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近年来,我校热工学教研组不断研究并改进了圆球导热仪,为国内各厂矿企业单位测定了几十种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目前仪器的数据再现性较高、测定数据的偏离度已不超过±3%,在教学上和为生产服务上,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圆球导热仪可以用来测定机维状、小颗粒状以及粉末状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 仪器构造:仪器是由稳压电源、导热仪本体和测热系统三部分构成(见图1)。图中第1部分表示用交直流发电机组与蓄电池组并联的方法,使测试时的电压波动不超过0.2%。图中第2部分为导热仪的本体,由两个保持同心、各厚10毫米的空心金属球组成。内球内装有100…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测量材料导热系数的几种方法,对目前最常用的激光法测量导热系数的原理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激光导热仪联用技术,将DSC测得精确的比热容数据应用在导热测量中,以得到精确的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得到铜纳米线(CuNWs)及铜纳米片(CuNPs),将其与环氧树脂(EP)共混制备得到复合材料,利用导热系数测试、电阻测试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复合后材料的导热性能、绝缘性能以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填充了CuNWs或CuNPs的EP在显著提升导热性能的同时仍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当CuNWs和CuNPs的填充体积分数为11%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可分别提高至1.09 W/(m·K)和1.26 W/(m·K),相对于树脂基体导热系数分别提升了474%和563%,同时电阻率分别为9.0×1010 Ω·cm和6.2×1010 Ω·cm,保持了较好的绝缘性,显示出这类材料在导热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导热系数是冻土热学性质中一项重要物理指标,它反映了土体传递温度的能力,是管道温度场以及下覆冻土融化圈的重要影响因素。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但不同试验方法对同一种土所测得的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别采用热线法、热流计法和比较法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的冻土原状样与扰动样进行了导热系数的测定,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试验方法、不同土质类别等因素对导热系数的影响,分析对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不同类型的管道地基土所采用的每种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土,热线法的导热系数试验结果最大,热流计法的试验结果最小,而原状土样的试验结果则大于扰动土样的试验结果。可见,对细粒土扰动样的导热系数测量宜采用热线法,对细粒土原状样的导热系数测量宜采用比较法;而粗粒土由于受含泥量的影响,对扰动样的导热系数测量宜采用热流计法,对原状样的导热系数测量宜采用比较法。  相似文献   

5.
导热系数是研究温度场的重要参数,基于石灰与红黏土酸碱互损随时间的演化,利用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仪,研究含水率、干密度以及龄期对石灰改良红黏土导热系数的影响,并建立经 验函数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石灰改良红黏土的导热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呈指数增长,随干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在15-27%含水率范围内,其导热系数平均增长53.87%;在1.25-1.65 g·cm?3干密度范围内,其导热系数平均增长87.06%;改良土导热系数随龄期的增加呈指数降低,降低速率逐渐减小,最终有趋于稳定的趋势,在龄期90 d范围内,导热系数平均降低16.6%。经验证分析,两种模型的整体误差均小于10%;可以很好的描述石灰改良红黏土的导热系数随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该规律以及模型,可以为日后相同土样进行石灰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试原理,试验测量了微细金属丝(Φ=0.06 mm)水平、垂直放置时的空气加热过程,获得了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空气导热系数。采用了考虑自然对流影响的空气导热系数估算法,对估算法与瞬态热线法计算的导热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属丝水平放置时两种方法的计算值吻合度好,但与空气导热系数的标准值差别较大。当加热功率较小,垂直放置时两种方法的计算值偏差稍大,基于瞬态热线法计算的空气导热系数准确度较高;而加热功率较大时,两种方法的计算值偏差较小,基于瞬态热线法计算的空气导热系数准确度较低。通过微细金属丝表面自然对流换热强度的理论分析,认为随着金属丝表面温度的升高,水平加热普遍大于垂直加热时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瞬态热线法计算导热系数时,会受到微细金属丝加热表面自然对流换热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计算传热学在控制算法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介绍了计算传热学在热工过程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给出了加热炉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和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算法和参数研究中的计算传热学应用实例·例如以热传导反问题的方法实现了SCC参数的辨识·研究了总括热吸收率在线动态补偿的基本算法,和提高模型精度的基本措施·提出了以炉子生产率和燃耗作为总括热吸收率在线动态补偿的依据·模拟表明,二者在算法上具有叠加性·此外,以计算传热学为基础,讨论了待轧策略和炉子优化控制的目标函数真实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是影响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在土壤中掺入石英砂、石墨、铁尾矿砂等导热性能较好的物质可以有效提高回填材料的导热性能.选用铁尾矿砂与钠基膨润土组成混合材料,制备不同掺砂率、不同干密度以及不同含水率的试样.使用TC3000E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仪测定试样导热系数,分析其与掺砂率、干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  相似文献   

9.
一等奖中国海洋开发战略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原理和方法机械工程测试·信息·信号分析 协同学原理和应用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10.
用传统的测量方法不能得到单一基准径向圆跳动误差的准确值·根据单一基准径向圆跳动误差的定义,建立了在直角坐标采样时该项误差的最小二乘评定法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编程简单,计算精度较高等特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为研制形位误差虚拟测量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种类型的复合农林业系统是山 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根据多年的调查情况,划分了广西山地复合农业林业系统的类型 并分析了每一类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广义不确定性系统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出了包含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的复合系统定义.以及确定性系统、不确定性系统的定义.论述了随机系统、模糊系统、粗糙系统、灰色系统、未确知系统、泛灰系统的内涵;进而引入了广义不确定性系统的概念,它涵盖了复合系统和广义泛灰系统.论述了广义不确定性系统的7个基本原理:给出了广义不确定性系统的基本结构,为综合研究客观存在的各类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探讨了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中问题处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方法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图形库系统、人机会话系统等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技术。在微机上初步研制实现了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并进行了试用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用质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在均衡操作条件下,旋风预热系统内物料的定常运动规律。工作基理论生料自上而下依次经过各级换热管和预热器落入窑内;各级预热器飞灰在本级与上级预热器之间做循环运动,其质量流量与成分均为恒定值,此规律用图简明示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深圳市南山区某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系统集成.该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体化的集成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小区周界安全防范系统、楼宇可视对讲系统、停车库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线电子巡更系统、背景音乐系统、电子信息发布系统、IC卡门禁系统、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和防雷电接地系统等的集成.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和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中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核。它带来了国家社会相互关系的重大调整,政党转型,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科学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抑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完善是同步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巩固必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巩固。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有着无可分离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市场制度的推动。从技术开发体系、孵化制度、中介制度、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市场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抽象和结构分区,指出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包含天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社区系统、旅游产品开发运行系统以及管理系统,并把保护区区域按照功能结构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外围区与居住区。在对自然保护区复合系统分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反馈机理,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自然保护区系统论奠定基础,为科学管理和规划自然保护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详细介绍了西山煤矿总公司东曲矿信息化技术处理系统所包含的物流管理系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煤矿总调度指挥系统、地测信息CAD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井下核子秤计量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分析了煤矿企业信息化处理技术在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年来在系统调用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在原理方面的成果主要有:系统调用的内核具体实现机制和系统调用与安全性;在应用方面的有:系统调用与操作系统安全,系统调用与入侵检测,系统调用与计算机免疫和系统调用与反病毒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