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前,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各大城市竞相制定吸引人才计划,上海也提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政策实施后,上海在全球城市中的人才聚集水平和创新能力如何?未来又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强化了人才强国的国家基本战略方针。对接国家战略,上海针对人才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自2015年"人才20条"出台后,人才吸引政策不断升级,"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2019年的户籍审批权下放……  相似文献   

2.
正人口迁移是迁移者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迁移,是迁移者在迁出地推力和迁入地拉力共同作用下的理性选择。但当政府干预人才流动时背后又有哪些风险?近些年,一线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二线城市也没有置之度外,纷纷加入"人才争夺大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驱动各城市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政策的动力是什么?"人才争夺战"又将给城市  相似文献   

3.
"程序员"是创新经济的一个微观主体,具有要素先进性、应用广域性、技术乘数性等特征。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程序员,应借鉴国内外程序员成功例证,在政策开放、环境优良、设施便利、教育集中、融资快捷、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吸引、留住程序员等高端人才的引智举措,充分满足他们的合理预期,不断吸纳汇集各方人才并形成创新合力,产生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为雄安新区打造科技创新之城提供一条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苏州整体升级的背景下,明基从品牌入手再次从苏州出发。"在全部参展商中,台商超过60%以上,更有18%的企业来自台湾本岛。"苏州市市长杨卫泽在第三届苏州电子博览会(eMex)上致开幕辞,站在主席台上的李焜耀有力的点了一下头。从这一细微的动作,人们不难理解李焜耀的心情。 早在1993年,李焜耀慧眼独具地"发现苏州",率先在苏州设厂,并以旗舰姿态吸引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苏州;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外IT厂家的到来,苏州这座新兴国际高科技重镇的IT产业链也逐渐形成。事实上,正是十年前李焜耀的大胆举措,使得后来从台湾新竹到苏州的产业链转移。  相似文献   

5.
正在释放集聚吸引外国人才政策红利的同时,也将不断完善信用管理和诚信档案,夯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有关事中事后监管举措。人才是创新创业中必不可缺的要素。近年来,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围绕"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相继制定出台了"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政策措施,使外国人才在沪工作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外国人才集聚度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科技"36"条配套措施出台后,各个区县也因地制宜,纷纷出台了自己的相关配套政策.例如浦东新区将财税政策、人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全部统筹于浦东科技创新基金中,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为企业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高端人才及项目的集聚,不仅巩固了宁波新材料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还引领了宁波市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能量。自2011年"3315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宁波市高端人才政策不断得到适调、创新和完善,已形成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取得良好政策绩效,出现了高层次人才增长率快于人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上海科改"25条"的出台,由"科创22条""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构成的科技政策体系,为上海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全新动力。科改"25条"呈现了整体化、系统性的新政策体系,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以支撑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为路径,强调了改革的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和多领域协同,全链条式地  相似文献   

9.
2007年的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以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高端技术为重要目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政策为切入点,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以组织市重大科技专项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抓手,纵深部署科技创新研发;以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建设为重点,布局科技创新体系;以“姑苏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为龙头,统筹人才、项目和基地建设;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强化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为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安徽科技》2013,(3):16-17
出台政策类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围绕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扎实推进6项工程建设,引进培育100名左右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端人才,引领带动试验区乃至全省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1.
<正>我市近日出台《关于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政策》突出支持知识产权工作,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一是对获得国家、省发明专利金奖的项目,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对当年新授权的国外、国内发明专利,分别一次性奖励发明人1万元、5000元。二是对首次获得中国名牌、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企业,一次  相似文献   

12.
正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取得丰硕成果"一镇一盛会,一网一世界",2017年12月3日至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在这短短的3天中,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嘉宾,围绕"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积极贡献思想智慧、展示创新成就、探讨合作途径,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会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分享了思想创见、汇聚了智慧力量。20场分论坛主题鲜明、各具特色,成为与会嘉宾分享思考、贡献创见的高端平台。本届大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5月18日,余杭区举行科技创新大会暨2018"创新余杭"人才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大会上,余杭区对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科技进步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等245家企业和18位创业创新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共发放奖励资金超过1.4亿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科技改革30条")精神,省科技厅联合财政厅出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补贴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贴细则》"),加快推进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补贴细则》明确大型科学仪器主要包括政府预算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苏州利用外资的现状,通过阐述苏州市1990-2006年的FDJ与GDP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两税合一"对利用外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7月10日,主题为"汇聚全球智慧、打造创业天堂"的2015年(第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在苏州开幕。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活动并讲话。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陈红,江苏省、苏州市有关领导,海内外嘉宾约600人参加开幕式。苏州市市长周乃翔主持开幕式。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侨办、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会同江苏省政府联合主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千人计划创投中心、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协办,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  相似文献   

17.
11月19下午,由在苏博士自发组建的苏州博士联谊会在市会议中心召开成立大会暨博士论坛。博士联谊会聘请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苏州市市长阎立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薛鸣球、潘君骅、阮长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马佐平担任名誉理事长。作为继苏州专家咨询团之后的又一个集纳高层次人才的平台,“苏州博士联谊会”将利用自身学科,多行业、高智能的群体优势,着力在科研攻关、学术交流、技术成果转化、吸引海内外人才来苏创业,以及为政府工作献计献策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秋十月,古城苏州喜事连连。具有国际影响的第28次国际科联大会、2005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相继在苏州隆重举行,这是苏州产业界、科技界以及全市 600万人民的盛大喜事。为配合和迎接两大盛会在苏州举行, 本刊于这一期集中版面,以专题形式介绍苏州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优化升级以及苏州市群众性的科普活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苏州市出现了出口明显回落等问题。作为开放型经济高地,苏州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从政策、资金、经济增长方式、人才等方面加强扶持,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公众科学素养高低反映了城市发展潜力.苏州要成为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必须了解目前苏州市公众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并研究其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苏州市情的教育、科技、社会发展政策和科普政策,进而不断提高苏州市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为反映苏州公众科学素养现状,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了“苏州市公众科学素养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苏州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率,对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公众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态度、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和方法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