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准则,是具有特定涵义的政治观念。它符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长远战略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列宁曾经谈到:“谁以为只要一提和平,资产阶级就会用盘子把和平给我们端过来,谁就是一个十分天真的人。”说到底,和平共处也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基本的国情.赵紫阳同志以此为立足点,在十三大的报告中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从我国的国情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必然包括加强民主和完备法制两个方面.因为只有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才有可能高效率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但也必须看到,改革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不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俄国被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国家杜马,即立法下院,并相应地将原有的国务会议改组为立法上院。改革后的国务会议由沙皇任命成员和选举成员构成。在国务会议中虽然存在着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但整体上仍是支持沙皇专制统治的右派占优势,这也就决定了国务会议必然是沙皇政府抑制国家杜马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人类科学文化生活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列宁讲到教师在新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职能和政治作用时指出:“教师大军应该向自己提出巨大的教育任务,而且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应该使生活和知识摆脱对资本的从属,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教师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隘的教学活动的圈子里。教师应该和一切战斗着的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新教育学的任务是要把教师的活动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联系起来。”①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斯大林说过:「宪法是根本法」。那末资产阶级宪法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根本法。它体现着统治的资产阶级的意志,确认着资本主义的原则,巩固着资本主义的秩序,维护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总之,它是把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与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宪法学说认为宪法是阶级斗争的总结,列宁的经典定义说:「宪法的本质在于:一般国家的根本法以及有关选举代议机关的权利和代议机关的权限等方面的法律,都是表现阶级斗争中实际力量的对比关系的。」那末资产阶级宪法就是把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固定下来,即把资产阶级专政「合法化」。所以资产阶级宪法是巩固资产阶主专政的根本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所设计的政治改革的路径、政治体制改革启动的原因、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政治体制改革评价标准和应达到的目标可知,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始终围绕着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逻辑主线展开,具有坚定的政治性,鲜明的中国特色,操作过程的务实性,理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邓小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详尽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规划出一幅宏伟蓝图。他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目标、内容和方针原则等方面的论述,体系完整,切中时弊。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新的部署。从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八大,虽然时过境迁,但他当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论述,仍然适用于当前中国的形势,对我国继续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事业单位是中国政治体制仅次于政府机关的一类机构与部门,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存在着涉及人员多,机构多等难题。本文着力阐述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动因就是事业单位定位不明,政事不分,效能低下,目标任务是建立廉洁高效、充满活力,为大众提供满意的社会服务平台,改革的基础科学分类,改革必须坚持的方针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1918年春苏俄由“夺回俄国”时期进入了“管理俄国”时期,列宁鉴于形势的这一变化,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确定为建立更高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并为此制定了一整套相关的经济措施。但“左派共产主义者”却认不清这两个时期的区别,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用赤卫队进攻资本,并进行更为激烈的阶级斗争,以完全打倒资产阶级。因此他们对列宁确定“的当前”任务和制定的经济措施进行了激烈攻击。列宁则一方面对他们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和清算,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他们之所以产生这些错误观点的各种根源。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的同时,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风雨,在对“村民自治”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通过完善自治法律制度、建立基层财政自治制度和“两委”管理制度来克服“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两篇讲话在我党最早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和理论,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宣言书。今天认真学习这两篇讲话,对于搞好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结合,坚持积极稳妥,走渐进式民主发展之路。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任务,既要在党政分开、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方面全面展开,又要在改革选举制度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列宁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诸如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等,都作了大量精辟的阐述,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必须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其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七年,俄国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如何组织管理?这些问题在一九一八年三月到四月间整个地吸引住了伊里奇的注意。”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列宁撰写了《关于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的提纲》,即《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九一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讨论、通过了这个提纲,并以文章的形式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发表。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这一纲领性文献及其与之在内容上直接有关的同期著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设想,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来的。这个设想长期以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理论依据。因此,对这个设想本身进行一番考察,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他的名著《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中说:“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①。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个重要论断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关思想,对于准确完整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本质上弄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认识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机关事业与企业养老保险衔接问题是当前社会保险制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机关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们已经接近自由了,我们已经迫使所有一切人,甚至迫使沙皇都承认自由是必要的了。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承认自由,而是真正的自由”。列宁在1905年11月16日发表的一篇题为《总解决的关头快到了》的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当时,沙皇因为害怕俄国工农革命运动的澎湃怒潮,一方面颁布诏书,假惺惺地答应给人民以言论、出版、结社和集会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加紧调集军警,准备进行血腥的武装镇压。列宁一针见血地揭穿了沙皇诏书  相似文献   

20.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走渐进之路是正确的选择。在今后,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不但要一如既往地走渐进之路,还要在渐进改革过程中以均衡态势走整体发展的道路。渐进与均衡相互配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优选之路。渐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激进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更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而均衡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改革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促进政治系统整体结构的完善,促进政治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从而更好地缓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