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现代契约法的基本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有的学者认为契约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衰落。因此需要将契约自由置入一种关系契约理论的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社会契约论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有关解释国家起源及其合法性基础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学说。在批判洛克式社会契约论的同时,休谟并未回复到陈朽的中世纪神学观念,而是坚守了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精神,坚持了国家和政府的工具性价值,坚持了近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结论。休谟对社会契约的批判和坚守标志着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方法论从契约到功利的转向,意味着近代自由主义传统自由和权威关系的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3.
日趋频繁、紧张的集体劳资争议充分暴露出我国倾斜性劳动立法的弊端。劳工权益无法真正得到保护的根源在于以“劳善、资恶”为理论基础的倾斜性劳工立法过分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严重忽略了“权利”的存在,重新陷入了“身份-契约-身份”的陷阱,导致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劳工权益保障的理想出路是转变倾斜性的保护思路,实行平等的法律保护机制,构建“个人契约-团体契约”的劳动关系理论,将劳资争议纳入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4.
浅析社会契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契约理论主要是力图解释社会和国家来源的问题,而且对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的发展演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契约理论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人类对于理想社会价值的追求——自由与公正。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我国契约法应进一步确立契约自由和契约正义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契约自由与权利本位、平等、利益的关系,契约正义与公平、诚实信用、情势变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之不足及其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起源于德国法,为该国法制的一项主要特色。缔约过失理论的价值在于,将契约自由的原则受制于交易当事人利益的平衡,从而扩大了契约责任适用的范围,并将社会利益的衡量纳入契约的法律价值判断之中。本文探讨了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之不足,并提出应以现行法的规定为基础对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7.
孔多塞认为实施公共教育是大众实现自由平等和维护共和制度的重要途径。共和体制下的教育不仅要独立于教会和国家的干预,同时教育的对象也应无责贱高低之分,而且还应为公民提供最广泛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教育上的自由、平等与博爱。  相似文献   

8.
契约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应用伦理形态、实体伦理规律"现象"。契约伦理理念主要有理性、公平与自由。理性对"自然状态"展开伦理反省,选择契约作为避免"狼—狼状态"、走向"和平"相与之道的善的路径;公平要求契约制度设定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并确定主客观衡平标准,它是经验世界的"希望"和"追求";自由表现为契约行为的自我主导性,以"人"为目的,属于"相对自由"。契约伦理理念能够引导契约实践,使行为主体在"契约生活态势"中坚守道德光明之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国伦理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契约自由作为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西方早期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加之社会问题的突出,到了现代市场经济时期,传统的契约自由思想已经“死亡”。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环境中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内涵的契约自由,则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诞生在私法领域,并展示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具有多个竞争销售商的两阶段供应链,针对干预事件下销售商面临的需求分布发生变化、供应链协调将被打破等问题,研究了利益共享契约协调决策,得到了干预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当干预事件造成市场需求变化不大时,保持原始生产计划的契约仍能协调供应链;当市场需求变化很大时,原契约不再协调,必须调整生产计划.研究得出了供应链对干预事件的最优应对策略,提出了具有抗干预性的利益共享契约,并用数值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国家干预问题在中西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国家干预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先后经历了古代国家的原始干预阶段、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积极干预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消极干预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全面干预阶段和混合经济时期的混合干预阶段。在此,考察国家干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以期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争取自由的斗争史。自由是值得每个人毕生追求的崇高信念和理想,追求自由也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将自由置于经济法的视野下,它体现为"经济自由"。经济自由并非放任自流,市场因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而经济法作为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的法律,为国家介入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国家适度干预是经济自由的内在需要,经济法虽然是限制经济自由的强制性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经济自由的限制,但是法律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  相似文献   

13.
国家干预问题在中西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国家干预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先后经历了古代国家的原始干预阶段、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积极干预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消极干预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全面干预阶段和混合经济时期的混合干预阶段。在此,考察国家干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以期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然法学的理论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假定在国家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在这样一个没有法律的自然状态中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每个人拥有相同的自然权利,即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生命、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对于侵犯自己权力的人,人人都可以凭自己的意志进行惩罚。然而自然状态并不是完备无缺的理想状态。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命、自由、财产,人们通过契约组建政府进入文明社会。本文主要从自然法的历史渊源、自然法理论、契约和政治社会以及自然法的历史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自然法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对国家契约的性质以及国家契约中国家方当事人违约时的责任承担问题 ,向来颇有争议。试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为对应国家契约中国家责任的两种产生情况 ,将国家契约中的国家责任分成国家的违约责任和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6.
孙风强 《科技资讯》2014,12(25):208-209
市民社会是介于家庭和政治国家之间的一个存在,社会关系的血缘属性和国家强制属性降低。利益独立的社会个体通过契约来实现利益的获取与让渡,契约是意志内生与外化的过程,为了保证契约的可履行性和顺畅性,需要对社会个体的意志形成与外化进行规范,用一种规范的权威来代替家庭和国家的权威,实现社会调整的职能。诚信原则保证了意志的内生与外化的一致性,从而让契约式社会关系的意志具有了现实性的可调整性。  相似文献   

17.
区域法治既是对中国千年统治形态的否定,又是对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积极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自由交易的权利内省必然导致基于私人契约的社会纠纷处断方式选择与国家统一范式的司法之间发生规制和自由的冲突。就国家法治背景下的区域法治而言,国家制式立法和司法无法回应经济交易的多元自由。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审判,就不能产生社会接受的规则之治。区域法治建设的核心应是赋予法官认定区域判例,根据案件行使司法解释权,给予法官无法可依情势下输出规则的权力。为此,国家应善待区域法治建设的现实要求,作出积极性的权力让渡,赋予法官特别司法权,从而推动地方治理的法治化与现代化。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域法治的建设将难以奏效。而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突破口,不能缺失法治的在场。  相似文献   

18.
契约自由作为私法中历史最悠久的法律原则,其产生、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契约自由思想在罗马法上已经有所体现,包括了非现代意义上的契约和真正意义的契约--诺成合同。而这在当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上,西方公立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被概括为两种理想类型——欧陆传统的"国家控制"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远距监督"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刻影响,两种模式都彰显出以绩效问责为导向的"监管型治理"特征。在大陆法系,藉由目标协议制度等规制工具的引入,契约治理模式被普遍采用,公立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更多被界定为公法人之间的公法契约关系。此外,由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应运而生。在英美法系,政府扮演着"规制者"与"掌舵者"的双重角色,"法定干预"与"支持性干预"成为政府介入公立高校自治权的两种基本形式。传统上扮演公立高校与政府之间协商互动纽带的各类"缓冲组织",逐渐被纳入国家监控的范畴。在两大法系,高等教育领域"监管型治理"模式的兴起,受到学术自由的合宪性控制等公法规制以及普通法传统的制约。西方的经验表明,政府对公立高校自治权的监管,不应局限于创设规制,而应聚焦于对"自我规制的规制"。公立高校与政府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形塑有赖于政府规制、大学自我规制以及第三方规制的合作协调与优势互补,从而建构"精明规制"的金字塔结构。  相似文献   

20.
对风险投资家干预风险项目的条件和相应最优契约的选择,利用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分债券、普通股、可转换优先股三种形式做了研究,建立了三时点契约模型.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家参与项目决策的程度与其参与成本和企业家控制权益的损失有关,而契约的形式会对干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得出可转换优先股是最优的风险投资契约形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