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爬行纲动物中,蜥蜴亚目是蛇亚目的近亲,同属于有鳞目。从进化的角度审视,蛇亚目很可能是在中生代恐龙类绝灭前不久,由蜥蜴亚目中的巨蜥类(Varanus)退化了四肢演变而成的类群。那么现存蛇类中既然有“胎生”种,蜥蜴类中除了卵生种类外,是否也有“胎生”繁殖的蜥蜴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胎生”蜥种在分布于我国的156种蜥蜴中,至少有14种(原红原沙蜥、泽当沙蜥因已被否定为无效种,故不统计在内)是“胎生”蜥蜴,约为我国蜥种总数的9%左右。这些胎生蜥蜴分别隶属于鬣蜥科、石龙子科、蜥蜴科和鳄蜥科,其中尤以石龙子科的种类最多,高达7种,恰…  相似文献   

2.
辽西冀北晚中生代的化石蜥蜴类(爬行纲:有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蜥矢部部龙趾大具有辽西冀北晚中生代已记录的蜥蜴类化石共4属5种,及2个未命名属种。这些化石自下而上可划分4蜴类化石带:中侏罗世杨氏矢部龙带(Yabeinosaurus youngi Zone)、早白垩世早期长趾大凌河蜥-细小龙组合带(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Yabeinosaurus tenuis Assemblage Zone)、早白垩世早期细小矢带(Yabeinosaurus tenuis Zone)及早白垩世晚期炭德氏蜥带(Teilhardosaurus canbonarius Zone)凌河蜥-细小矢部龙组合带中的蜥蜴类属种最为丰富且分布较广,为研究早期蜥蜴类的地理地史分重要价值。布长等  相似文献   

3.
两种蜥蜴类动物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龙桂开银浸法,对变色树蜥和蛤蚧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和比较。嗜银细胞的形态在两种蜥蜴中大致相同,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变色树蜥嗜银细胞以幽门部密度为最高,直肠最低;蛤蚧以十二指肠密度为最高,回肠最低。结论两种蜥蜴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蜥蜴亚目5种动物视网膜结构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蜥蜴亚目视网膜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用光镜观察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铜蜥(Lygosoma indicum)、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和耳疣壁虎(Gekko auriverrucosus)视网膜的结构,测量各层厚度、3个核层的胞核层数及胞核直径。经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昼行性的北草蜥、丽斑麻蜥和铜蜥的视网膜结构相似,而夜行性或晨昏性活动的两种壁虎视网膜结构相似,显示了蜥蜴亚目视网膜结构和机能与各自的生活习性的一致性。其中,北草蜥视盘的基部有栉膜伸入玻璃体。  相似文献   

5.
原尾蜥虎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尾蜥虎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5-HT-IR)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显示: 5-HT-IR细胞在原尾蜥虎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分布密度从前往后呈升-降-升的特点,2个密度高峰出现在十二指肠和直肠部位,胃和回肠的分布密度次之,而食道和空肠的分布密度最低.消化道两端5-HT-IR细胞主要呈圆形、椭圆形,分布于上皮基部、固有膜或腺泡上皮,而小肠的5-HT-IR细胞则主要呈梭形或楔形,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5-HT-IR细胞的分布特点、形态特征与其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爬行纲、蜥蜴亚目、鬣蜥科、攀蜥属一新种,命名为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新种与草绿攀蜥(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 and Dunn)相似,但又与后者有显著差别;颈侧褶下具有发达的小腔,体背具7-9条连续或不连续横纹,雄性体背两侧各有一条灰白色纵纹,体侧大棱鳞多为白色。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某电视台的动物节目介绍了一种被称之为“鳄蜥”的新西兰特有爬行动物,这既不确切,也不妥当。尽管这一动物与蜥蜴目及鳄目动物同属爬行纲,却是喙头目(亦称喙头蜥目)的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m),十分珍贵;而鳄蜥属于蜥蜴目、鳄蜥科,仅存在中国广西大瑶山。将楔齿蜥称作“鳄蜥”,岂不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8.
<正>飞龙飞龙的“大名”是飞蜥,主要生存在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飞蜥,顾名思义,是一种会飞的蜥蜴。其身体两侧有肋骨,肋间有色彩鲜艳的翼膜。翼膜可以展开,也可以合起来,就像折扇。飞蜥在树木间滑翔时,好像一只巨大的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身体极为平稳。  相似文献   

9.
河西三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补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的两栖爬行动物多分布在东南部,只有蜥蜴类则以西北部分布的种类较多。有关甘肃蝎蜥类的资料虽然曾见于Bedriaga(1907—1909),Nikolskii(1915),Pope(1935),四川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1977)。赵肯堂(1981)等的著作中,但总的来说,过去已有的调查地点偏少,资料积累不够丰富,特别是生态资料贫乏。解放以来甘肃各兄弟院校也只是多在本省东南部进行动物资源调查,因此保存蜴蜥类标本的种数都较少。我们为配合《甘肃脊椎动物志》的编写工作,特组织了这次以蜥蜴类为主的河西三地区两栖爬行动  相似文献   

10.
白条草蜥在分类上属于蜥蜴科草蜥属的一个种,其核型分析迄今尚无报道。我们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对其进行核型研究。 白条草蜥的活标本采自本省连云港云台山。实验材料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玻片标本采用常规空气干燥直接制片法获得。 白条草蜥的染色体制片在油镜下观察计数106个中期分裂相,得出二倍体染色体数。同时选择图象  相似文献   

