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振动搅拌装置与砂浆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测试振动参数、搅拌速度、搅拌时间、投料顺序等搅拌参数与工艺参数在不同组合时的砂浆性能指标,以及分析砂浆的微观结构,确定了振动搅拌装置参数和工艺参数变化时砂浆材料形成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变化规律,得到了振动搅拌砂浆材料的较佳参数匹配关系:振动频率为200~250rad/s,振...  相似文献   

2.
采用万能材料实验机对不同配合比的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进行了应力-应变压缩实验,引入了延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组成参数对CA砂浆延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延性的潜在应用.结果 表明:可采用延性系数D定量衡量CA砂浆的延性特性,D值越大,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段越平缓.沥灰比(A/C)与水灰比(W/C)对CA砂浆微观结构及...  相似文献   

3.
采用万能材料实验机对不同配合比的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分析了CA砂浆的典型破坏模式,并进一步研究了破坏模式与微结构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依据不同的物理结构,CA砂浆具有3种典型的破坏模式:(1)A/C≤0.3时,水泥水化物体积多于沥青且超过30%,外力功主要以表面能的形式释放,试件呈劈裂破坏;(2)0.4≤A/C≤0.6时,水泥水化物体积多于沥青,但差值小于30%,沥青的黏性变形消耗了裂缝尖端的能量,表面能降低,试件呈剪切破坏;(3)A/C≥0.7时,水泥水化物体积小于沥青体积,破坏时大部分能量被塑形变形耗散掉,试件呈整体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CRTS I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在不同应变率加载条件下的总应变能、耗散应变能和弹性应变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应变率越大,CA砂浆内部积聚的弹性应变能越多,峰值应力越大;弹性应变能在峰值应力前大量积聚,之后不断释放转化为破裂面贯通的表面能;应变率越大,弹性应变能占总应变能的比例(We/W)减小的幅度越小,但弹性应变能的释放量越大,释放的速率也越高,CA砂浆强度衰减越快,脆性越明显;耗散应变能随应变增大而不断增加,耗散应变能主要以裂纹的扩展与错位摩擦的方式产生;应变率越大,CA砂浆内部产生的细小裂纹越多,裂纹的扩展受到变形速率的限制,耗散应变能占总应变能的比例(Wd/W)越小.  相似文献   

