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为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全域乡村规划发展,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区位条件、生产属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4类20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重庆市合川区1 000个农村居民点作为正样本,并按1∶1的比例随机选取1 000个非农村居民点作为负样本,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共3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1)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得到训练数据、测试数据、全体数据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99、0.996和0.944,模型测试集最高精度为0.991,表明模型预测准确性高且稳定;2) 评价因子中坡度、距农村道路距离和地形起伏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3) 适宜区位于合川区中部、北部地势平缓的丘陵盆地,建议保留发展;一般适宜区多位于西南、东南部,以及距嘉陵江、涪江1 000 m范围外,建议内部改造;不适宜区位于南部、东南部岭谷,分布于三江两侧和华蓥山支脉云雾山一带,建议搬迁撤并。【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较高,可为农村居民点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土地整治、农民新村建设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成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运用局部惩罚型变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综合得分,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得分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类,各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61.38%,27.81%,9.83%和0.98%.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4.
闽清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7年闽清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利用布局合理化三个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对闽清县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闽清县评价的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中,利用不集约、相对不集约、一般不集约、一般集约和集约的乡镇比例分别为6.67%、20.00%、40.00%、26.67%和6.67%,平均评价分值分别为0.41、0.44、0.50、0.54和0.63,总体水平是一般集约.白樟镇和云龙乡两个经济发达镇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白中镇和池园镇两个陶瓷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集约化程度较低,这些主要是由于农村工矿用地布局不合理和占地过多造成的.白樟镇、云龙乡、塔庄镇、东桥镇和坂东镇等五个乡镇的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较合理,利用上总体较为集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利用布局不集约和利用效益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应改变居民点的布局,提高聚集度,同时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业,改善农村居民点土地用途结构;利用强度不集约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挖掘应主要从陶瓷工矿用地中挖掘.  相似文献   

5.
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占全区面积比例约23.95%,主要集中在各地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外围区域; 一般适宜等级集中在沈阳经济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在全区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 2)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和平区和沈河区等地;一般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西湖区和明山区等地;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法库县和辽中县等地. 3)现状建设用地分布总体上较为合理,约73.33%分布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内;然而约8.76%的建设用地分布于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内;另外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范围内仍存在大量的区域没有被开发建设.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增长方向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我国适宜建设用地的空间差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和社会因素,导致农村居民点在该地区的分布长期处在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脏乱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基于以上问题现以太谷县为研究区,使用Voronoi和景观格局方法,并结合相关的自然环境、区位环境、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等因子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状况,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太谷县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状况做分析,并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供政策参考。结果表明:(1)从Voronoi图的CV值表明太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为集群型,其中侯城乡最为密集;(2)农村居民点在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因子上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为6°以下,海拔高度为1 000 m以下,距离城镇10 km,距离道路4 km,距离河流6 km以内以及坡向为东西东南西南地区,在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因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距离水浇地和果园500 m以内的地区,人口小于3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3亿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 000元的地区;(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做相关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基本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适宜性的地区仅占总面积5.09%,且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不适宜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易发山区聚落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不仅能为山地社区的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科学参考。以岷江上游理县为研究区,从自然-生态、生产和生活条件3个维度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用Arc GIS栅格处理技术对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及多因素综合评价;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将聚落用地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1)理县不适宜聚落用地布局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95.72%,适宜的土地面积仅为184.6 km~2;2)全县聚落用地适宜性等级以中度适宜为主,低度适宜次之,高度适宜最小;3)聚落用地最适宜区域主要位于杂谷脑镇东南部;低度、中度适宜区占面积比例较大的乡镇在空间上连续分布且处于杂谷脑河流域下游及国道317附近;4)县境内有重点生态保护区分布的乡镇聚落用地基本以低度和中度适宜区为主,高度适宜区分布少。  相似文献   

8.
在对石柱县八龙村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指标概算法,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预测期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综合影响当地居民点选址因素,在ArcGIS平台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确定农村居民点适宜区域,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格局,同时,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村域尺度下运用ArcGIS技术进行农村居民点选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优化选址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因素中的坡度、高程、地灾易发度等9个评价因子,构建内江市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再结合最小信息熵求出最终权重。通过Arc GIS建立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域的居民点适宜性结果,对评价分区结果和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江市的居民点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江市居民点用地中,一般适宜区面积1 940. 3 km~2,约占总面积36. 03%。不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高度适宜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2. 32%,27. 03%,24. 63%,其中龚家镇-全安镇-凤鸣镇以及威远县北部等低山区适宜度最差。  相似文献   

10.
以郧县为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等要素,构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全县的低丘缓坡土地分为4个等级:一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二类用地为基本适宜建设用地、三类用地为基本不适宜建设用地、四类用地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低丘缓坡土地的比例为9.48%,42.97%,35.39%和12.17%.全县适宜进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安阳镇、杨溪铺镇、梅家铺镇、茶店镇及刘洞镇、五峰乡.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农村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先生从保存和光大中国文化的意义上来认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乡村教育方案, 并试图重建中国精神的团体组织.其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村自治组织的思想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先生从保存和光大中国文化的意义上来认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乡村教育方案,并试图重建中国精神的团体组织。其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村自治组织的思想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乡信息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明确了乡镇图书馆的功能,分析了乡镇图书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图书馆的发展策略,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垃圾围城现象逐渐凸显。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针对鞍山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监管机制、增加政策投入、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平台,二者相辅相成.结合案例探索了乡村旅游新的发展路径,如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商品、建设科技小镇,探究科技助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路径;以云南冰岛村"冰岛茶叶"品牌建设,探究乡村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路径;分析西藏拉萨市达东村"景区带村"模式经验,探究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路径等.剖析了乡村旅游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技助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加强乡村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战略要求,从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从服从农民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入手,以提高居住质量为目的,重点论述规划的合理性、适应性和规划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并简要论证了绿色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在村镇建设项目中的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平台,二者相辅相成.结合案例探索了乡村旅游新的发展路径,如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商品、建设科技小镇,探究科技助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路径;以云南冰岛村"冰岛茶叶"品牌建设,探究乡村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路径;分析西藏拉萨市达东村"景区带村"模式经验,探究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路径等.剖析了乡村旅游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技助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加强乡村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区域减贫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的外缘要素强势介入,驱动乡村转型与发展水平剧烈演变.该研究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推拉理论模拟乡村地域系统要素流动推拉情景,借此构建脱贫攻坚驱动乡村发展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测度乡村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耦合类型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域系统要素外流可划分为加速增强、增速减缓、逐渐减弱三个阶段,对应着乡村地域快速衰退、逐步稳定、转向复兴的过程;脱贫攻坚驱动下,乡村发展和转型沿秦岭-淮河一线存在显著南北空间差异;脱贫县乡村发展与转型耦合形成了6种地域类型,其中高发展与高转型类型仅占18.2%,是乡村地域农户生活条件改善及人口转型主导的结果;立足脱贫县差异化的减贫模式,持续激发乡村内核发展动力是脱贫县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完善应当着眼于中国乡村实际,构建一个以当事人为主体的协商和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民间调解、乡镇司法所为主体的行政处理、仲裁机构为主体的仲裁裁决及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司法判决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更好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完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完善应当着眼于中国乡村实际,构建一个以当事人为主体的协商和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民间调解、乡镇司法所为主体的行政处理、仲裁机构为主体的仲裁裁决及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司法判决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更好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