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波炉是一种新型炊具.它可使食物内部同时受热.加热迅速.热量均匀。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波炉烹调食物时,应当注意食物不宜切得过厚.块不宜过大,且不宜将过厚过大的食物先加盐再烹调。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微波炉烹调的食物过厚过大时.往往不如薄小的食物那样能够加热均匀.食物中心部位的温度降低.明显低于表面。如果先加盐再烹调.就会造成食物温度外高内低的现象更为严重,甚至发生外熟内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动态电阻应变仪对加热—冷却过程毛竹的弦向应变特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加热过程中竹材的弦向应变大体呈抛物线状变化,在80℃以前,随温度上升正应变逐渐增加,而后正应变逐渐减小,超过120℃后成为负应变。在冷却过程中,从150℃下降到100℃时,竹材的弦向应变变化不大,从100℃下降到30℃时负应变大幅增加。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对应同一温度的各试件弦向应变差异较大,表现出多分散性。竹材加热—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应力会使竹材表面产生扩张与皱缩应变,这种应变会导致竹材表面粗糙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不良的食物烹调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隐患。美国食品药物管理饮食中心曾对食物的各种烹调方式,诸如焙、烘、炸、烤、腌等能否产生致癌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结果很值得注意。焙:用普通方法焙干的咖啡豆,只含有少量的苯并芘(一种强致癌物),但焙焦的咖啡豆及其他食品,苯并芘含量却增高20倍,因此,焙制食物要严防烧焦。  相似文献   

4.
以空气作为流化气体,在微波加热喷动流化床中对高碳铬铁粉进行固相脱碳,研究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条件下对物料显微结构的变化。试验表明,加热温度800℃、保温1h,高碳铬铁中粗大的(Cr,Fe)7C3开始分解,并产生少量(Cr,Fe)23C6-(CrFe),呈不规则星点状分布在(Cr,Fe)7C3晶粒内部;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星点状的(Cr,Fe)23C6-(CrFe)逐渐变大,形成类蜂窝状结构;加热温度1 000℃、保温3h,粗大的(Cr,Fe)7C3晶体分解形成网络状结构。在微波加热喷动流态化条件下,高碳铬铁粉固相脱碳效果明显,反应均匀,能够有效抑制粘接失流现象。  相似文献   

5.
朱昱林 《科技信息》2012,(25):109+95-109,95
设计一个水箱保温控制电路。该电路能够通过控制电炉加热丝的通、断电将水温控制在60℃—90℃。电路能够通过两根电阻丝实现对水温的控制。当温度在60℃以下,两根电阻丝都通电加热;当温度在60℃—90℃之间时,仅一根电阻丝通电加热;当温度在90℃以上时,两根电阻丝都不通电。  相似文献   

6.
对微波功率、加热时间、反应温度对预热球团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将微波加热与传统管炉加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粘结剂铁矿球团对微波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当微波功率为2.5kW,球团质量为0.4kg时,球团平均升温速率为76.1℃/min:微波加热能明显提高预热球团抗压强度;在微波功率为2.5 kW,加热时间为8 min,球团终点温度为830℃时,预热球团抗压强度为454 N/个;当加热时间为11 min,球团终点温度上升至1 000℃时,预热球团抗压强度为1 038 N/个;采用微波加热,预热球团内部矿物结构较均匀、紧密,细粒磁铁矿氧化成赤铁矿,并在大颗粒之间连接成片,球团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TEM)以及电解分析等仪器和方法对不同加热工艺下,含Nb钢、含Ti钢以及Nb-Ti钢的奥氏体晶粒粒径长大规律和第二相固溶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增加或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粒径逐渐增大,钢中第二相析出物数量减少、粒径增大;在相同加热工艺下,Nb-Ti钢的奥氏体晶粒粒径比含Ti钢和含Nb钢的小;加热至1 200℃时含Nb钢中Nb基本全部固溶,而当加热温度升至1 300℃时,含Ti钢中仍有TiN无法固溶。Nb-Ti的复合添加使Nb元素的全固溶温度从1 200℃提高至1 250℃;当加热温度为1 150℃和1 200℃时,细小的第二相粒子Ti C和NbC的固溶是造成该温度区间奥氏体晶粒粒径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计及超快速加热引起传热过程的非傅立叶效应,建立了第二类边界条件下的半无限体的动态温度场方程组。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对方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强热流快速加热在半无限体内产生一个温度波。波面通过之处引起局域温度突然升高。  相似文献   

