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学术交流是科学家创建科学社团的原动力,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与创办期刊是科学社团体制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科学社作为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在中国近代科学交流的基础——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学术讨论会与刊物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科学交流系统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90年前,中国还处在国势衰弱、民族危亡的时期,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秉志、赵元任、周仁等一群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为创办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科学社”的团体。今天,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回顾当年《科学》的创刊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7.
下面两张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照片。它们由我父亲赵元任(《科学》创刊发起人之一——本刊注)珍藏,摄于1920年8月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五次年会期间,至今已85年,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几岁。我根据父亲当年的日记记载和其他照片的比较对照,辨认出来几个人物,现在提供出来,供贵刊发表,希望能对中国科学社社史和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和宣传有些帮助,值此纪念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之际,表达我对父亲和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家团体的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科技工作者团体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意义。值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社是早年留美的中国学生创办的,社务由董事会执行,如吸收和批准新社员、决定分工和人选等。后来,随着社员的不断增加,工作日益繁忙,到1922年。另行选出理事11人组成理事会负责日常工作,替代了原来的董事会。中国科学社刊行《科学》月刊、兴建图书馆、设立图书仪器公司、建立研究社团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成立之后,在1916-1948年32年间,共召开26次年会,其中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几年,所开年会规模最大,影响深远,如1933年四川重庆年会、1934年江西庐山年会、1935年广西南宁年会等.此中缘由是科学救国理念已深入人心.年会在各地召开,对各省科学事业发展亦有促进作用.本文谨述庐山年会始末,以见前贤事功.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学界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赵元任、任鸿隽、胡先骕等一批中国现代科学历程中的重要人物纷纷跃人人们的眼帘,对其研究也随之展开.但提起杨孝述,恐怕许多人还很陌生.杨孝述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1928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理事,并连选连任,直至1948年. 相似文献
12.
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方略上,有鉴于此前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国科学社充分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引进与粗浅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全面整体地移植西方科学,才可能使近代科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在高举科学宣传旗帜的同时,中国科学社认识到仅仅停留于口头与纸面的宣传,无论多么动听,都是纸上谈兵,科学需要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1918年从美国搬迁回国后,中国科学社不失时机地将社务重心由科学宣传向科学宣传与科学研究并重转变,在鼓吹宣扬科学研究的同时,建立起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具体实践科学研究,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开辟新路,无论是在科研机构的体制化还是在促进中国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与具体科研成就的取得等方面都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创建由外国人开其端,国人接其绪。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相继创建了不少学会组织,诸如1847年在香港成立的皇家亚洲学会香港支会,1857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文理学会(翌年改名为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都是以学术研究、交流为宗旨的团体。国人创办近代社团组织活动起始于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当时出现了大量以科学学会为名的组织,诸如农学会、测量会、质学会、群学会、算学会、舆算学会等。但这些组织不具备科学学会的性质。既没有严密的组织条例和管理机制,也未形成促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些关注政治改进、社会改良的普通学会。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真正具有科学学会性质的团体,应是由留欧学生于1907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后因成员陆续回国而无形中解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