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鲜明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意识在白族作家张长的小说《空谷兰》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叙述力量,它影响了张长对叙述标记及其内涵的设计,促成了小说"架桥"意象及其内涵的设置,并决定了小说最后的结局。正是这种浓郁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篇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欲望化叙述“是当前文学创作中惹人注目的现象,根据其叙事功能和理论资源的差异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对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机器的戏仿与颠覆;对人欲横流的生活世界的玩味与认同;对男权话语中心的拒绝与反抗.但是,“欲望化叙述“的主体不论在价值取向上如何坚持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由于受本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他们的文化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是准民间的.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重要著作《怎么办?》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主要内容有强韧话语主体、拓展话语客体、丰盈话语内容、优化话语传播。同时,《怎么办?》中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在话语体系立场、话语供给关系、话语叙事风格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怎么办?》中列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思想给予了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深刻的启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话语主体做到“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辩证统一;坚定理论自信,话语内容做到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辩证统一;坚持灌输原则,话语传播做到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彭雅琴 《科技资讯》2010,(36):220-220,222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话语意识的形成受到创作主体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及审美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张爱玲这位女性主义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新旧时代交叠下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哲学界关于价值与价值观的界定还没有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这影响到了当前文学价值观的研究。文章以新时期初期的文学作为个案,尝试从主体、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学类型三个方面来界定文学价值观,使文学价值观的研究既有主体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视野,又不忽视文学本身的审美形式的分析,从而为文学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新闻报导中话语再现的趋势,并分析了这些趋势如何与新闻报导中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认为新闻报导并不是绝对的、真正的客观报导,它总是采用一些语言手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意识形态,因而是带有倾向性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中国独特的时空场域里,对于从传统故土走向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而言,"返乡"常常成为了被反复书写运用的母题和叙述模式。巴金在其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篇小说《憩园》中,一方面继承了既有的返乡叙述话语,另一方面则突显出一个独特的返乡主体形象,在"异乡人"、"寻梦者"和"介入者"的一系列角色转换中呈现出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面对乡土故乡时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9.
从喜剧话语策略构成角度看,当代大陆小说在陈述主体的内部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反讽、含混,乃至荒延和黑色幽默的渴望,革命历史小说叙述中的“藏污纳垢”策略、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写中间人物”策略,新时期小说中的“文革叙述”策略,以及自马原的“叙述圈套”开始的当代小说话语的狂欢等,都是一些耐人寻味的喜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揭出儒学思孟学派、荀学、公羊学精髓,兼综释道文化,形成创作主体自得说,在多元文化与他者认同中,突破了创作主体的天定论、圣人决定论、语言意识形态神话,彰显出主体灵质的历时性轨迹,为士人审视主体生存状态提供了富有诠释力的话语。  相似文献   

11.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代际嬗变始于启蒙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神话叙事的鼎力反拨,但启蒙叙事这一反神话叙事的话语方式,却逐步演化成了一种以道德神话为内核的新神话叙事。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启蒙文学的暂时消歇,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又转向了以欲望叙事为突出特征的世俗化叙事。此消彼长之下,世俗化叙事终以构筑身体神话的方式,取代之前的新神话叙事成为了当代小说的叙事主流。但在此历史进程中,启蒙叙事与世俗化叙事的话语博弈,又于90年代中后期催生出了神性写作这一新的小说叙事话语。从神话叙事到新神话叙事,再到世俗化叙事与神性写作,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发展流变,已然自成系统地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12.
叙述的所指——故事和情节,常被指称为叙述的核心,人们研究的重心也在此。而为了推动叙述,为了完善故事与情节,叙述的策略成为有技术才能的作家必选对象。周立波在建国后的作品中,将女性、景物、山茶花意象等作为文学叙事的必要概念,从话语和叙述的层面对叙述策略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14.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几乎都带有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她的“革命+恋爱”题材的小说、与恋爱无关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和表现工农大众题材的小说中,丁玲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理性层面人为地建构起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固有的个性化立场,并在“革命”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个性话语,从而导致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的女性小说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对成长经历的的原生态描述,并借此表达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层思考。女作家们成熟的现代意识和深刻的自省精神,以及她们在实践中对“生命化”写作传统的自觉继承和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系统的叙事策略,构成其热衷于成长叙事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小说婚恋叙事中,“第三者”意象发挥着政治意识形态赋予的功能:帮助完成显在主题的完满叙事,“第三者”意象的象征结构在此发挥了“助手”或“反助手”的潜在运作机制,帮助完成或反衬选择主体的最终抉择。人性化的叙述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也使得小说呈现叙事的完满或裂隙。  相似文献   

17.
电影《断臂山》的成功离不开影片鲜明的叙述技巧。影片创作者在同一叙述层次和不同叙述层次中营建了多个虚构世界,这些虚构世界的存在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清楚各个虚构世界间的关系对影片叙述意图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散文叙事中的叙述干预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向。以叙事学为基本理论方法,对萧红、杨沫、池莉等不同时期女作家的散文叙述干预进行分析,挖掘长期隐蔽于叙述话语"夹缝"中的女性话语,探讨它们在功能、形态、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是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对于揭示女性的现实文化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电视访谈的叙事话语在具有日常会话的话轮规则、叙事结构的同时,还受电视访谈的大众传播语境的制约。它是预先为观众准备的、借助声音、动作、字幕、图像等多媒体语境、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过程中展开的叙事,是主持人引导、嘉宾讲述,主持人与嘉宾共同完成的叙事话语。叙事开始时故事的引入及结束时对故事的评价部分在电视访谈的叙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故事结束之后,评价部分占有较突出的位置,以突现叙事在访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引入叙事的必要性,强调叙事部分对突出该阶段访谈主题的重要性,同时结束叙事,回到访谈现场。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是一个意识形态高度一元的时代,女性声音这种按性别而非按阶级区分出来的意识很难“浮出历史的地表”,但茹志鹃小说或借日常叙事自身负载的信息而言说,或借宏大叙事将自己具有女性特点的意识权威化,或在无意识中化妆表演,虽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扭曲、异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女性声音顽强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