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朝鲜族手指指毛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内蒙古兴安盟朝鲜族10~25岁学生547人(男276、女271)的手指指毛分布.结果表明,近侧指节生有指毛,中间指节除拇抬外,不生指毛,远侧指节无指毛.男女两性间指毛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左右手指毛分布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手指指毛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调查了16~50岁蒙古族566人(男284,女282)的手指指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远侧指节不生指毛,近侧和中间指节均生有指毛。左右手同位指指毛分布基本对称,每指两侧指毛分布不对称。蒙古族人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偏高,低于白种人,高于印度人、日本人、尼日利亚人和我国藏族人、汉族人、畲族人、壮族人。且存在性别高度显著性差异(男>女,P<0.00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居住在甘肃省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年龄在16~50岁之间的保安族人312例(男159例,女153例)手指指毛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随机取样观察记录手指各指指毛的分布情况,对2~5指近侧指节指毛位居桡侧、正中及尺侧者,分别以R、M、U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保安族人手指指毛的分布情况,为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结果:保安族人手指远侧指节没有指毛生长,近侧指节全部生有指毛,中间指节一部分人生有指毛,保安族人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为41.7%(男49.1%,女34.0%),男性高于女性(P=0.007<0.05).2~5指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构成比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4>3>5>2.手指指毛的分布规律和出现率是反映体格特征的有效参数,对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哈密市维吾尔族524人(年龄16~50岁,男287,女237)的手指指毛分布。结果表明远侧指节不生指毛,近侧和中间指节均生有指毛。左右手同手指毛分布基本对称,每指两侧指毛分布不对称。维吾尔族人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低于白种人,高于印度人、日本人、尼日利亚人和我国藏族人、汉族人、壮族人。男性指毛出现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广西柳州市1 164名大学生(汉族705人,壮族459人)卷舌、翻舌、眼睑、前额发际、发旋、耳垂、拇指类型、小拇指弯曲等8项遗传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其他地区民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广西汉族、壮族间,卷舌、发际、小拇指弯曲民族间差异显著,而拇指类型、翻舌、眼睑、耳垂、发旋民族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汉族、壮族间遗传距离最近,广西汉族、壮族分别与贵州仫佬族间的遗传距离(0.470 6,0.512 5)最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和掌握广西仫佬族与壮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差异,对广西仫佬族1419名学生的体质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并与2010年广西城乡壮族7~15岁学生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西仫佬族与城市壮族学生身高、体重均值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身体充实度落后于城市壮族学生的平均水平,体型接近乡村壮族学生群体,男、女生身体形态生长突增高峰的开始年龄分别为13~14岁和10~12岁;肺机能发育水平以及柔韧素质仫佬族学生明显优于城乡壮族学生水平;仫佬族与壮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并随学龄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应根据各民族学生体质指标态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体育锻炼等干预措施,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调查所得数据基础上,对北京地区壮族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进行分析解释,兼与现有的对广西地区壮族的各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对壮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代壮族的聚启区与历史上实行壮族土司制度的区域是一致的。壮族土司文化之歌圩文化、社庙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各有特点,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广西3个旅游文化圈过渡地带中最闪亮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景观人类学的场域研究是指当地人主观上对所处的文化或环境所进行的赋义.照此理论,壮族圩就是壮族民众在地理、活动与心理上进行场域建构的结果.壮族圩因地势、河流而发展受限,但道路、村落也建构了其独特面貌.壮族圩还通过经贸、居住、文娱等进行活动建构.此外,遵守圩期、向往圩的文明、认同圩上的美食、形成共同的死亡想象等是壮族人对圩的心理场域建构.显然,探讨壮族圩的场域建构就是探讨人地关系的重要人类学命题.  相似文献   

10.
宗教活动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探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经济交往的重要切入点。分析横县民间宗教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阐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找出使二者能良性发展的对策,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广西图书馆壮族文献资源馆藏的类型,找出了广西图书馆壮族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西图书馆壮族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发旋和手指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5年1月至5月调查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495例发旋(男309例,女186例)和643例手指毛(男314例,女329例)。蒙古族人单旋出现率为91.92%。发旋旋向顺时针为68.79%,逆时针为31.21%。发旋主要出现在右后象限(60.22%)。蒙古旗人单旋出现率低于藏族人(95.78%),而高于汉族人(85.37%),差异均显著。蒙古族人手指毛近段指节出现率为100%,中间段为49%,远段指节末发现有手指毛。蒙古族人中间段指节手指毛出现率大小顺序为:拇指>环指>中指>小指>食指。  相似文献   

13.
民俗事象之所以能传承下来,依赖于它们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广西右江流域壮族传统寿庆习俗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凝聚功能、喜庆功能等,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先秦以前,广西境内为壮族先民所居住。秦汉以后,汉族才逐渐迁入,并于明清以后在人口规模上超过壮族,形成了广西汉壮民族融合的独特形态。历史上汉壮人口比例(相对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广西汉壮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ABCA1基因R1587K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广西汉族与壮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100例和壮族人84例的ABCA1基因R1587K位点进行检测,分析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并与其他种族相比较.结果表明,ABCA1基因R1587K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分别为ηR=0.475和ηR=0.525,壮族中分别为ηR=0.411和ηK=0.589;基因型频率在汉族分别为:ηRR=0.19,ηRK=0.57,ηKK=0.24,壮族分别为:ηRR=0.25,ηRK=0.32,ηKK=0.43.2组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人群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ABCA1基因R1587K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广西汉族与壮族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与国外不同种族人群相比具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广西石灰岩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Camellia pubipetala)的伴生群落特征及其种群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毛瓣金花茶的伴生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伴生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在龙虎山1、龙虎山2、陇召和驮塞4个样地共1 600 m~2的毛瓣金花茶伴生群落中,共记录维管植物202种,隶属69科158属,主要优势科为大戟科、茜草科、桑科、樟科等。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为主,热带成分占优势(82.87%),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79.21%),叶的性质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和全缘为主。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丰富。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毛瓣金花茶幼苗严重缺乏,种群更新能力弱,且多为小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应加强对毛瓣金花茶生境的保护,并对残存植株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记录中国毛食蚜蝇属 11种 ,包括中国新录种 1种 ,3种为陕西省新记录 .文中简述了毛食蚜蝇属的鉴别特征及其分类概况 ,列出中国已知种类的分布区域及检索表 ,对中国毛食蚜属的区系分布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 .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套研究指进、剩余油分布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粘度比,不同驱替速度下的水驱油实验,可实现流动图像实时采集,系统地提出了驱替速度的限制条件及泵排量等实验参数的确定方法.首次提出由于指进发育造成注入端及排液端附近的剩余油开采潜力及开采速度对采出程度影响的临界特性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大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gamblei (Hope)C.Chr.和狭鳞鳞毛蕨D.stenolepis(Bak.)C.Chr.进行分类订正研究.在《A monograph of Dryopteri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等专著中,均未承认D.gamblei (Hope)C.Chr.为独立的物种,而是作为狭鳞鳞毛蕨D.stenolepis(Bak.)C.Chr.的异名处理.作者确认大暗鳞鳞毛蕨与狭鳞鳞毛蕨分别为2个独立的物种.文中附有这2个物种的分类检索表、分类特征照片、文献引证和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20.
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个案分析来探讨壮族雕刻、造纸传统手工艺盛衰的原因,从有效保护的层面论证以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雕刻手工艺技艺的切实可行.通过反思传统造纸手工艺的逐渐消失,试图为传统手工艺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点个案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