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一非 《科学通报》1986,31(17):1338-1338
脂质体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膜的模拟研究。为了提高脂质体的结构稳定性,八十年代出现了聚合型的脂质体。这类脂质体实质上是聚合物微囊,它们结构稳定,但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大大降低,而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Kurihara与Fendler于l983年发现,用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与H_2C=CHC_6H_4NHCO(CH_2)_(16)N~+(C_(16)H_(33))(CH_3)_2Br~-在超声作用下制成脂质体后再使后者的不饱和键聚合,可以制得结构比较稳定而且脂质体膜具有流动性的磷脂——聚合物型脂质体。他们所用的具有聚合官能基的磷脂类似物的合成很麻烦。Fang与  相似文献   

2.
转化脂介导甘蓝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将外源基因高效地导人植物原生质体是转化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除了常用的PEG法和电激法外,由于脂质体(Liposome)在作为植物细胞工程载体时具有人造性、稳定性、广宿主性和超载性等特点,脂质体介导法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在采用不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脂质体介导已对水稻、芜菁、野胡萝卜、烟草等材料进行了不同基因的转化,得到了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陈璋 《科学通报》1987,32(24):1902-1902
用杂交瘤技术获得的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单抗)提供了研究血小板膜结构与功能关系的重要手段。我们发现抗血小板单抗对血小板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刺激、抑制或无作用。不同作用的单抗可能提供有关血小板功能与结构方面更丰富的资料。本文描述我们获得的具有不同作用类型的一组单抗(抑制、刺激)。  相似文献   

4.
张和君 《科学通报》1986,31(11):871-871
一、前言 人-人杂交瘤的研究是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科家家们正努力探索人源性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McAb)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开辟单抗临床应用的新途径。目前制备人单抗的方法有四种:(ⅰ)人-人杂交瘤。(ⅱ)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ⅲ)EB病毒转化与人-人杂交瘤相结合。(ⅳ)鼠-人杂交瘤。但总的看来,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尼群地平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用聚乙烯醇(PVA)包覆脂质体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用薄膜分散法,采用正交设计的原理制备尼群地平脂质体并测定了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方法可以制备包封率较高和稳定性较好的尼群地平脂质体.  相似文献   

6.
黄芬 《科学通报》1984,29(17):1067-1067
前文报道了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技术研究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樟柳碱以及阿托品对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莨菪碱与阿托品较明显地增加脂质体的流动性。本文进一步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荧光偏振以及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同样证明山莨菪碱能增加DPPC脂质体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薄膜旋转蒸发法制备了3种膜材比(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8:1,10:1,12:1)的柠檬酸铁脂质体(FAC-Lip).采用电导法测定了FAC-Lip的相变温度(T_m)、凝聚速率常数(K_(co))、凝聚活化能(E_(co)),考察膜材比对其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油-水分配系数(P_(o/w))和脂质体-水分配系数(P_(lip/w))随p H的变化趋势,考察药物FAC与脂质体膜的相互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随膜材比例增大,T_m略有减小,K_(co)先减小后增大,E_(co)先增大后减小,膜材比为10:1时FAC-Lip的稳定性最好;随体系p H的升高,lg P_(o/w)减小而lg P_(lip/w)增大,说明药物与脂质体膜的作用力中以氢键、静电力为主,疏水作用为辅.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中旬,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来自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英格拉姆癌症中心的首席研究员亚当·桑德勒(AdamSandIer)博士宣称:Roche/Genentech公司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贝伐单抗(bevacizumab)有可能改变癌症的治疗方向(研究数据显示,该品对乳腺癌患者可提升无疾病进展存活期5个月)。贝伐单抗配合化疗能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活期2个月以上,将成为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会议上披露的第三期临床研究结果还显示,贝伐单抗在获准为结肠直肠癌一线药物的同时,也可用于该症的二线治疗。乳腺癌首席研究员、印…  相似文献   

9.
李辉  郭庆祥 《自然杂志》1998,20(5):275-278,T001
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与DNA通过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保护并输送DNA进入细胞,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台体模型是“细面条”模型.脂质体的结构(头部、连接体、连接键及疏水尾部)、组成、制备方法等因素影响基因转移的效率和基因表达的程度.尽管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还存在转染效率低、缺乏特异性等特点,但在化学和生物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被攻破.阳离子脂质体用于基因治疗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单克隆抗体(McAb)的纯化是其生产和应用中的重要的环节。我们采用了单抗纯化系统(MAPS-100)来纯化自制的SPA McAb,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黄芬 《科学通报》1986,31(7):542-542
采用31p-NMR及冰冻断裂电镜技术我们曾报道了山莨菪碱能促使卵黄磷脂酰乙醇胺(PE)脂质体形成六角形Ⅱ结构及类脂颗粒。本文将山莨菪碱加至心磷脂脂质体后观察对其多形性的影响。冰冻断裂电镜技术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可促使心磷脂脂质体在室温时形成类脂颗粒,在pH 8.8时,山莨菪碱还可使心磷脂脂质体形成管型,即六角形Ⅱ结构,这种现象与心磷脂脂质体加入Ca~(2+)后的作用有些相似,文中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液晶态亚油酸多相脂质体抗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润广 《科学通报》1993,38(4):333-333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近来已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对其抗癌药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实验,主要靠动物筛选实验为依据。但对其抗癌活性的机理尚不清楚。我们用SAXS法和~(31)P-NMR谱技术研究了亚油酸多相脂质体液晶态的结构,并探讨了这种结构在抑制甚至扭转癌膜不可逆相变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生物学意义。进而从结构和功能上阐明液晶态亚油酸多相脂质体抗癌活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郭倍奇 《科学通报》1982,27(6):372-372
前曾报道将猪心线粒体H~ -ATP酶组装于大豆磷脂脂质体的过程中,Mg~(2 )的存在能大大地提高重组系统的酶活性(~(32)Pi-ATP交换活力、酶的水解活力和对抑制剂寡霉素、DCCD~(**)的敏感性以及依赖ATP的ANs荧光强度),其中Mg~(2 )对重组酶的~(32)Pi-ATP交换活力可提高7倍左右,这说明Mg~(2 )的存在可能有利于形成重组ATP酶的较合适构象,从而使它呈现出较高活性,但这是由于Mg~(2 )能促进酶蛋白与磷脂分子的相互作用呢?还是它影响了磷脂的  相似文献   

