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系统的研究是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应用"3S"技术建立了农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等工程的管理系统.针对农区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分析了利用"3S"技术建立农区林业生态工程动态监控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及优势,探讨了基于"3S"技术的农区林业生态工程动态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思路及其开发的技术路线.利用"3S"技术进行农区林业生态工程动态监控管理可以增强工程管理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制图报表、建档的数字化、办公自动化,是GIS在农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应用和迅速提高生态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电子纸"的技术进展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纸"技术是一个涉及电子、有机化学材料、计算机、显示与识别的高科技,目前正面临重大的技术突破.现代"电子纸"将不仅终结传统的"木材纸",而且可以在其屏幕上实现"手写工作模式",从而能够大大降低亚洲人进入信息社会的门槛.因此,"电子纸"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规划"的失误及其对三门峡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做了题为:"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简称"规划")的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不仅对治理和开发黄河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方针进行了规划和阐述,而且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门峡工程)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然而这个对三门峡工程的决策过程发生了决定性影响的"规划"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西方工程哲学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内在的演进逻辑.在对西方工程哲学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西方工程哲学沿着这样一条逻辑线索发展:纯粹理性的"悬置"使古代工程观成为"具身"关系直接的外在表达;工具理性的彰显使近代工程思想成为"他异"关系的表述;理性向经验的回复使现代工程哲学到来.  相似文献   

5.
关于岁差,古代中国和西方天文学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天文学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认为是黄道沿赤道的西滑导致了冬至点的西退,从而致使"天周"与"岁周"不同.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岁差只是一个历法概念.而古代西方天文学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将岁差解释为"恒星东移"的结果.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引入与中国传统岁差理论截然不同的"恒星东移"之论.当时恰逢"中西历争",为争夺钦天监控制权,奉教天文学家和保守士人之间曾发生激烈争斗,而由西方传入的"恒星东移"之论曾卷入这场争论当中.文章试图以"中西历争"为线索讨论当时不同背景中的士人或历算家关于此论的争议与解释.通过考察发现:"中西历争"之中,奉教天文学家藉此论宣扬西法之优越,保守士人则将其作为抨击奉教天文学家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而当时一些志在"会通中西"的历算学者对此却持一个较宽容的态度.在"西学中源"说这一背景之下,梅文鼎等又通过历算史重构的方式将"恒星东移"之论纳入到传统的"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6.
粉末涂料是一种以空气为载体进行分散并涂装的涂料品种,由于它不含有机溶剂,一经出现就备受青睐,是最具发展前途的涂料品种之一.本文主要从使用的角度,论述了粉末涂料在"西气东输"工程管道防腐上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各种防腐功能粉末涂料的使用特点、涂装工艺、固化条件、涂层性能、影响因素、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创见、缺乏哲学家的时代,立足于"我造物故我在"世界4理论无疑具有创新意义,但这并不是一个无条件的完美命题,应系统、辩证的理解.本文通过解构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全面审视了这一命题,以"建构"和"解构"为标准把"世界4"划分为"世界4C"和"世界4D",把工程死亡、工程伦理、工程代价等命题作为世界4D的专门研究对象纳入工程哲学的视野.为此,面向世界4D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无意识的研究由来已久.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起起落落,直至20世纪60年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发展起来时,无意识研究才随意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的主流中.本文重在从信息方法的角度,提出"看见光线"法与"看见光源"法两个新概念,对现有无意识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并做出评析,以期为无意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工程共同体中的工人--"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跨学科的"工程研究"领域中,工程共同体是一个重要课题.工程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和结构组成,工人是工程共同体的一个绝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本文最后部分指出:"灰领""出场"和后福特制所提出的对"新工人"的要求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爱因斯坦文集>中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的爱因斯坦的一封回信的中文翻译提出质疑,认为此信的最后一句译文前(1976年)后(1983年)两次翻译都译错了.文章从英语语法和词汇学的角度,结合逻辑分析,指出此"these discoveries"乃是指前文所述的"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成果.作者还指出原译者的错误在于没能理解最后一句话里的"these discoveries"的真正所指,而把它理解为指代前面的"these steps".所以,令爱因斯坦感到惊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先驱们做出来的"发现",而不是中国古代贤哲的"发现".作者进一步提出,原译者两度错译的产生不一定是翻译水平的问题,更有可能是受到某种心理情结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