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运动 幕 (渐新世末 ) ,NW- SE向挤压力使中生代乐山 -龙女寺下古生界古隆起南东坡上犍为 -安岳基底断层反转活动形成断层传播型的老龙坝 -威远背斜。喜马拉雅运动 ~ 幕 (早更新世始与末 ) ,SW- NE向挤压力使NW向的沐川 -荥经基底断层和雅安 -宜宾基底断层反转活动将上述背斜截成老龙坝背斜和威远背斜。从构造观点看 ,乐山 -龙女寺古隆起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目标应选择断裂适度发育的背斜构造  相似文献   

3.
塔中隆起断裂差异分段、分期变形特征及其控制机理是学者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但一直以来缺乏较为详细的研究。本文在详细的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塔中隆起主要断裂的分段差异特征,甄别断裂活动期次,进一步探讨了塔中隆起断裂差异变形的控制机理。塔中逆冲断裂多具有分段差异变形特征,体现为沿断裂走向基底卷入和膏盐层滑脱型并存;加里东早期,塔中逆冲断裂在局部构造段存在伸展正断层的活动证据;加里东中期Ⅲ幕,NW向逆冲变形最为强烈,同时大规模发育以NE向走滑断裂;海西早期之后逆冲变形仅存在于部分断裂的局部构造分段。本文研究表明,塔中地区基底构造具有横向差异性,这可能是其下古生界差异变形特征的基础;此外,塔中隆起变形强度也存在分段差异性,其横向差异收缩作用是主要断裂变形差异和活动差异的主控因素,也可能是北东向走滑调节断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中北斜坡碳酸盐岩内多期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研究了采用叠前P波方位AVO反演和叠后相干属性相结合的裂缝分布特征预测方法。结果显示,塔中北斜坡碳酸盐岩内发育单组裂缝和多组裂缝,叠后相干属性预测的裂缝多与断裂控制的裂缝分布一致,这些裂缝多发育在断裂破碎带中,由于断裂附近为两个方向的应力释放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都易发育,易形成多组裂缝;叠前P波方位AVO反演预测的裂缝多分布在隆起、背斜顶部,由于隆起、背斜等构造带主要受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易形成单个方向的裂缝(单组裂缝)。结果表明,叠后预测能够表述裂缝与断裂之间的关系,而叠前预测则能够补充表述断裂之间的裂缝分布,两者结合的预测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揭示裂缝分布特征,且与塔中北斜坡的地质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钻探的探井、评价井试油获高产油流,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断裂带石炭系逆冲推覆于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受长期挤、压、扭、转应力作用,石炭系内幕地层沿低密度塑性地层易于应力释放,形成背斜、向斜及断背斜。研究区由南至北由叠瓦构造向反冲构造演变,中部叠瓦构造加反冲构造,北部反冲构造加逆冲岩席;石炭系内幕发育爆发相凝灰岩,其次为溢流相玄武岩、安山岩,试油结果表明,各种岩性均含油,含油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物性和裂缝发育程度。断裂发育部位也是各种微裂缝发育的部位,油气沿深大断裂及伴生次级断裂富集,将是该区石炭系内幕下步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苏、皖、浙交界逆掩—推覆构造及构造分带性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区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其北缘弧形构造的存在;逆掩断层、推覆体普遍发育;构造变形自西北至东南出现明显的分带性,成为主要的构造特征。综合研究区内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后,作者认为主要构造是重力滑的产物。晚三叠世、东南的“江南隆起”、昆嘉大背斜较大幅度地上升,西北的下扬子大向斜相对下降,形成沉积盖层向北西倾斜的产状,为印支期重力滑动提供重要的坡度条件。在其他地质因素配合下,重力驱使岩石层沿斜面由东南向西北滑动。滑动岩石层的前锋在长江一带受阻发生强烈挤压,产生紧闭褶皱、逆掩断层,并构成弧形构造;尾端,由于拉张作用而在浙北地区形成北东向的张性断裂和构造剥蚀带。燕山期,基底断裂发育,块断升降造成岩块的抬升、掀斜为这个时期的重力滑动提供了新的坡度条件,导致了推覆体的发育。重力滑动塑造的构造在空间上有规律的布局为本区寻找油气藏提供了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和田凹陷的构造特征.方法 综合区域地质、地震等研究成果对实测重力资料进行定性及定量拟合计算,确定研究区发育地层及断层的分布特征.结果 研究区山前及以南地区发育4条NWW向逆冲断裂,它们组成山前叠瓦式逆冲断裂系;和田凹陷发育的盖层为原地系统,推覆前缘断褶带内为双层结构,上部为外来系统,下部为原地系统.结论 研究区发育地层呈NWW(EW)向,局部构造主要发育于和田断裂与铁克里克北缘断裂之间;山前推覆构造由南向北依次为根带、第二冲断席、第一冲断席、前陆盆地变形微弱盖层,推覆构造在中新世一更新世期间形成.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测井、钻井、地震等基础资料,系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北部地区长8油层组的断层成因机制和发育特征,探讨油藏类型和断层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姬塬西北部地区断层发育主要受到燕山、喜马拉雅两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东部马家滩—古峰庄隆起带北西—南东向的逆断层发育区、中部红井子拗陷带北北西—南南东向的逆断层及直立断层发育区和西侧的红柳沟斜坡带近南北向的地堑式组合正断层发育区;按成因机制及发育特征将断层划分为直立断层、前期逆断层、后期正断层和横断层4种基本类型;将区内油藏划分出断层-小背斜型油藏、断背斜型油藏以及岩性油气藏3种类型。断层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横向与垂向上控制原油运移、侧向的封闭性及后期的调整性,并提出低压吸拉和毛细管力导入两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塔中低凸起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地震资料剖析了塔中低凸起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史 .结果表明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经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构造改造作用最终形成的的下古生界残余古隆起 ,经历了初始形成、定型演化和埋藏三大演化阶段 .隆起区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存在北西、北西西和北东东两大构造方向 ,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了低凸起的结构特征 ,北东东向构造对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在走向上具有分段特征 .目前 ,高产油井多集中在北东东向构造与北西或北西西向断裂相交部位或附近 ,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组构造 ,对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