9.
日本松下家用品公司开发出一种用于烹调炉和空调设备的消臭催化单元,它可在室温下发挥消臭作用,使用寿命是活性炭的7倍.通常的消臭方法有活性炭物理性吸附法、用催化剂氧化和分解臭气法以及用高效臭氧器中的臭氧进行氧化法.这些消臭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物理吸附需要频繁地更换活性炭,挺麻烦;催化剂氧化的方法要求将催化剂加热到100℃或更高的温度;臭氧氧化必须预防臭氧泄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热处理对棕榈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在不同温度(100~200 ℃,间隔20 ℃)、不同时间(3、6、9 h)条件下对棕榈纤维进行加热处理,并测试其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对棕榈纤维的拉伸性能有极显著影响,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棕榈纤维的杨氏模量逐渐变大,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并在加热温度为160~180 ℃时纤维的拉伸性能发生突变; 加热时间对棕榈纤维的拉伸性能也有显著影响,即随加热时间的延长,杨氏模量逐渐增大,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改变温度、密度、食物等环境条件,皆能诱发隆线溞产生冬卵。培养液温度在16—30℃变温及30℃恒温、溞类密度达200头/升以上,以酵母作为溞类食物或使溞类处于半饥饿时,皆有较高的冬卵发生率;提高培养液比重或改变pH值都对冬卵发生无明显诱发效果;环境因子如温度、食物等改变过剧,会引起溞类大量死亡或抑制新陈代谢强度,从而影响冬卵的质量和数量。在夏秋水温较高季节,提高溞类密度、配合酵母食物或使溞类处于适当饥饿,应是诱发溞类产生冬卵的一种简单易行之方法。本文还分析了一些环境因子对隆线溞孤雌生殖及体长生长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高Cr铁素体耐热钢高温热循环过程的组织演化规律,通过采用光镜与透射电镜显微组织分析方法,对高Cr铁素体耐热钢单次和二次高温热循环加热后基体组织和沉淀相的演变规律展开研究,从而为第4类裂纹萌生微观机制的研究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高温热循环加热后,奥氏体相分数都随着峰值温度的增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峰值温度1,100,℃处达到最大;M_(23)C_6碳化物在峰值温度达1,100,℃后全部溶解,而MX碳化物在峰值温度达1,300,℃后才全部溶解,且MX的尺寸在不同热循环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马氏体板条宽度随着峰值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沉淀相的溶解和δ-铁素体的形成对基体的硬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高温后的花岗岩受热微观损伤,把花岗岩试件加热到规定温度后冷却,通过电镜扫描仪对其进行细观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温度作用下的花岗岩破坏区域SEM图像、并对能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从细观尺度揭示花岗岩受热微观劣化特征。通过能谱分析可得:室温~200℃之间花岗岩成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从电镜扫描图像分析室温到80℃之间,花岗岩微观变化较小;110℃到200℃之间花岗岩内部会沿着不同组成成份之间形成以沿晶面破裂的微观裂纹;当温度为110℃时候,在花岗岩内部沿着云母晶体周边部分出现微裂纹;当温度为130℃花岗岩内部云母周边形成联通的沿晶微裂纹;当温度为到160℃时花岗岩内部石英晶体之间出现沿晶裂纹;当温度为200℃时,在花岗岩内部会呈现一些穿晶微裂纹。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高温加热预损伤试验,分析花岗岩密度、纵波波速、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岩石加热损伤效应评价方法,并将高温损伤后的岩样应用到滚石碰撞试验中,以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花岗岩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纵波波速逐渐降低,当温度低于400℃时,变化幅度较小;在400~600℃时,试样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程度加剧;在800℃以上时,试样损伤严重,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仅为常温下的10%~35%。因此,采用控制温度加热方法,可获得不同质量和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预损伤岩石试样。加热温度越高,滚石碰撞越破碎,高温损伤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温淬火试验观察试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变化情况.结合金相和TEM观察、显微硬度和第二相粒子的溶解度积公式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验钢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第二相粒子的溶解情况以及显微硬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奥氏体粗化温度在1200℃附近.当加热温度低于1200℃时,大量细小的第二相粒子阻碍奥氏体晶粒粗化;当加热温度高于1200℃时,细小的第二相粒子溶解,奥氏体晶粒出现异常长大.确定试验钢的合理加热温度为1150~1200℃,在此范围内可获得淬火组织的显微硬度值低于HV330.  相似文献   

16.
焊件在焊接后会产生变形,且内部存在着残余应力。减应法是防止或减小焊接过程中的焊接应力及变形的一种方法。减应法和“冷焊”法、整体预热法原理相似,只是更巧妙地解决如何造成较小的温度差,减小焊接应力,避免产生裂纹。减应法的加热部位是选择结构中阻碍焊接区自由收缩的部位,进行低温或高温加热。对于结构形状比较简单、刚性不大和可焊性良好的焊件,可采用减应区的低温加热;反之,则采用高温加热。一般低温加热温度在400~450℃,高温加热温度在750~800℃左右。减应区的加热范围一般是焊口截面积的3~4倍。  相似文献   

17.
低熟页岩油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低熟页岩油的开采需对地层持续加热,当地层温度升至400℃左右才能裂解产生油气物质,而在长期高温加热情况下会造成完井管串变形损伤、水泥环密封失效等情况,导致井筒完整性失效,影响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为此,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低熟页岩油井筒组合体密封完整性模型,结合水泥石强度试验,开展了高温开采井筒完整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加热器温度及注气压力可有效提高地层加热效果;当水泥石温度大于175℃时,水泥环失效,套管屈服强度降低,采用热应力补偿器可消除套管热应力,确保低熟页岩开采井筒安全环保生产.  相似文献   

18.
A:雷鸣的由来: 一次闪电平均放热约50亿卡,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到3万℃(太阳表面的温度只能达到6000℃)。空气剧烈地膨涨和收缩,我们就会听到雷鸣。  相似文献   

19.
热轧工艺中加热温度对IF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Ti-Nb-IF钢热轧工艺中的加热温度为影响因素,采用显微观察、TEM二相粒子分析、织构分析等实验分析手段,研究了1 140℃和1 214℃两种热轧加热温度制备的Ti-Nb-IF钢样品在随后的冷轧、退火和平整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变和织构演变特征的影响及最终产品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低温加热有利于IF钢屈强比的降低及深冲性能的提高,加热温度为1 140℃比1 214℃,其屈服强度可降低30 MPa,塑性应变比可提高0.16.其主要原因为低温加热工艺保障IF钢热轧后产生粗大的二相粒子和细小铁素体晶粒,在随后的冷轧和退火处理过程中产生分布均匀和强的γ再结晶织构.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条件下,对纯铝进行了塑性变形再结晶实验.结果表明,再结晶核心的形成产生于晶体变形最小的区域.再结晶温度在320~450℃时,一些晶粒靠吞噬其它晶粒而长大;再结晶温度从380℃继续升高时,晶粒逐渐变小;到达450℃时的晶粒大小和550℃时几乎相等.因此,加热温度越高,晶粒越粗大的论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