研究文学,主张把读者(包括批评家、作家在内)作为研究的对象,十分重视读者在文学作品传播中的作用。这无疑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过,这种方法本身还不成熟,尚在发展中。近几年国内有人对接受美学作了介绍。至于如何把此方法具体运用于文学研究实践,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接受美学理论从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实现和译者的创作自由两方面给文学翻译以启示,并为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为研究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继而,总结出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精确、以模糊译精确三种具体的翻译技巧,以成功地实现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语际转化。  相似文献   

13.
姚璇  李建伟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84-85,73
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把读者引入文学史研究,在总结和批判前人文学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比较完整的文学接受史、效果史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是一个读者和文学作品双向交流的动态流程,是一个读者新旧视野不断更替的辨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审美解读的意味空间——接受美学与阐释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学与接受美学在不断发展。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和美国学者赫施与传统阐释学相悖的观念,为接受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概念包含着两极:一极是审美价值未定性的文本;另一极是解读者的解读。而解读中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诗与体验永不相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实质出发,列举并澄清了几种对于接受美学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翻译研究的流行性误解,认为接受美学不是读者中心论,而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理论;不能因为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地位就在文学翻译中过度归化;也不能因为接受美学承认阐释的多元就在文学翻译中肆意曲解原文。  相似文献   

17.
阐释学与接受美学在不断发展。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和美国学者赫施与传统阐释学相悖的观念,为接受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概念包含着两极:一极是审美价值未定性的文本;另一极是解读者的解读。而解读中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诗与体验永不相当。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视域看David Copperfield的三个中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视域,从期待视野出发,分析比较了David Coppeffield三个中译本之间的差异性:由于三位译者自身期待视野的不同,同时为了适应相应时代目标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他们给出了不同的译本,以期努力提高译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接受美学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使儿童的接受能力成为儿童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层面探讨了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0.
在儿童文学名著领域,儿童文学名著的重译层出不穷。在传统的翻译领域里面一般比较重视译文与原文意思的对等,这样尽可能地来维持原文的意思,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可能降低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的出现,作为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兴方法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向重视读者的关系。本文从重视读者的角度来阐述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