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测定丽棘蜥12SRNA、16SRNA、Cyt 6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15种有鳞目动物的同源序列,以鳄目的2个种(Alligator sinensis和Cairman crocodilus)作为外群,构建MP、NJ和ML分子系统树,探讨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MP、NJ和ML分子系统树聚类的结果显示:蛇蜥亚目、壁虎亚目、蚓蜥亚目、石龙子亚目和鬣蜥亚目能够完全分开,蛇亚目和蜥蜴亚目在有鳞目中为姐妹支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1989年4月到1991年10月在呼和浩特平原对(Eremiasargus)繁殖生态作了研究,其性腺活动随季节而变化.多数雌性成年个体7月份产卵,年平均产卵3枚.卵在沙土中自然孵化,孵化期1个月左右,幼体8月份孵出.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核型和Ag-NORs.结果显示: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染色体数2n=34=12V+22m,NF=46,其中有6对大型染色体和11对微小型染色体,雌雄性间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一对Ag-NORs位于NO.2染色体的长臂。同源染色体Ag-NOKs有位置差异,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中间.另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12月,测定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昼夜体温和摄食后的选择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T_(sel)和临界高温T_(CTMax)分别为(26.22±0.65)℃和(42.35±0.41)℃;在环境温度为15~35℃的实验条件下,丽纹攀蜥的体温T_b与环境温度T_e存在线性关系(T_b=0.663T_e+7.193;);在缺乏温度梯度热环境下,环境温度与丽纹攀蜥的活动体温差异不显著(T_(11)=0.643,P=0.53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不存在显著差异(F_(2,104)=0.997,P=0.372)。结果表明:(1)丽纹攀蜥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显示了外温动物的体温特点;(2)丽纹攀蜥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体温的能力;(3)丽纹攀蜥与其他蜥蜴在临界高温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地理分布有关;(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选择体温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其摄入的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丽纹龙蜥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存在差异。小肠具有明显的空肠分化。研究表明丽纹龙蜥消化管的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相似文献   

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argus)的染色体数2n=38=34I+2m+ZW,即有19对染色体,全为T型。其中常染色体18对,性染色体一对。在18对常染色体中有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染色体,1对为点状小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ZW型。经BSG法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都具着丝点C带,另有4对具端粒C带。将丽斑麻蜥与其近缘种山地麻蜥的染色体核型相比较,前者有性染色体,后者则无性染色体,差别显著,这表明该种在核型上更进化一些。同时讨论了麻蜥属与草蜥属的某些种在进化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九龙棘蛙和棘胸蛙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蛙类新纪录——九龙棘蛙相似文献   

8.
丽纹龙蜥不同组织的同工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雄性丽纹龙蜥的脂肪体、精巢、肺、肝脏、肌肉、肠、胃和心脏等8种组织中的酯酶、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醇脱氢酶等5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丽纹龙蜥的5种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爬行纲、蜥蜴亚目、鬣蜥科、攀蜥属一新种,命名为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新种与草绿攀蜥(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 and Dunn)相似,但又与后者有显著差别;颈侧褶下具有发达的小腔,体背具7-9条连续或不连续横纹,雄性体背两侧各有一条灰白色纵纹,体侧大棱鳞多为白色。  相似文献   

10.
水城棘腹蛙的核型和Ag-NOR_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城棘腹蛙的染色体数为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其中有6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S、2、3、4、8、9、10)和7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7的一个成员短臂有一明显的次缢痕,银染后,一个NOR定位于此缢痕区  相似文献   

11.
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生态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的相互竞争能力,在空间生态位,草原沙蜥的竞争力大于丽斑麻蜥,而在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一维则相反.以各种因素衡量,丽斑麻蜥对灌从生境的适应能力强于草原沙蜥.  相似文献   

12.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1990年4-5月对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两种蜥蜴的静止代谢率均与环境温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9;与体重呈负指数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63,驯化试验表明在禁食条件下两种蜥蜴的体重减轻率也与环境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1。  相似文献   

13.
从原尾蜥虎的卵巢重量,输卵管重量,卵巢内最大卵泡的长径,输卵管上皮厚度及输卵管中含卵数的季节性变化,观察了雌性生殖周期,结果表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开始于11月份,冬眠期间卵巢增重缓慢,出蛰后增重加快,到次年6,7月份其重要为最小值,一个周期至此结束。原尾蜥虎一年繁殖一次,每次产卵2枚(偶尔1枚),6,7月份为卵成熟及排卵的高峰期,而孕卵、产卵的高峰期是6 ̄8月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雄性精巢作为实验材料,经过低渗、固定、空气干燥、Giemsa染色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大棘螽Deracanthagrandis(Lucas)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2n■=29,第一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的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为XO■/XX■型.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荞麦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荞麦(Fgopyrum esoulenlum Moench)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抗旱耐寒的粮食作物.在食品和医药工业领域日益显出重要价值.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荞麦逐步有所研究.但发现作为栽培长荞麦的核型,随研究者的不同、所用方法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5].因此,我们利用5种不同类型荞麦且采用独特的预处理技术比较研究了荞麦的核型,为养麦的分类提供细胞学依据.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甜荞种(F.sagittarum Gilib.)凉山乃托;苦荞种(F.tataritcm …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研究了珍稀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amabilis(Nelson)Reld.的核型,其核型公式为K(2n)=44=24m(M)+16sm+4st.第4,7,8,9,12,13,14,15,18,19,21,22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1,3,6,10,11,16,17,20对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第2,5对为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根据Stebbins的染色体核型的不对称性类型,金线松属于“  相似文献   

19.
二色棘豆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二色棘豆(Oxytropis bicolor Bge.)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K(2n)=2x=16=14m 2sm,相对长度组成为2n=16=8M2 8M2 8M1,核型为“1A”型。  相似文献   

20.
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的分布状况,生活规律及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总结了分布于青海高原的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的分布状况,一日活动规律及其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