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徽科技》2011,(Z1):42-45
沿江江南地区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之一,生产布局上一季稻和双季稻并存.改革开放前,双季稻一直是安徽省水稻生产主体,20世纪70年代占播种面积70%左右,1977年达到75.2%.改革开放后,双季稻面积直线下降.近年全省双季稻面积800万亩左右,约占水稻播种面积24%.双季稻面积减少原因除季节、劳力紧张外,技术发展缓慢、种植效益偏低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我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9.03—9.6万hm^2,总产量在27—28万吨,面积位居三大作物之首,产量仅次于水稻而位居第二。而夏玉米的播种面积又占了我区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9%以上,因此抓好夏玉米的生产至关重要。由于夏玉米生长在高温多雨的5—9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之一,全国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4%以上。我省种植面积约8万多亩,主要分布于河西、陇南地区。水稻在我省的最高产量达1400多斤。平均亩产比小麦高。单从水稻的产量来看,在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积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早日实现我省粮食上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  相似文献   

4.
玉米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已突破4亿亩,总产量2880亿斤,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的26%和30%,在全国玉米布局中,我市尽管属北方玉米区,但由于受干旱高海拔低温等因素制约,尚未跻身全国、甘肃的主产区。随着我国玉米深加工业的蓬勃兴起以及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玉米的需求会不断增加。目前在全国主产区面积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北方特包农业区扩大玉米种植,将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徐生造 《安徽科技》2009,(10):26-27
水稻是金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平均单产远低于全省水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水稻田约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15%。这类水稻田因气温、水温、地温低,水稻栽培播种期迟、秧苗素质差、基本苗不足、分蘖能力弱、有效苗(穗)少、花期低温不实而导致低产低收。  相似文献   

6.
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增地减是我国相当长时间内不可逆转的基本国情,满足庞大的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首要的基本问题。水稻是我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hm^2左右,约占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总产则占全年粮食总产的近40%。在全州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切实抓好大理州水稻生产实现增产增效.对于进一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大理州水稻主产区(全州水稻面积约7.0万hm^2,其中4.0万hm^2分布在海拔1850-2250m的高海拔稻区)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攀枝花市二半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6%以上。该区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人均年收入较低。“一亩园,十亩田”,水果亩产值比粮食高几倍,甚至十几倍,水果种植已成为攀枝花市二半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占农民年收入的30%-40%,个别家庭占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我县地处杭嘉湖平原。1956年开始种植双季稻,目前双季稻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1%,其中新三熟制(春粮、双季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6.1%。双季稻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新三熟制,季节紧迫,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往往遇到温度“二头低”的矛盾,最后影响到连作晚稻是否能安全抽穗的问题。连作晚稻抽穗开花前后的低温危害,是造成空秕、翘稻头的直接原因。各年的气候概况,都有一定的独特性,热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以一两年的气候概况作常年规律来布局生产,往往有很多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宜宾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谷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5%以上。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以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等灾害性病虫为主的水稻虫发生为害十分突出,年均潜在为害损失达11万吨以上(占稻谷总产的11%左右),成为水稻持续稳定增长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宜宾市水稻病虫发生为害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治理的指导、技术措施和推广手段等,用以指导全市大面积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常年病虫实  相似文献   

10.
汉中水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汉中的主要粮食作物,无论种植面积或产量都占我市粮食作物的第一位。我市是梗稻、籼稻的主产区。在水稻生长季节里,我市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有低温、干旱、连阴雨、冰雹和大风等,对汉中水稻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黑稻秆中提取黑米色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2的条件下,用乙醇-水作溶剂从黑稻秆中萃取黑米色素.研究了萃取溶剂、温度、萃取时间对黑米色素的萃取效率的影响,并对萃取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用60%的乙醇水溶液萃取60min的萃取效果最好,萃取率为3.59%.这种萃取黑米色素的工艺简单,无毒害,无污染.  相似文献   

12.
海南主要栽培稻米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4个籼稻品种(品系)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共 11个指标)进行常规理化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米质综合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品质性状上存在很大差异,综合评价名次:泰国香米、65002为第1、2名,品质较优;香金、博优64为倒数第1、2名,品质较差;其余品种名次及品质居中.米粒长、长宽比值、碱解度、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具有直线相关.此外,笔者还就如何降低海南省籼米的垩白大小和改良博优64品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干燥温度对水稻颗粒爆腰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相同的干燥周期,不同的供热方式(高温供热与低温供热),稻谷在双循环红外辐射与热风联合的振动流化床上的脱水量及爆腰增加率,实验结果表明:高温供热(最高温度46.5℃)比低温代热干燥(最高温度35.3℃)时效果好,即前者脱水量为后者的2.2(2.53/1.15)倍,后者爆腰增加率为前者的5(2.5/0.5)倍,因此,研究合理的干燥工艺过程,对保证稻谷的品质和活性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连作晚稻田中的秋籼,对连晚直播粳稻的产量影响很大。含籼1%减产2.5%,但未选显著标点;含籼5%减产17.0%;含籼10%减产22.1%;含籼超过15%减产32.6%以上,均达到极显著标点。所以,连晚直播稻的含籼率临界值为1%。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锐减。  相似文献   

15.
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碾米厂米糠气力输送风网的测定结果,从中得出米糠气力输送风网在实际运行中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红米/大米半固态酿制米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大米/红米两种原料半固态发酵试验对米酒出酒率和感官质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米和大米的原料出酒率、淀粉出酒率分别为52.01%和52.50%、71.65%和70.42%,大米的出酒率比红米略高;红米和大米酒的总酸、总酯分别为0.20 g/L、0.12 g/L,0.27 g/L、0.15 g/L,大米的总酸和总酯...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学贯穿于整个中国水稻科学的发展,水稻品种改良对水稻增产作用十分明显,直至今天水稻遗传育种仍然是水稻增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正是由于近代水稻育种科学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水稻育种科学家,他们之间又形成了传承的关系,共同为水稻增产做出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黑米和糯米为原料,经安琪甜酒曲发酵制成黑米和糯米混合甜酒酿.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黑米和糯米甜酒酿的研制工艺,最后得出对甜酒酿的影响程度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安琪甜酒曲的添加量蒸饭时间黑米和糯米的质量比;黑米和糯米甜酒酿的最佳研制工艺为:在31℃的条件下,将黑米和糯米混合发酵55h,安琪甜酒曲的接种量为0.35%,蒸饭时间为42min,黑米与糯米的质量比为1∶3.这是在传统糯米甜酒酿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传统的甜酒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口味甘甜,酒气芳香.混合发酵后的甜酒酿有黑米独特的香气,并且增强了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野栽杂交花培育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对普通野生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源RBB16与水稻品种垦系3号等一批杂交后代进行花培育种。接种花药79080个,平均愈伤组织诱导率7.94%,绿苗分化率15.08%,从获得一批野栽杂交后代的花培绿苗中选育出T209-1、14-5两个高产、或高抗白叶枯病的稳定新品系。研究表明野栽杂交花培育种技术是克服野栽杂交后代稳定难,育种周期长与加速野生稻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和芳樟醇是水稻受虫害诱导后产生的重要挥发物性物质。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参与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过程中。通过田间调查和昆虫触角电生理分析,对这3种挥发物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嗅觉行为水平上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杨酸甲酯对害虫的虫口密度影响较明显,晚稻田中,水杨酸甲酯组的害虫数量(14.42头/板)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组。赤眼蜂的嗅觉电位随芳樟醇和茉莉酸甲酯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浓度为1/50时赤眼蜂嗅觉电位的变化值显著高于浓度为1/5000时嗅觉电位变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