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安徽朱集西矿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温矿井热害治理与废热利用综合技术,该技术综合热泵技术和井下制冷降温技术,在进行矿井热害治理的同时,充分回收高温矿井废热,将高位热害变成煤矿供热资源,既降低了井下降温负荷和运行成本,又将能量回收利用替代锅炉热源,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深部突出矿井在瓦斯治理与循环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瓦斯治理、瓦斯抽采、瓦斯利用及热害治理方面的发展现状。以首山一矿为例,提出了瓦斯治理-瓦斯抽采-瓦斯发电-集中制冷-热害治理的闭环系统构架,以实现深部突出矿井的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研究了首山模式下大采高单一低透突出煤层“一面多巷”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了分源网络化瓦斯立体抽采技术与动态调控技术,实现了瓦斯治理与抽采的高效协作;分析了瓦斯发电设备与制冷设备联合运行过程,实现了深井热害的有效治理。建立了首山一矿发电并网示范工程与矿井降温示范工程,实现了瓦斯资源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的统一,形成了深部突出矿井的安全、高效、绿色开发模式,可为国内类似矿井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潘三矿西翼的局部高温情况,在确定了矿井热害等级的基础上,进行了西翼热力状况测试,分析了造成风流温升的热湿源分布,并对各种热源的散热情况进行了研究,从而为矿井得制定热害治理措施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煤矿深部开采综采工作面高温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生 《科技信息》2009,(20):I0280-I0281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矿的开采深度不断增大,地温也随之升高,热害日益增大,严重影响井下职工的健康和采掘工效。煤矿深井降温技术正成为国内外煤矿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治理热害应首先探明热源,然后根据热害类型及程度进行综合治理。本文分析矿井高温的热源组成,分类讨论解决矿井高温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煤矿热害及其治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高温热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为保障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建立井下适宜的作业环境,保证矿山生产安全、稳定、高效率的向前发展.高温高湿等热害问题,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安全和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以保证井下有适宜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丁集煤矿深部地温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丁集煤矿矿井高温热害严重的问题,采用井下炮眼温度测定方法,测量地温;借助有限元ANSYS的热耦合分析程序,模拟岩巷和煤巷调热圈,修正矿井地温,确定地温梯度.预测该矿深部地温。结果表明,该矿-500m水平以上、以下的地温梯度分别为3.5、4.0℃/hm;采煤层深度为一600m以下的地温在38℃以上,属于二级热害区。该研究可为矿井深部降温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延伸,围岩温度越来越高.矿井热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矿山热害,在深部矿井开采中矿井热害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深入研究矿井通风仿真技术和网络解算的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所用通风巷道风流温度.首先分类分析影响风流温度的不同热源,推算不同热源的计算公式;然后划分矿井不同类型巷道的属性,对属性不同的巷道分别进行分析,综合了巷道总热量的计算方法.结合纳林河二号矿井实际情况,分析和计算矿井内风流温度参数,为高温矿井的系统计划和盘区开拓、规划总体通风系统和设计降温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淮北矿区热害形成原因,研发了热害矿井个体防护系统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热害矿井个体防护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体在高温环境下的排汗量,降低个体为应付高温热害带来的额外人体代谢,使个体代谢水平趋于正常,有利于个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梅花井煤矿深部热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高温热害问题开始凸显,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表文简要介绍了梅花井煤矿高温热害的状况,分析了高温原因及介绍了非机械制冷降温技术和机械制冷降温技术相结合在梅花井煤矿的应用,取得良好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埋深对井巷温度场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深部开采带来的热害问题,基于地质学和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热害矿井巷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初步研究了巷道内部温度场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巷道温度场对埋深敏感,温度场的变化符合由快到慢的变化规律,温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呈阶段性递增,这对于矿井热害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浅部矿物资源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矿井开采向深部推进。开采深度不断增加所引起的软岩大变形、岩爆、高矿压、热害、瓦斯突出和强扰动等工程灾害为深部采矿工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威胁着矿井的生产安全。国内外学者针对深部资源开采面临的工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阐述了引起深部工程灾害的主控因素,总结了深部复杂地质环境灾害现象物理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深部开采工程实践中防治各类灾害事故的技术装备和理论构想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未来深部岩体力学理论研究与灾害控制措施研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找到图书馆馆藏与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馆藏结构,提供个性化、主动式信息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介绍了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了数据挖掘在图书馆的应用,分析了数据挖掘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当加盐(或其他物质)于双液系时,往往使体系的混溶性(Mutual Solubility)发生极其明显的变化。例如,苯胺-水混合物是上临界溶解温度为167℃的部分互溶体系,但加入足够量LiI后,则可在室温下完全混溶;相反,苯-甲醇为一完全互溶的双液系,当加入NaI后,体系分层,由完全互溶变为部分互溶.这种现象亦称之为盐效应(Salt Effect)。由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但对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因此早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4.
