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入手,结合大学中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应用,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3.
4.
朋辈心理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现在已经广泛地被国内高校所采用。本文将阅读疗法与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相结合,力求进一步探索出科学、规范、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方法和模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5.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朋辈心理辅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同时指出了朋辈辅导的可行性与优势,肯定了朋辈辅导对现阶段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最后提出朋辈辅导模式将是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探究,了解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概念,怎样建立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如何通过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服务大学生,服务高校,服务社会,从而筑造新时代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的一个特殊形式。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大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态度,同时找出有些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求助朋辈辅导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是积极的;大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求助观念存在性别和角色差异;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突出,但也应注意其短板。 相似文献
8.
9.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英姿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174-177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其符合一系列心理学理论观点。构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就是要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选择开展朋辈咨询的方法、设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析朋辈心理辅导优势和劣势、处理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特困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又渴望发展。文章分析了对特困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这一群体加强心理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潜在问题。经对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为高校构建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高职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时的双重角色,指出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容易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方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德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实际上是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最佳结合点,可以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克服心理咨询的局限性,更为有效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5.
高校推行“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新生活动”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新生活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路径。开展这一新颖活动,对于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教育和引导,满足新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工作体系,制定相关规则,建立完善的选拔、培训、反馈、激励机制,创新活动形式等举措,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新生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独特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浅谈高职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心理学的朋辈辅导,提出在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引入朋辈教育模式。就成立朋辈教育中心、组建朋辈教育队伍、搭建朋辈教育平台、开展朋辈教育活动和建立朋辈教育制度五个方面对高职朋辈教育体系进行有益探讨,并论述了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张健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135-13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普通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认为高校实施体育健康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理论体系;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优化体育教育手段;倡导自我教育与锻炼,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