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针对利用运动员脉搏波信息对其运动状态(高强度运动、平静)进行判别,并减少身体状态的随机性对脉搏波特征信息的影响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原始脉搏波信号进行建模进而提取特征信息进行状态判别的方法.利用训练-测试的二分类分析方式,对运动员的心率状态进行判别,以分析运动员的运动状态,辅助其进行运动训练工作.实验通过对10名运动员志愿者在不同状态下进行脉搏波采集,对预处理后的原始信号进行函数建模并提取生理信息,利用SVM进行监督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运动员心率状态进行有效判别,得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玉竹生津鸡汤对高强度训练男运动员心肌组织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给予高强度训练的男生服用玉竹生津鸡汤15天,观察服用前后血清相关酶变化情况.结果:服用两周前后运动前空腹血样及运动后即采血样的CK、CK-MB、AST(谷草)含量均大幅下降.结论:玉竹生津鸡汤可以降低大强度训练对心肌组织的损伤,对运动员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蹼泳运动对女子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选取国家女子蹼泳队运动员、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各11名,采用MAX-Ⅱ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和荷兰Lode恒定功率自行车检测女子专业蹼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的相关指标,统计学分析各组运动员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蹊泳运动员VO2max/kg、O2P、VE/kg等指标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表明蹼泳运动可显著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以高强度间歇模式进行悬吊运动是否能显著提升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招募30名足球运动员进行5式悬吊运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每式动作进行30s,每式间隔休息30s,每周每式运动时间增加10s,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8周.结果显示:8周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降低体脂率,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平衡能力、T字敏捷跑、加速爆发力、垂直跳跃高度、垂直爆发力、无氧能力、3min登阶测试、摄氧效率斜率等运动表现显著提升;但是,最大摄氧量则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3天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游泳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挑选了24名青年游泳运动员作为样本,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组(HIIT组)和未参与高强度间歇运动的对照组(CON组)。HIIT组采用INSANITY 60DAY TOTAL BODY WORKOUT的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训练方法,而CON组则采用与训练组同时间的跑步练习。训练前中后共进行10次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一次身体成分检测。结果 HIIT组训练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均值相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137±5到(151±7),P0.05],而CON组训练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运动员的肌酸激酶水平(CK)和尿素氮水平(BUN)均未超过正常指标范围,且两组运动员的晨起时的安静心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身体成分方面,HIIT组的体脂百分比下降极其显著,而CON组体脂百分比出现下降;从瘦体重来说,HIIT可有效增加运动员的肌肉含量。结论短期内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游泳运动的血红蛋白含量有升高的效果,可高效的降低游泳运动员的体脂含量和增加运动员的瘦体重,且不会增加运动员的肌体疲劳。  相似文献   

6.
卢洪利  孙慧峰 《科技信息》2009,(10):194-195
利用血乳酸指标对女子拳击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进行评定,为教练员指导运动员的训练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二次跑台试验法,测试运动员运动前后血乳酸指标值;通过观察法,跟踪拳击运动员训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拳击运动员安静时有6名队员的血乳酸值高于正常范围,定量负荷下以及极量负荷下,运动后血乳酸值明显升高且极量负荷下血乳酸峰值基本上出现在运动后的第三分钟到第五分钟。同时运动员的血乳酸指标值个体差异明显。结论: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由单一的血乳酸指标决定的,而是其身体机能和比赛时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湿热环境及高强度体能训练对青年篮球运动员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性疲劳有效营养措施。方法在湿热环境(干球温度28℃,湿球温度27.5℃,相对湿度>100%)下,运用心率遥测仪对10名篮球运动员安排相应高强度专项体能训练监控;分别在训练前及训练后即刻抽取静脉血,测定训练前、后Glu,BUN,CK,CK-MB,K ,Na ,Cl-及血清总钙(Ca)及全血总钙(Ca)含量。比较评价高强度篮球体能训练前、后对机体糖代谢、心肌细胞、电解质代谢以及体重的影响。结果训练后BUN,CK,CK-MB,Glu,Na ,Cl-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体重与K 含量下降。结论高强度训练对运动员体液及糖量的消耗较大,应及时补充;同时也要密切关注高强度训练对于心肌细胞功能的损伤和电解质的紊乱,尤其是K 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彭丽娜  李洁 《甘肃科技》2009,25(1):136-138
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了高原低氧环境及运动对人体Hb及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对提高有氧运动代谢能力以及运动成绩有良好的效果。为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高强度体育运动造成的运动损伤,需要对体育运动负荷的状态进行监测,因此,提出了基于特征参数的高强度体育运动负荷状态监测系统方法。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集体育运动负荷状态参数,采用集成信息融合的方法实现特征参数融合和聚类处理。构建高强度体育运动负荷状态特征参数的检测统计特征分析模型,结合ZigBee物联网组网和射频标签识别方法,实现对高强度体育运动负荷状态特征参数频谱特征分析和实时运动状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实现对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和健康水平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高强度体育运动负荷状态监测系统对运动参数监测的准确性较高,可以有效避免因超负荷运动造成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肌氧含量的光电无损检测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动脉血氧和肌氧饱和度的概念。从光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出发,给出了无损光电监测组织中氧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推导了计算公式。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氧代谢能力进行了实时连续无损检测和评估,随着运动状态的改变,明显看到了肌氧含量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及训练后恢复期的氧消耗和恢复与运动强度明显相关。