聚乙烯(PE)为非极性材料,介电常数小于2.8,用乙烯—醋酸乙烯(EVA)为主剂的热熔胶对粘接非极性高分子材料有较好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EVA树脂的型号、各组分含量、加热温度等对EVA热熔胶性能的影响及产品性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分析了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排除该区多数温泉具局部衰变热,岩浆残余热,断层活动热成因的可能性。重点讨论了地下水深特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地下水循环深度(相当于张性断层的规模)和水头压力(相当于地形反差)对泉温和流量的控制作用,并把泉温和流量与理论计算曲线相比,从而得出华南温泉为深循环的成因的结论。分析还得出,较大地形反差和张性大断裂是温泉形成的两个有利条件,如果仅具备其中一个条件,那么张性大断裂(小地形反差)比大地形反差(小断裂)更有利于获得较高泉温。可见,温泉深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对华南沿海地热资源的预测,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简要讨论了温泉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神新公司乌东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已进入深部开采水平。历史性无序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分布的不规则性与水患严重影响深部安全开采。以乌东煤矿+600水平东冀45#急倾斜煤层工作面附近历史性采空区与水患探测为目标。通过现场调查,基于雷达探测,分析了采空区与水患情况,为现场安全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初采工作面老顶大多强度高、厚度大、完整性好,回采期间易造成悬顶距离较大,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为防治初采面老顶大面积悬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初采前在切眼处布置预裂炮孔,利用深孔预裂的方法破坏老顶的完整性,达到减小老顶来压强度和极限跨距的目的.本研究依据老顶岩梁的力学模型特点,从理论上比较深孔预裂前后老顶步距变化情况,发现采用深孔预裂后老顶极限跨距是未处理老顶极限跨距的0.82倍,经与潞安集团常村矿应用现场实测数据对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理论和实测数据可知,深孔预裂能减小老顶极限跨距.  相似文献   

18.
深部高应力松软岩层稳定性监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深部开采中巷道维护理论与浅部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岩石赋存环境上的差异,尤其是深部高应力条件下岩石表现出十分特殊的力学行为。通过对宁夏石嘴山一矿38区+600m轨道巷的工程地质调查、岩石力学实验、围岩变形与应力观测等,获得了宝贵的数据信息,为现场进行工业化试验和最终解决采掘接续和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深部开采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根据东海煤矿32#右十一回采工作面地质资料,采用RFPA、ANSYS软件对深部回采工作面覆岩关键层运动规律及煤体内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采深度越大工作面覆岩关键层的破断距离越小,顶板周期来压步距越短;该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为30 m左右,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高应力区向远离工作面的煤体内部移动,且煤柱上的高应力分布带移动量大于煤体上的移动量。该研究为矿井深部开采超前支护及冲击矿压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开发和保护贺州市南乡镇大汤温泉资源,通过对温泉区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分析来探讨温泉的形成条件,并对温泉水质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贺州市南乡镇大汤地热田是一个带状热储,区域内的几条深大断裂构成其地下热水储热和深循环通道.该温泉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补给区为周边分水岭.由于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地下水在获得降雨补给后,有足够的水头压力沿着构造断裂实现由浅至深再由深至浅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地下水通过热传导从深部地壳中获得热量,并通过与围岩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而获得丰富的微量元素.水化学分析表明,南乡温泉出露的热水不仅矿化度低、且富含氟、含偏硅酸和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其氟和偏硅酸含量可达矿水命名标准,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