5.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是一种施工敏感性材料,砂浆充填层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不但取决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组成与配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性能与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操作的各个环节均将影响到板式轨道结构中砂浆充填层的力学与耐久性能。本文着重从施工技术方面阐述如何保证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6.
客运专线CRTSⅡ型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工艺复杂、施工技术难道大,如果控制不严,极易在施工中出现灌注不饱满、空洞、分层、裂缝、气泡等质量缺陷,严重的将影响客运专线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就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施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中的水泥和乳化沥青会发生相互作用,因而其空隙结构较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复杂.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研究乳化沥青用量和水泥用量对混合料中细观空隙分布和空隙特征的影响,基于扫描电镜(SEM)进一步研究混合料中微观尺度的空隙结构.结果表明,随着乳化沥青用量的增大,混合料内部空隙尺寸有所减小,试件水平断面上的空隙总面积和平均单个空隙面积减小;水泥用量超过3%时,混合料的CT可视空隙率明显增大,且空隙中的大尺寸空隙比例增高;由于乳化沥青及水泥材料的相互作用,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内部空隙结构比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疏松.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明了自动控制系统作为SLC1500B高速铁路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搅拌泵送灌注车的关键部分,设计方案可实施性强,程序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选用抗粉尘、抗干扰能力强的电器设备,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9.
张鹏 《科技资讯》2012,(11):65-65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属于新技术、新工艺,在施工中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结合京沪高铁,总结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为以后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乳化沥青砂浆灌注施工提供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0.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推荐了适于水泥—乳化沥青混合科这种新型半柔性路面材料特点的实验方法,并介绍了其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素混凝土本构模型参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JHC(Holmquist-Johnson-Cook)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该模型的力学参数获取问题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实验,并通过这些实验获取了一种素混凝土的JHC模型的具体参数。依据所获取的JHC模型力学参数,运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素混凝土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相应的爆炸实验。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按照本文提供的实验方法来测定JHC模型参数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把硅烷偶联剂A的水溶液喷涂于石料及水泥胶砂表面,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强度检验及黏附性实验等方法,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乳化沥青、普通沥青与石料及水泥胶砂界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硅烷偶联剂A处理后的花岗岩、砂粉和水泥净浆粉末的红外图谱均存在明显的CH2吸收带,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偶联层,此偶联层增强了它们和乳化沥青、普通沥青之间的黏接;将0.6%硅烷偶联剂A水溶液涂覆到水泥胶砂界面,再以乳化沥青和普通沥青连接试件,其28天抗折强度及28天抗拉强度可分别提高20%和60%;花岗岩石料浸泡硅烷偶联剂A水溶液后与乳化沥青的裹覆面积、与普通沥青的黏附级数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将尾矿砂以不同比例代替天然砂,研究其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尾矿砂的掺入能够满足水泥胶砂流动度和强度的要求,与天然砂相比,掺加尾矿砂可以提高水泥胶砂的流动度,并使水泥胶砂3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略有降低,但可以提高水泥胶砂28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4.
设计和制作了一种用以考察钢和水泥砂浆石界面动态粘结强度的新型试件,并开展了实验和计算研究工作。通过准静态实验与冲击实验,研究了钢-水泥砂浆石界面粘结强度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变化。计算工作以LS-DYNA软件为有限元计算平台,选用Johnson-Holmquist-Cook模型作为水泥砂浆石材料的本构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了冲击载荷下界面破坏的过程和机理,并验证了基于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实验技术的冲击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界面粘结强度与加载速率的对数大致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钢渣种类、粒径及掺量对水泥砂浆耐磨性影响的研究,以及对掺加钢渣的水泥砂浆的后期稳定性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研究,探讨了利用钢渣制备高耐磨路面的可行性及工艺参数。该项研究对于提高路面的耐磨性和抗滑能力,增加道路混凝土的绿色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温对高强度水泥砂浆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在经历不同温度(150℃、300℃、450℃、600℃)、不同冷却方式(喷水与自然冷却)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了高温对高强度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抗压强度随受热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温度在300℃以下时,强度下降较静;温度在450℃以上时,强度下降明显。冷却方式对砂浆抗压强度退化影响较为明显,相同受火温度,喷水冷却后的砂浆强度低于自然冷却后的砂浆强度。并得出不同冷却方式、不同强度等级水泥砂浆高温后抗压强度退化的公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工程施工实践为基础,阐述了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对施工中常见病害进行了描述与原因分析,最后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砂浆层离缝对轨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板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之间的离缝将加剧轨道结构的变形,为了保证高速列车行车品质与轨道结构的耐久性,必须严格控制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施工质量,防止灌浆时砂浆离缝的出现,并及时进行施工工艺调整与养护维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混凝土背水面涂抹普通水泥砂浆及水泥复合砂浆的试验,对比了普通水泥砂浆与水泥复合砂浆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水泥复合砂浆厚度与添加剂含量对抗渗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复合砂浆相比普通水泥砂浆更为显著地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且在一定范围内,水泥复合砂浆厚度或添加剂含量越高,抗渗效果越好.将水泥复合砂浆涂抹在混凝土背水面,便于地下室内、隧道内操作,极大地方便了施工,对实际工程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用水泥作为掺入料,以掺入料占混凝土配合比为0、0.5%、1.0%、1.5%、2.0%、2.5%等6种比例制备沥青混凝土试件,对不同比例条件下的沥青混凝土性能进行试验测定,通过施行单轴压缩试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对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进行分析,评判不同掺量水泥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合理掺入比例.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水泥改性沥青混凝土材料,水泥掺量为1.5%-2.0%时,对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研究成果为水泥改性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