这对于进一步评定训练效果,掌握训练强度,判断疲劳以及运动员选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耐力训练对雄性大鼠的心肌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的适宜 训练方式。方法 选用 6 周龄健康雄性大鼠 48 只,建立大鼠耐力跑台模型。将选取的大鼠随机分为 4 组:安静对 照组(C 组,12 只);低强度组(L 组,12 只);中等强度组(M 组,12 只);高强度组(H 组,12 只)。4 组大鼠进行为期 6 周的跑台实验后,用生化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内容包括: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4 组大鼠经不同强度耐力运 动训练 6 周后,结果发现,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的 SOD 活力在中强度组显著上升,而在高强度组显著下降 (P < 0. 01);GSH-Px 活力在低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显著上升,而在高强度组显著下降(P < 0. 05 或 P < 0. 01);与安 静对照组相比,高强度组的心肌组织 MDA 水平显著增高(P < 0. 01)。结论 低中强度的耐力训练能有效提高心肌 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运动训练手段也逐步向着科学化发展,虽然以往的大运动量、大强度、超量恢复、高原训练等手段在短期内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对运动员来说起到的反而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无氧阈训练是运用无氧阈强度指导运动员训练,使运动强度更加科学化,对发展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黄芪多糖(APS)对力竭运动大鼠机体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大强度力竭运动大鼠模型,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按照训练模型进行为期6周的耐力训练,最后1次训练进行1次力竭运动,随后取心肌组织并进行样本处理.检测大鼠心肌MDA含量,用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运动组MDA含量、AI和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与运动组比较,运动加药组MDA含量,AI与Bax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黄芪多糖可有效抑制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上调BcL-2和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高强度有氧运动下运动员肌肉强度的变化情况及发生机制。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肌肉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研究高强度有氧运动下的肌肉强度变化十分重要。采用交叉对比的方法对17名长跑运动员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下的实验。采集运动员的血液测量乳酸含量,利用肌肉拉伸强度检测器测量运动员的肌肉强度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强度有氧运动的初期,运动员体内的乳酸含量逐渐升高,同时运动员的肌肉强度也有了显著提高(P0.5);在高强度有氧运动的后期至力竭后的恢复期,乳酸的含量逐渐增高,运动员的肌肉强度先是到达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最后低于安静状态时的水平(P0.1),差异显著;说明乳酸在高强度运动中对于肌肉强度的变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乳酸积累也是导致肌肉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耐力负荷的雄性Wistar大鼠心脏为研究对象,采用酶组织化学、常规组织学的HE.Masson和心肌闰盘特异性染色等方法及电镜技术,对不同耐力负荷下乳头肌及心内膜下心肌组织结构变化与心肌功能的适应性做了观察。结果表明,适宜的耐力负荷可使乳头肌细胞肥大,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心肌窦样管及与心腔相通的管道扩张;不适宜的超量负荷及耗竭训练导致乳头肌及毛细血管、心肌窦样管和与心腔管道缩窄或闭锁,造成乳头肌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损伤程度与运动负荷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强度训练(HIT)与高负荷训练(HVT),对健美操运动员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针对健美操选手进行为期12周高强度复合式训练,并于运动前、训练中、训练后对受试者血清肌肉损伤的生化指标、体脂率等进行监测.结果:(1)高强度复合式训练能显著降低受试者体质量、体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素氮浓度;(2)提升血液葡萄糖、乳酸、肌酸酐浓度,增强天门冬胺酸转胺酶及肌酸激酶活性;(3)血液中的肌肉损伤指标值的提升与体脂下降率呈负相关,这暗示高强度复合式训练有利于肌肉再生,从而促使脂肪组织下降.结论:12周高强度复合式训练使健美操选手体脂明显减少、血液中肌肉损伤指标值提升,表明该训练方式可以促使肌肉再生,吸引全身含碳资源重新分配,使脂肪组织下降、肌肉组织增加,强度越高,碳资源重新分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耐力运动对女运动员铁代谢及铁调素的影响,揭示运动时铁代谢的变化规律,并为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依据和参考,对12名参加2015年衡阳市元旦环城赛跑(全长约6 000m)的大学女运动员,分别于赛前、赛后即刻、赛后1d、赛后3d各取静脉血5mL,测试血清铁、铁蛋白、Hepcidin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显示,赛后即刻运动员血清铁和IL-6比其他各时间点显著上升(P0.05),赛后1d运动员血清Hepcidin比其他各时间点显著上升(P0.01).这说明耐力运动对女运动员血清铁、Hepcidin和IL-6产生了即时性影响,建议经常监控女运动员铁代谢相关指标及铁调素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剧烈有氧运动和非剧烈有氧运动的2组运动员进行连续4周的生化指标检测,分别选取血常规、肌酸激酶、血尿素、肝功能等指标,研究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运动员内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长期有规律的适当有氧运动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剧烈的有氧运动增加人体内的白细胞,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剧烈有氧运动对运动员内脏的氧转运能力要求高于非剧烈有氧运动对运动员内脏的要求;剧烈有氧运动对运动员内脏的损伤程度大于非剧烈有氧运动的运动员,损伤程度与有氧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通过对12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及其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总数分布变化规律,进一步监控和探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对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临床应用广泛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分析11名平均年龄为15岁的业余运动员,在进行12周的交替训练及其前后的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研究结果: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前后比较NEUT水平降低,表明12周交替训练对运动员细胞免疫功能产生的一定影响,其细胞免疫功能第2阶段明显较第1阶段稳定。建议:在研究类似大学生的青少年群体的运动员免疫功能时,应考虑到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身体和心理发育等特征,周边环境,训练量和强度,尤其是海拔高度和缺氧环境等;在高原和亚高原训练中,应十分重视检测运动员各免疫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及时调控营养和调整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