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意象 寓意 讽刺——评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深受意象派的影响,T.S.艾略特在其第一首也是意义深远的《普鲁弗洛克》中尝试运用了意象派的创作技巧。诗中他通过一个充满意象和引喻的典型生活背景以及通过把独白者的所忧所虑和古典作品中一些典范人物的所做所为联系起来,生动地描述了文明社会的生活图景,籍以揭示出两类人物的不同生活态度和追求,从而成功地展示了现代人的毫无意义和空虚的生活,预示了现代文明所必然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相似文献   

3.
现代英语写作在不知不觉中把"传统"贬到了考古学的词汇堆里,"传统"一词近乎等同于无独创性或死气沉沉.为了证明自我才能,现代的人们都急切地要与传统划清界线,挣脱传统的束缚.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一切所谓破除传统的独创,都是后来人们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眼光对原有传统作出的新阐释和新选择,而新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定受到原有传统的影响以及暗中制约.以"传统"观为核心内涵的艾略特诗学所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归附传统、发掘传统的思考及探索,他以<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作为其诗学的宣言书,开始了曲折而艰辛的回归传统之旅.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创作领域,艾咯特强调传统的存在,主张归附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他认为作家的创造力来自文学体系自身源远流长的传统,创作活动实则就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逃避自我个性回归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过程.同时,艾略特还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理论层面的创作"传统"观.他的诗歌不仅引经据典显示出其回归传统的努力,而且还大胆创新传统诗歌技法,成功地把发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引进英语世界国家并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于赛珍珠这样一位终身致力于中国书写的美国女作家,国内学者的态度褒贬不一,且一度贬大于褒.直到八十年代,国内学界对赛珍珠一边倒的批判与讨伐才逐渐消退.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仍可在报刊以及学术论文中看到些许对赛珍珠的批评和质疑,但总体而言学者们已然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对待赛珍珠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6.
主要利用uv-分解理论分析D.S.规划。先将D.S.函数uv-分解,再给出D.S.规划算法和最优性条件。  相似文献   

7.
我们计算了荷电PG玻色子对S,T参数的顶角图贡献,发现该项贡献为负,使得S,T参数的理论预言值与实验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要求拉氏函数密度的不变性出发导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中的B.R.S,变换,论证了其中的系数ξ与内部空间分量指标a.b.c……的无关性;并推广了B.R.S.变换及Ward-Takahashi恒等式.在普遍情况下,规范群的群参量θ(x)没有不定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群理论下一类非交换群的群结构和元素的阶,利用数论中同余的基本概念,计算一类非交换群之间的所有同态个数,进而验证T.Asai&T.Yoshida猜想对这类非交换群成立.  相似文献   

10.
胡蝶 《当代地方科技》2010,(19):170-171
本文拟以艾略特对袁可嘉的影响为个案,从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两个方面,探讨艾略特对袁可嘉造成的巨大影响。此个案研究既扩充了国内对袁可嘉的研究之内容,也为“艾略特在中国”研究作了补充,同时也对探索中国现代诗歌萌芽发展的轨迹,揭示西诗在中国新诗萌芽中的推动作用,以及研究中西方诗学交流等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艾略特在其代表作《四个四重奏》中,精心构筑了严谨对应的音乐结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宗教冥思。  相似文献   

12.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关键词——“影响”与“接受”原则上是一回事。但在“关系”数轴运行指向上,前者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意味多一些;而后者则与之相悖。外来性和隐含性是前者凸显表征;后者往往是一种理性“拿来”或全盘“移植”。健康化的国际间文学(文化)交往模式不仅仅是互动的,而且也应当是平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弱势文学(文化)礼遇“影响”与“接受”之“恩赐”的频率要胜过强势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赵旻 《凉山大学学报》2002,4(2):136-137,140
本文认为,目前从纯文本的角度去研究王朔巳失去意义,而对曾经由王朔引起的论争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中的基本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也传达出来,译者必须发挥他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达到这一主观愿望的同时客观上会造成对原作的背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具体化"、"前理解"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5.
接受理论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主体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视阈下的文学主体之间形成的是交流对话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在“期待视野”和“隐在读者”的接受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实现。笔者在接受理论视阈下审视文学主体的关系,以期最终实现文学活动的优化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接受理论观照文学翻译过程,发现无论在理解还是转换阶段,译者的主观创造都不可避免,从而指出以原文为依归的单一翻译标准是不现实的,文学翻译标准必然是多元性的.  相似文献   

17.
颜纯钩是由内地赴港的“第三代南来作家”。他是香港小说界的一位精雕细刻派。无论是写“大陆文笔”的历史悲歌 ,还是撰“文革”后迁港“新移民”的血泪挣扎 ;抑或是港人的社会、人情写真 ,三类作品的无一不佳 ,十分耐人寻味。其作品的艺术特点格外鲜明 :在叙事风格上注重传统和现代的和谐统一 ;意象处理堪为上乘 ;象征手法运用颇为成功 ;善用反讽 ,充满张力  相似文献   

18.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是阐释者和文学再创造者.  相似文献   

19.
V.S.奈保尔自1950年离开西印度群岛,始终将英国当成自己的家园。在受到西方批评界追捧的同时,奈保尔遭遇第三世界学者的抨击:认为作家竭力试图离开殖民地,到达宗主国。笔者通过梳理奈保尔的作品,发现作家移居海外之后,却在文学上“到达”了西印度群岛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