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叠合”与“文化还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地区出现新文化现象的时候 ,旧文化现象的许多主要部分并不是以消亡和破产为特征 ,而是经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 ,依然被一层一层地重叠和整合在新文化结构之中 ,这就造成了新旧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协调、并存、让步的状态。另一方面 ,对于由传播途径而来的异地文化 ,也是通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 ,被一层一层地重叠和整合在新文化结构之中。于是形成了“新”、“旧”、“异”化时空的层叠整合。而这种层叠整合由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次 ,而是经过多次 ,这样较后发展阶段的文化总是呈现出“多重文化层叠整合”的状态。文化变迁既然存在着一种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情况 ,便可以用“发生学还原”的方法 ,将共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材料还原到历时态中去 ,从而展现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发生学还原”对于文化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原始文化史的研究 ,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伏羲指上古畜牧业时融合许多部落文化的一个时代.伏羲文化指涵盖伏羲时代精神及物化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由后世不断丰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远古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华夏民族的融合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本文从伏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龙都朝祖会”于1993年2月22日至26日(农历癸酉年二月初二至初六)在河南省淮阳县举办.而“伏羲文化研讨会”则是这次“中国龙都朝祖会”的重大活动之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特撰斯文,以资纪念.(一)关于伏羲的神话与传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山海经·海内东经》)“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蛇身人首,有圣德.”(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宓牺即伏羲.雷神为其父.华胥为其母.  相似文献   

4.
《遮蔽的美丽——中国女红文化》是胡平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对女红进行学理性研究的著作。作者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构架女红文化理论的叙述方式并揭示传统女红的“美丽”。我们站在技术史的立场评论,发现书中的研究内容和所采用的视角,其实就是与技术史相关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也不乏对将女红纳入中国技术史研究领域并从人类学和社会性别视野进行研究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6.
胡维革先生所著《中国近代文化探幽》一书,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书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并勾画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格局,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就要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全面调整的观点。因此,这是一部把时代精神融于学术研究之中,颇具启发作用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胡维革先生所著《中国近代文化探幽》一书,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书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并勾画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格局,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就要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全面调整的观点。因此,这是一部把时代精神融于学术研究之中,颇具启发作用的佳作。  相似文献   

8.
黄嵘  周涛汛  刘玲玉 《科技信息》2010,(34):162-162
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文化思潮,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的症候表现为:哲学反对真理符合论;文学正疏离主流,走向破碎和边缘;文化呈现商品化、世俗化、消费化。本文以人文科学发生学为理论依据,对比探究中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西方的后现代也有其合理性与失误,而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下后现代的发生是近乎荒诞的。  相似文献   

9.
《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的哲学之大成,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活水源头。伏羲一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易经》自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相伴随,无论是关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朝代的更替的大事,及中国人的琐碎生活小事,部离不开《易经》的哲学思想。孔子在《易传》里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  相似文献   

10.
傩蜡文化的古老性,不仅关联古代农业社会里形成的共同观念,宗教信仰,还涉及歌舞、戏剧、诗歌等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学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原生态民俗宗教艺术,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与中国相邻的日本,由于地理和长期历史交往的原因,文化的亲缘关系也是相当的广泛和深远。日本盛行的追傩行事,尽管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它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俗。它们之间有的与中国相似,有的则独具日本特色。笔者依据多年实地考察日本祭祀艺能资料,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是分析异同之间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读人文地理学著作,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是产生武术众多拳种的根源,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只能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域上产生和发展,并形成“博大精深”的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身体及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的提出,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这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继承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坚持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对陕西旅游文化外译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达到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虽然总体上是在费正清以文明冲突为核心的“冲击—反应”的研究模式指导下编著而成的,但是作为一部出版于1978年的著作,该书的研究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从“西方中心观”向“中国中心观”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古生物学研究揭示,物种的灭绝和变异,都根源于自然界固有食物链的突然中断,人类的起源亦如此。要而言之,一是第四纪冰川以及大洪水时代对原始食物资源的巨大破坏,正是在食物再分配过程中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分离;二是青铜时代原始公有制的瓦解以及轴心期私有制的成熟,它加剧了人类社会内部食物分配的激烈竞争,从而促发了人类个体精神生命的觉醒。中国文明正是在对食物匮乏与分配的持续应战中,创造出其以生命伦理学为本体内涵的中国诗性文化。从原始形态的角度,汉语中"诗"的本源即甲骨文中的"寺",这是中国文明最古老的食物分配制度,其本质特征可归结为非对象化与非主体化,所以它正是反对私有制进程的历史产物。当然,与现代文明中的反异化思潮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回归诗性智慧的精神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根本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  相似文献   

16.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政治思想的产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他的系统改革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的弘扬,他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9.
《易》学研究在现代思维科学的高度上面对了它的原始真实。从人类文明发祥过程中的视知觉方面,对《易》文化诞生的信息载体──《易》之“象”系统──作出审美发生学的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薄楠 《科技信息》2008,(16):198-198
对武术由一项原始格斗技术发展成文化载体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认为:先秦文化的繁荣使武术初具文化特色;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宋明理学的世俗化,促使武术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具有多方面文化特色;西方文化及竞技体育改变武术发展中的不良趋向,但降低了武术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