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地质上看,攀西地区是个古老的大陆裂谷,攀西地区的成矿作用,主要受古裂谷构造控制。这条南北向的古裂谷,向北经龙门山、鄂尔多斯西缘,穿内蒙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后可与贝加尔湖裂谷相连,向南经红河裂谷而连南海与中印半岛间的断裂带,构成全球性南北向锯齿状裂谷系的重要分子。裂谷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因而受裂谷构造控  相似文献   

2.
从柏林 《科学通报》1987,32(10):763-763
川西南攀枝花(渡口)-西昌地区(简称攀西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微陆块的西南缘。该区基底岩系出露较好,矿产资源丰富,故深受前寒武系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攀西古裂谷带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进展,对该裂谷带前寒武纪基底的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认识。多数研究者承认,早先所谓的“晋宁期或印支期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辽河盆地地热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5,30(13):1008-1008
辽河盆地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有人称之为“大陆裂谷”、“裂谷盆地”或“地堑”。地热方面曾报道过一个异常高的热流值(2.24HFU)并引起广大地学界的不同反响。近年来,我们于辽河油田开展系统地热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热流测量,所得结果与前不同,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岩石圈厚度——以攀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8,33(1):51-51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岩石圈厚度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它具有耗资少、方法简便、结果系统等优点,因而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很快。我们在完成“六·五”国家攻关项目攀西裂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同时,利用地热资料确定了攀西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部地热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张健  汪集旸 《科学通报》2000,45(10):1095-1100
分析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实测大地热流值,表明:该区热流背景高,但地壳热流在地表热流中所占比例不超过35%,沿北部陆缘向南部中央海盆方向,大地热流逐渐升高,而地壳热流在大地热流中所占比例却逐渐衰减,研究认识,该区地表高热流背景与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产生的高热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裂谷构造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单回顾了有关断裂的主要概念,如锯齿状断裂的形成、全球性断裂网格、断裂与断块的深度分类、三种断裂体系和五种断裂活动方式、褶皱对断裂的控制等。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论述裂谷的特点。如全球性裂谷系的方向、裂谷在平面上的锯齿状或雁行状展布、裂堑在陆壳向洋壳转化中的意义、裂谷的发育方式等,着重阐明了断块构造学说对裂谷分类和裂谷形成机制等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探讨裂谷中的矿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育特点、裂堑和裂谷中的主要内生金属矿产,裂谷沉积剖面的二元结构及裂谷中的沉积矿产。最后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攀西裂谷的现有认识,包括该裂谷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在南北向裂谷系中的位置,裂谷中的火山岩,侵入岩和沉积岩的特征及与奥斯陆裂谷岩浆事件的对比,裂谷区的地壳厚度变化等,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裂谷的两阶段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川西硅热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wanberg和Morgan(1979)依美国的区城热流值资料和大量的地下水二氧化硅温标温度资料,找出了二者的线性关系。于1980年又做了进一步讨论,指出根据水中二氧化硅含量,运用经验公式可以计算出当地的大地热流值,并称这种大地热流值为硅热流值(silica heat flow),以便与用传统办法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相区别。式中[SiO_2]为地下水中二氧化硅浓度,以毫克升~(-1)表示,Tsio_2为水溶解二氧化硅达平衡时的温度,以℃表示;T_0为当地多年平均气温,以℃表示;m是与地下水循环的最小平均深度相关的值,等于0.67℃米~2毫瓦~(-1)。本文根据川西的1089个地下的二氧化硅含量数据,用这种方法计算出川西硅热流值。每一经纬度网格求一个平均值,共31个,进而做出硅热流等值图,并就图形与地质背景的关系做了初步讨论。最后讨论了这一方法的适用性和移植到我国其他地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攀西裂谷区域地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建造和改造特征分析,从渡口市的攀枝花至西昌的冕宁是海西一印支期的古裂谷,称其为攀西裂谷。它既控制着本区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床的形成、富集和分布,也影响到地壳现代稳定性。所以,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和裂谷构造演化在资源、能源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航空遥感测得的彩红外照片影像判析和两年来野外考察,并参考了四川、云南两省地质资料完成本文。在野外考察中受到四川省委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研究中蒙张文佑、  相似文献   

9.
黄少鹏 《科学通报》1988,33(18):1405-1405
地表热流是地球深部热状态和浅层乃至地表各种瞬时或局部热作用过程的综合反映,因而影响地表热流分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因素对热流分布的影响机理不同,不同埋深的热扰动对地表热流分布的影响范围也不同。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可能滤掉热流数据中某些影响因素的成分,从而使得另一些因素对热流分布的影响得到更明显的反映,有利于从中发现或总结出大地热流分布的规律。可见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在大地热流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华北盆地地幔热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6,31(23):1811-1811
地幔热流是一个重要的深部地球物理参量。与地表所观测到的大地热流值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去除地壳浅部各种地质或环境因素对大地热流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给出更多的深部信息。近年来,作者在系统进行华北地热研究的同时,计算了华北盆地地幔热流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南部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热-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南黄海南部盆地现有钻井测温资料及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8口井的大地热流值,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趋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南黄海南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4.7~32℃/km之间, 平均为28.6℃/km. 大地热流介于65~74 mW/m2之间, 平均为69 mW/m2. 该数据填补了南黄海南部地区热流测量的空白. 热史恢复结果表明, 南黄海南部盆地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古热流持续增高, 在中生代末经历最高古热流, 在新生代则开始冷却. 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 南黄海南部盆地经历了至少4次快速沉降与缓慢沉降的更迭, 显示了较为强烈和频繁的构造活动且性质复杂.  相似文献   

