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煤焦油为原料,选用正已烷和苯混合溶剂,通过溶剂革取分离和蒸馏,制备得到低喹啉不溶物含量净化煤沥青。在不同条件下对所制取的低喹啉不溶物含量煤沥青进行炭化热处理,分析了净化沥青的炭化行为。将净化沥青炭化产物制成光片,观测其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和中间相球体的生长发育,判定作为针状焦和碳纤维原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在磁场诱导和超声波空化条件下制备针状焦,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外界物理扰动对针状焦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诱导和超声波空化均能有效地提高针状焦的有序度、石墨化度和结晶度.与超声波空化相比,磁场诱导对针状焦的影响更大,磁场诱导作用下制备的针状焦经过高温煅烧后,其石墨化度达到45.35%.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3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沥青中间相原位成纤机理与针状焦制备研究》鉴定会,鉴定会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持,项目负责人金鸣林代表项目组作项目研究报告。针状焦是生产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的原料,国家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是国家急  相似文献   

4.
以除去喹啉不溶物的煤沥青为原料,在自制的载磁反应釜中制备针状焦.通过改变体系聚合反应最大压力及最高温度,对针状焦制备过程中施加磁场后中间相形成阶段的温度、体系最大压力等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针状焦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表征产物的结构特点;采用循环伏安法及电化学阻抗等分析方法表征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针状焦的电化学性能.在磁场作用下,体系最大压力为0.4 MPa、体系最高聚合温度为520℃时制备的针状焦具有最佳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渣油超临界溶剂部分逆流革取过程中溶剂比对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平衡萃取和逆流萃取工艺比较,这种工艺可以在较低的溶剂比下操作.低溶剂比(2.2)下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与高溶剂比(4.0)下的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相当.这种工艺可以改善过程溶剂比的分配,因而能降低过程的溶剂比.  相似文献   

6.
采用发烟硫酸为磺化剂考察了原料沥青的化学组成、溶剂的化学组成及磺化剂用量对磺化沥青产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沥青的化学组成是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另外,溶剂的化学组成影响了沥青_溶剂体系的状态,进而影响了磺化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发烟硫酸为磺化剂考察了原料沥青的化学组成、溶剂的化学组成及磺化剂用量对磺化沥青产品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沥青的化学组成是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另外,溶剂的化学组成影响了沥青-溶剂体系的状态,进而影响了磺化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辽河减压渣油为原料、汽油为溶剂、丙烷为抗溶剂,在温度50-100℃、压力3.0-5.0MPa及抗溶剂比为1.0-2.5的条件下,在RUSKA-2370-601高压无汞双釜PVT相平衡仪装置上对抗溶剂沉淀沥青质的相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抗溶剂比与压力对沥青质沉淀过程的相态变化、脱沥青油收率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增大抗溶剂比及降低压力,都能降低轻相密度、轻相中脱沥青油的含量、脱沥青油的收率与残炭值,同时使脱沥青油中饱和分含量增加,并改善脱沥青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纪元  冯质壮  刘宝 《科技信息》2011,(25):19-19,10
本文介绍了煤系针状焦原料预处理工艺研究情况,对几种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比对,并对今后针状焦的发展方向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辽河减压渣油为原料、汽油为溶剂、丙烷为抗溶剂 ,在温度 5 0~ 10 0℃、压力 3.0~ 5 .0MPa及抗溶剂比为 1.0~ 2 .5的条件下 ,在RUSKA 2 370 6 0 1高压无汞双釜PVT相平衡仪装置上对抗溶剂沉淀沥青质的相态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温度、抗溶剂比与压力对沥青质沉淀过程的相态变化、脱沥青油收率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升高温度、增大抗溶剂比及降低压力 ,都能降低轻相密度、轻相中脱沥青油的含量、脱沥青油的收率与残炭值 ,同时使脱沥青油中饱和分含量增加 ,并改善脱沥青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煤沥青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氟化物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处理,采用TG、CO2反应性以及XRD和SEM分析对改性沥青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氟化物有效地改善了炭化产物沥青焦的显微结构,使改性沥青焦更加致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沥青焦的氧化行为,从而明显提高沥青焦的抗氧化性能。相对未改性沥青焦,氟化物改性沥青焦CO2反应性降低了47%~74%。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使用不同种类,不同比例溶剂浸渍沥青球,然后进行氧化稳定化,炭化处理。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用烃类溶剂浸泡球状活性炭可以有效地除去沥青球中的致孔剂和轻组分,从而打通氧气向内扩散的通道,加速沥青球的氧化稳定化过程,溶剂浸泡对于含硫沥青球的氧化稳定化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铝电解生产中,碳素阳极两组分(石油焦和沥青结焦)的活性差异带来阳极的选择性氧化,是造成碳素阳极过量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阳极中杂质或添加剂对阳极活性产生的影响,作者采用分别测定石油焦和沥青结焦与CO2反应活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AlF3及其它5种添加剂(分别用A,B,C,AlF3+C,AlF3+D代替)对二者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C提高了沥青结焦和石油焦的CO2反应活性;添加剂AlF3,A,B,A1F3+C及AlF3+D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沥青结焦和石油焦的CO2反应活性,并且使沥青结焦与石油焦的CO2反应活性差距缩小,使得有可能在碳阳极中采用适宜添加剂,减缓其选择性氧化,降低阳极碳耗.  相似文献   

14.
FCC油浆热转化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催化裂化(FCC)油浆在热转化过程中生成高含量中间相沥青的规律。采用程序升温、多管井式坩埚炉进行热转化反应,通过族组成分析、光学显微镜、核磁共振、以及元素分析研究了FCC油浆热转化过程中中间相沥青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中间相沥青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即微晶形成、微晶生长及中间相小球融并,前2个阶段是缓慢过程,后1个阶段是快速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溶物的浓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用液相法制备的3种单向纤维增强炭/炭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这3种炭/炭复合材料分别采用纯沥青作基体和沥青加焦炭粉、树脂加焦炭粉作预浸初基体制得.在热压成形初坯体内,收缩的微裂纹沿纤维轴向与外界相通,可被再浸渍填充,而孔洞则大多与外界隔绝,不能被再浸渍填充.实验结果表明焦炭填充料的添加改变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可调整炭/炭复合材料的纤维体积分数,减少气孔的形成,有利于再浸渍致密化;它还扰乱基体层状结构组织,导致其围绕焦炭粉颗粒呈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从研究油藏烃类流体非均质性入手,分析了烃类的运移效应,充注期次、方向和顺序认为(1)凹陷内存在有两类来自同一烃源岩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排烃、聚集而形成的不同成熟度的原油;(2)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移效应,是两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3)达尔其构造油藏中的烃类注入方向自北向南,其中白音断层上升盘达3、6井原油是早期流体运移的产物,而下降盘达1、2、3井等原油则是晚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白音查干凹陷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低饱和烃含量,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利用同位素技术恢复了达-6井稠油密度,并根据生物标志物及物性特征将该凹陷稠油划分为三级降解油,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地化特征认为生物降解是造成该凹陷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研究软化点在评价煤沥青聚合程度中的作用,描述热聚合改质过程中煤沥青热解缩聚行为,并分析了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质过程中各种沥青组分随热聚合温度和热聚合时间的转变规律.探讨QI组分影响煤沥青热聚合改质的机理,结果表明,原料煤沥青所含原生QI炭微粒促进了热聚合改质过程中煤沥青芳烃分子的聚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