14.
以肿瘤血管为靶的抗体导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生 《科学通报》1997,42(19):2031-2039
抗体导向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抗体导向治疗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抗体及与其偶联物的性能.二是特定靶抗原的选择。理想的抗体应至少满足4个条件:( ⅰ)对肿瘤细胞有高度特异性;(ⅱ)能与细胞毒素牢固结合,而又不影响其与靶抗原的结合;( ⅲ)不引发机体对抗体的免疫反应;( ⅳ)必须有效浓集于肿瘤区.自1975年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人们利用单克隆抗体(单抗)识别抗原的高度特异性,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或相关抗原进行了大量抗体导向治疗研究,期望这种“魔弹”能特异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害.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以传统单抗为载体的抗体导向治疗虽然在动物体内取得了成功,而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鼠源性单抗在人体反复应用后会引起人抗鼠抗体反应,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由于肿瘤间质高压,使大分子量的完整抗体难以穿透到肿瘤内部,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表明注入体内的抗体仅有 0.01%~0. 1%到达肿瘤部位;另外,肿瘤细胞抗原的异质性,肿瘤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所导致的抗药性,亦给针对肿瘤细胞的抗体导向治疗增添了困难.  相似文献   

15.
黄芬 《科学通报》1985,30(8):614-614
1979年荷兰学者Verkleij等首次报道类脂脂质体膜上能出现类脂颗粒。这种类脂颗粒可能与生物膜上非双层类脂结构有关。近几年来不少实验表明,无论人工合成或从天然膜上抽提的磷脂酰乙醇胺(PE)形成脂质体后,在其相变温度以上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可观察到类脂颗粒。这种类脂颗粒是膜上类脂从双分子层结构向六角形(H_Ⅱ)结构转变的中间形态,麻醉药及某些多肽抗菌素可影响类脂分子形成类脂颗粒。我们曾报道山莨菪碱能增加磷脂脂质体的流动性。本文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山莨菪碱对卵黄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形成类脂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在室温就可促进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形成类脂颗粒。  相似文献   

16.
脂质小泡(Vesicle)与脂质体(Liposome)为双脂层包裹了液相内核而形成的微滴。通常双脂层由卵磷脂、胆固醇等细胞膜的组份所构成。液相内核可以含有各种药物、酶甚至病  相似文献   

17.
郭晓强 《自然杂志》2020,(2):142-150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1975年,TNF首次发现,最初被认为具有诱导肿瘤坏死活性,还被推测参与恶病质发生。1985年,TNF被发现是一种关键炎症因子,参与内毒素诱导的休克反应;随后,发现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等众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阻断TNF活性可缓解多种疾病临床症状,为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1998年起,多种TNF抑制剂包括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戈利莫单抗和依那西普等先后获批使用,成为当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肿瘤坏死因子的发现、功能阐明以及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全面诠释了转化医学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8.
正抗体药物的成功应用大大延长了很多乳腺癌女性患者的生命。将一种药物描述成为革命性的、改变性的或一个本垒打,这些词汇通常是用作新闻稿或报告给投资者的。但是肿瘤学家却更愿意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两种药物:这是两种可以为一些乳腺癌患者提供治疗而不仅仅是安慰的药物。这两种药物分别是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帕妥珠单抗(Perjeta)。这两个免疫抗体制剂都靶向作用于信号蛋白HER2上,HER2是在20%~25%的乳腺癌  相似文献   

19.
朱晓云 《科学通报》1989,34(22):1738-1738
肿瘤细胞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生长不受机体控制,进入无限增殖状态。这可能与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发生障碍有关。利用单抗(单克隆抗体)寻找具有生长调控作用的基因产物,并用于细胞生长调控及细胞恶变规律等的研究很有意义。本文报道的一株人肿瘤单抗D5对人肝癌细胞株在体外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系D5阻断P67对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所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和涛 《科学之友》2009,(6):18-18,21
研究尼群地平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用聚乙烯醇(PVA)包覆脂质体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用薄膜分散法,采用正交设计的原理制备尼群地平脂质体并测定了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方法可以制备包封率较高和稳定性较好的尼群地平脂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