12.
渤海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分析了8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142口井的试油测温数据,以及86块岩样的热导率测试结果,并对热异率进行孔隙率和温度校正。在些基础上,确定了渤海盆地的76个大地热流数据。结果表明:渤海盆地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背景,现今大地热流的平均值为65.8mW/m^2,这是由盆地构造发展史所决定的。由于中、新生代期间岩石圈多期伸展,地壳减薄,地幔传导热流较高,在深部形成高热异常。中国东部大多数中新生代拉张盆地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万天丰 《科学通报》1986,31(16):1247-1247
Swanberg和Morgan,根据美国纽约州、新墨西哥州和埃及的资料建立了地下水中二氧化硅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即二氧化硅温标温度)与实测的大地热流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提出了利用地下水中二氧化硅含量来估算大地热流值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壤热流计算结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宝灵 《科学通报》1993,38(11):1013-1013
大地热流场的测量颇为困难.我们认为对一年以上的长时间平均而言,用浅层土壤热流推算大地热流是可能的.设土壤热流量为Q,则有Q=C_mKT/Z,(1)式中C_m为土壤容积热容量,T/Z为土壤温度梯度,K为土壤导温率.当这两项已知,K的计算成为关键.本文试图利用资料中全国287站0.8m,3.2m月平均地温值(1954—1985),在计算K的基础上,求出Q,并初步分析其分布特征.而与大地热流的关系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川西北拗陷几个深孔热流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少鹏 《科学通报》1990,35(10):773-773
众所周知,为了避免近地表因素的干扰,陆上热流测试都要求钻孔有一定的深度。油田区数千米深的钻孔并不少见,但或由于缺乏可信的地温测量资料,或由于无法取得岩芯样品而又成为热流研究的薄弱地带。可喜的是,我们在四川盆地川西北油气勘探区不仅搜集到了可信的深孔测温资料,而且采集到了为热导率测定所需的岩石样品,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几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并对这一地区深部热状态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Ⅳ号地学断面大地热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恕信 《科学通报》1992,37(2):143-143
中国第Ⅳ号地学断面是全球地学断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断面西起青海门源,经陕西商县,东止于福建宁德,全长2220km,以北西走向穿越中国祁连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等六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和13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十分复杂(图1)。为揭示该断面大地热流的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进而探讨岩石圈的结构、性质、动力学及演化,我们在断面的西段和中段开展了钻孔测温和岩芯热导率的测试,取得了一批新的大地热流数据。  相似文献   

17.
郑雨 《科学之友》2005,(8):39-41
很早知道有个东非大裂谷,中学地理课本上说它是亿万年地壳运动的产物。这“大地脸上最太的疤痕”南起莫桑比克,北达黑海,全长6000km。想该是很壮观的。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多年来大裂谷在印象中毕竟是朦胧和抽象的。自从亲眼看过大裂谷,并在其间经历过上火山与“下地狱”的两次跋涉后,它的美才真实而永远地留在了记忆中。  相似文献   

18.
阮万才 《科学通报》1994,39(10):920-920
为配合浙江省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资源评价及温州—黄山地学断面地热研究工作,于1992年在浙江境内开展了系统的钻孔地温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样品的采集以及室内测试工作,在此基础上获得了29个可靠的实测大地热流数据,从而对宁波、金衢等含油气盆地的热流特征及浙江境内区域热背景取得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欧阳铤等曾报道过浙江省境内的5个热流数据,本文着重报道新近获得的这批热流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8,33(17):1326-1326
众所周知,大地热流是地球内热在地表最为直接的显示,又能给出发生于地球内部深处各种作用过程间能量平衡的宝贵信息,因而日益引起地学界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1966年,我国曾有过东北中生代盆地3个热流数据的报道,但精度较低。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热流断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旭 《科学通报》1995,40(2):161-161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是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为实施全球地学断面(GGT)计划而拟定的我国境内11条地学断面之一,目的是查明东亚大陆边缘我国东北地域的岩石圈结构,以便有助于建立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岩石圈地球动力学模型.中日合作新得出7个可信的热流数据,加上在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已测得的28个热流数据,沿本断面域及其邻区共获得35个大地热流数据,建立东亚大陆边缘横穿我国东北地域的热流断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