11.
美洲西南部有一种所谓“角蟾”的爬行动物,长约12厘米,体扁圆;头短而端圆,宽高几乎相等;颈粗短;四肢略同大;尾不长,柄宽而端尖。头部背面有8个放射状排列的尖棘,体表被粗糙鳞棘。头红褐,下部黄色,略缀褐斑;体背面暗沙色或皮黄色;喉部两侧各有一大斑与背部斑点同色;棘褐色。身体似蟾蜍,实际是一种蜥蜴,确凿名称为角蜥,缘近鬣蜥。  相似文献   

12.
山地麻蜥春秋季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10月和1999年5月在徐州市南郊牛头山对山地麻蜥进行了食性统计,据36只山地麻蜥胃的剖检,食物大部分为昆虫;春季,14只蜥蜴胃中,昆虫出现频次为34,占频次总数的80.95%,检出食物85只,占食物总只数的87.63%;秋季22只蜥蜴胃中昆虫出现频次为50,占频次总数的94.34%,检出食物576只,占食物总只数的99.14%。  相似文献   

13.
说起瑶山鳄蜥,它远不如大熊猫、老虎、天鹅那样引人注目,但就其在分类上独成一亚科、在产地上为我国所独有来说,却早为国内外科学家所重视而闻名于世界.分布很少瑶山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是爬行类动物,属于蜥蜴目、异蜥科、鳄蜥属.是1930年由E.Ahl首先报道并确立的一新科后  相似文献   

14.
鳄蜥趣话     
鳄蜥,多么有趣的名字,是鳄类还是蜥类?就这两个字的前后顺序来分析,可能是像鳄的蜥蝎吧!正是这样。这是一种较大型的爬行动物b体长约30厘米,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它的头像蜥蜴,跟鬣蜥的头型没有什么两样;身体和尾又极似鳄鱼,特别是尾部,既有两排整齐的纵行背棱,又有许多黑色的横纹,跟扬子鳄的尾没有多大区别。鳄蜥不仅在长相上既像鳄,又似蜥,而且在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上也具有这两种动物的特点。它跟鳄一样,很善于在水中游泳,  相似文献   

15.
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生存环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青海高原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Stauch) 和密点麻蜥( Eremias multiocellate Guenther) 的生存环境,总结了这两种蜥蜴的生存与所栖息地植被、土质、海拔有密切关系,对生存环境有严格的选择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 (41°26'N,106°58'E,) 荒漠,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为蜥蜴群落的优势种,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无斑沙蜥(P.immaculatus)为伴生种.3种蜥蜴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大于0.7.变色沙蜥具最大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9.72)却具最小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指数(2.99),而密点麻蜥却相反(1.02和5.58),这2种蜥蜴的空间和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54和0.60,这两项指标在2种沙蜥之间分别为0.75和0.51.无斑沙蜥与密点麻蜥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0.11),但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却最大(0.92).  相似文献   

17.
以草原沙蜥和避役的骨骼解剖为素材,证明它们是较原始的蜥蜴,两者共同的原始性为:颞窝宽大,顶骨呈板状,牙齿三尖,下颌板骨前端参加下颌联合,环椎的间椎体同神经弧松散结合,荐椎无分化,尾椎脉弧呈Y型,腕骨超过9枚。各自的原始性状:草原沙蜥为顶骨孔发达,上颞骨存在,腭部骨片未退缩,而且排列位置未变。避役为上颞弧由后眶鳞骨构成。归纳喙头蜥、(?)鳞蜥、草原沙蜥和避役的骨骼结构,为原始蜥蜴特征提供新的证据。同时分析了游舌部蜥蜴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8.
壁虎,在我国沿海和南方各省是司空见惯的动物,它们以擅长攀墙走壁而闻名。壁虎为壁虎科动物的总称,是包括壁虎、蜥虎、半叶趾虎、蝎虎、沙虎、漠虎、裸趾虎等660多种动物的大家庭,约占全世界3750种蜥蜴的17.5%。它们的体形虽较小,可是却有一个颇大的头,并有一对适于昼伏夜出和在暗处观物的大眼睛。然而上、下眼皮却不能  相似文献   

19.
闽北地区系指福建西北部,包括浦城、崇安、光泽、邵武、松溪、政和、建阳、建瓯、顺昌、南平、泰宁、建宁、将乐等县,为全省地势最高峻的地区。多年来,我们在这个地区采集到爬行动物,计有82种。其中龟鳖目3种,蜥蜴目16种,蛇目63种,占全省爬行动物种类总数(115种)的71.3 %。本文就该地区的爬行动物区系作初步分折如下。属于华南区种类有18种:即丽棘蜥、壁虎、纵斑蜥虎、光蜥、股鳞堰蜒、南草蜥、蟒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12月,测定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昼夜体温和摄食后的选择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T_(sel)和临界高温T_(CTMax)分别为(26.22±0.65)℃和(42.35±0.41)℃;在环境温度为15~35℃的实验条件下,丽纹攀蜥的体温T_b与环境温度T_e存在线性关系(T_b=0.663T_e+7.193;);在缺乏温度梯度热环境下,环境温度与丽纹攀蜥的活动体温差异不显著(T_(11)=0.643,P=0.53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不存在显著差异(F_(2,104)=0.997,P=0.372)。结果表明:(1)丽纹攀蜥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显示了外温动物的体温特点;(2)丽纹攀蜥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体温的能力;(3)丽纹攀蜥与其他蜥蜴在临界高温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地理分布有关;(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选择体温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其摄入的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