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广西和贵州泥盆系-石炭系界线有强烈的δ~(13)C值负异常,两地负异常可以对比。在广西和湖南弗拉阶顶部δ~(13)C值有多次负异常,两地负异常亦可以对比,δ~(13)C值波动曲线具有显著特征,它为今后弗拉阶-法门阶界线的识别及远距离对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生物地层工作基础上,对无机碳同位素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远距离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延长组地层更为准确的等时地层格架.方法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特点,以标志层为基准、以沉积模式为指导、以旋回厚度为参考、以等高程切片法为手段,并以动静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开展研究区小层的划分与对比.结果 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长61-1,长61-2,长62,长63,长645个小层.结论 延长组地层各小层厚度不等,但横向厚度变化比较稳定.其中长61-2小层砂体连片,普遍含油,为川口油田的主要开发层位.  相似文献   

3.
基于IDL语言实现了金沙遗址的考古地层三维模型,并在Microsoft.NET平台上建立了完整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运用该系统,实现了地层的断面切割等功能,并结合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地层的空间特征,推断地层的沉积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描述考古地层的内部构造,并获取对地层空间特征的微观性理解,实现定量化的记录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下组合地层总体埋藏深度为6 000~7 000 m,构造条件复杂,常规地层岩性识别依靠人为判定,缺乏定量判定标准。元素录井对岩屑样品的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为岩性和地层定量识别提供了数据基础。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为例,在上侏罗统的喀拉扎组和下白垩统的清水河组超深地层中获取627个岩屑样品,利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岩屑元素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元素箱型图和图谱分析建立元素的含量与岩性对应关系,对敏感性元素的含量进行交会分析,建立不同岩性元素定量标准,探讨标志层的元素定量特征。结果表明,样品的SiO2和Fe含量与岩性相关性强,其中Fe含量与泥质含量呈正相关性;SiO2含量与砂质含量呈正相关性。SiO2含量与Fe含量之比大于24.53为砂岩,两者含量之比小于等于24.53为泥岩。岩屑的Ca元素含量突增是清水河组和喀拉扎组分界标志。元素录井分析实现了准噶尔南缘中段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复杂构造带超深钻井地层岩性和地层定量判别,为山前复杂构造带的构造解释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小平 《甘肃科技》2009,25(12):85-85
平均值的计算有不同的计算方法,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以平均数为计算依据的其它相关指标的结果有较大影响,如何选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由于该地区在地史时期内经历过多期强烈构造运动,使该断陷盆地分割性强,地层往往呈残余状态.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地震相、沉积相、岩石相及测井相研究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一段内部层序界面进行了识别,并对地层缺失层段进行了确定和恢复.结果表明,南一段沉积过程中经历了3次湖泛作用和1次沉积转换作用,相应地形成了3个稳定泥岩段及1个由进积到退积的沉积转换面.通过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沉积湖泛面和转换面的追踪对比所建立的南一段残余地层等时地层格架,可以使目的层段内的油层组划分对比具有等时性,所建立的标准剖面可用来有效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地层缺失和缺失厚度.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显著标志,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就要求能重点体现数字化.以西南大学《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为例,分析了课程现存的问题,农业机械化行业存在的不足以及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发展现状,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课程建设所须采取的措施,形成新的授课纲要,以提升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压裂技术的选井依据及现场应用 ,重点分析了影响压裂效果的因素 ,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压裂工艺 ,提高低渗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功能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变为“研究型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力倡导“产-学-研”与“科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从自然界“聚集”现象出发,通过分析“聚集”的目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3个城市中的科教园区为例,提出了以师法自然和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模件化”为“聚集”策略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规划与设计中结构秩序的重要性,以典型模件单元的建构作为设计组织的起点,将模件单元在结构秩序基础上形成同构异型的多样化组合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尺度层级;展示了“模件化聚集”方法在创造“科学共同体”上的优势,3个案例也呈现出该设计方法历时性的传承、延续和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